追求快樂,期盼長壽,可以說是人之常情。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既生活的快樂又能延年益壽呢?孔老夫子是這樣回答的:“知者樂,仁者壽”。雖然說這六個字并不能涵蓋快樂長壽的全部內容和要素,但我想它確實是每個人快樂長壽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吧?
知者,聰明之謂也。知者的聰明,不僅表現在頭腦的聰慧上,更重要的還表現在他們對世界對人生的正確態度上。知者,由于他們能夠正確地看待世界,正確地對待自己,理智地對待他人,因此得以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寬闊的心胸與恬靜的情懷,常常有滋有味地品嘗生活的快樂。古往今來,人們十分形象地把人到老年比之為黃昏時分。黃昏,它既有晚霞盈天十分壯觀的一面,又有日之將落白晝欲盡的一面。不同的人生態度,對此自然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唐代詩人李商隱看到了“夕陽無限好”,但同時又感嘆“只是近黃昏”,流露出人生的大戲即將落幕那種嗟嘆的心緒。著名散文學家朱自清,在他五十一歲生日時,感覺自己的人生已進入老年,也聯想到了黃昏,但他用“何須惆悵近黃昏”來表現人生的豁達,展示了自己不斷進取的人生態度。我國著名建筑設計師宋融,他是北京許多有名建筑設計的總負責人,他對待老年,對待黃昏的態度非常從容,居室里懸掛著“夕陽無限好,何須論黃昏”的字幅,表明了他年輕的心態和不斷奮發進取的堅強意志。葉劍英元帥晚年時常常高吟“滿目青山夕照明”,完全忘卻了自己老之將至,表現出了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對革命事業永不停止追求的高尚情操和熱愛生活的磊落情懷。面對同樣的黃昏,而真正享受到融融樂趣,真正品嘗到人到老年的陶陶快樂,不正是那些對人生抱著積極態度的“知者”嗎?
仁者,愛人之謂也。孔子的弟子樊遲問他的老師什么是“仁”,孔子直截了當地回答:“愛人”;弟子仲弓問“仁”,孔子回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貢問“仁”,孔子回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通過上述孔子關于“仁”的回答,我們大致可以了解到,所謂“仁”,就是要以一顆仁愛之心愛人,去尊重人,體貼人,關心人,幫助人。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使自己與他人生活在溫暖之中,從而獲得最佳的精神狀態;人與人常以最美好的情感,相互溝通,相互交融,可以排遣人們的憂愁煩惱,排除老年人的孤獨感,化解人們的心理障礙,從而使人內心充實,心情開朗,情緒振作;人與人相互幫助,可以讓人們的生活和內心充滿幸福感和滿足感,使人們之間的情感和友誼更加深厚。哲人有言:“做好事的樂趣乃是人生唯一可靠的幸福”。“仁者”通過愛人,使自己生活溫暖,內心充實,心境和暢,情緒穩定,內心深處永遠充滿著快樂感。天天保持這樣的心情和精神狀態,能不延年益壽嗎?在歷史上就有很多“仁者壽”的典故,王充《論衡》中記載:“文王九十歲,武王九十三歲,堯帝一百一十八歲,舜帝一百歲”。如果說古人的年齡因年代久遠,也許還不十分準確的話,現實生活中,有許多長壽者已在我們身邊出現,百歲以上的老人屢見不鮮。新疆喀什地區有一位名叫阿麗米罕、色依提的老人,出生于一八八六年六月二十五日(清光緒十二年),是一位歷經三個世紀的長壽老人。這位維吾爾族女性老壽星生活興趣廣泛,老人特別喜歡唱情歌,狂巴扎(趕集),走親訪友講笑話,經常和小孩一起捉迷藏,玩游戲,親自動手編葦席,洗衣洗碗,打掃衛生,每天都干家務活,老人一生過著簡潔快樂的生活。這位老人的經歷告訴我們,只要人們熱愛生活,樂于奉獻,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良好的生活習慣,人人都會實現“仁者壽”的美好愿望。
“知者樂”的知,就是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人生,淡泊名利,心靜致遠。“仁者壽”的仁,就是任何時候都要以仁愛之心樂于奉獻,講禮儀,講道德。請永遠記住“知者樂,仁者壽”這六個字,并把它付諸于我們每個人的實際行動,只有這樣,大家的生活才會富有情趣,更加有意義,且能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