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能走會跑的孩子,我們最常掛嘴邊的倆字便是“不要”。
孩子吃飯時,我們會說:“不要挑食,好好吃飯”“不要玩了,專心吃飯”;
孩子過馬路時,我們會說:“不要亂跑!”;
孩子玩手機時,我們會說:“不要玩游戲!”。
而“不要……”是孩子最不喜歡的表達方式,也是最容易激起孩子逆反心理的說話方式,更是最無效的溝通方式。
? ? ? ? ? ? ? ? ? ? ? ? ? ? ? ? ? ?為什么你越說“不要”,孩子偏偏“要”呢?
這是因為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們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特別是處于叛逆期的孩子,他們不喜歡受大人的約束。比如:兩三歲處于第一叛逆期的寶寶,他們最喜歡通過說“不”來突出自我意識,而他們卻也最討厭聽到“不要”之類的否定句。
這樣的否定句式,對于渴望與父母分離的孩子來說,會激起他們本能的反抗欲,他們習慣于反抗權威、反抗控制、反抗命令,以此來表明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
這就是為什么朋友式的親子關系,在孩子青春期時出現的問題最少。
當然還有一部分孩子需要通過反抗來引起父母的關注,這主要表現在父母陪伴不夠或者家里剛生二胎的家庭。
? ? ? ? ? ? ? ? ? ? ? ? ? ? ? ? ? ? ? ? ? 為什么孩子不喜歡聽“不要……”
如果我說:“你不要想著去吃雞肉,大盤雞、干鍋雞、辣子雞、白斬雞,這些你都不要去想!”
看到這句話我是叫你不要去想吃雞肉的,可你是不是卻滿腦子都是美味的雞肉?
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每個人的潛意識都不接收否定的詞匯,越是“不要做”的事情,潛意識越會告訴你“要做”。
成人都如此,何況自控能力弱的孩子?而我們的孩子就是在不停地接受我們這樣的指令中,變得越來越叛逆的。
? ? ? ? ? ? ? ? ? ? ? ? ? ?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改變這種不好的溝通方式呢?
1. ?多對孩子說肯定句
比起“不要再看電視了,洗手吃飯”孩子更樂意接受“寶寶去洗手吧,我們要吃飯了”。
因為孩子的自我意識得到了尊重,所以她就會變得順從。
我這個人比較直接,特別是對家里人,我認為怎么想的直接說就好,沒必要讓最親的人去猜測你的心思。比如公公婆婆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我會直接說。
但我朋友卻不是這樣,跟她媽媽表達需求,她都很委婉。有的人會問我,“涵涵媽,為什么我寶寶經常說反話,明明是很傷心卻要說我才不傷心呢!”
其實,孩子的這些行為習慣都是由家庭環境中繼承來的。如果大人平時喜歡說反話,比如孩子想要去干什么,家長不愿意,但嘴里卻說:“你去呀,去呀,倒是去呀!”
慢慢地孩子也就變得愛說反話了,喜歡讓別人猜心思,不敢正確表達自己的真實內心。
所以,我們一方面要注意用肯定的句式,明確地告訴孩子“你可以做什么”,給孩子指明方向;另一方面,切記不要讓孩子去猜你的心思,不然總有一天孩子會讓你去猜她的心思。
2.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上次我們幾個朋友一起聚餐,有個兩歲多的寶寶想喝可樂。但她媽媽不愿意給她喝這種碳酸飲料,想讓娃喝酸奶。那小孩兒見大人和大孩子都喝可樂,死活不肯喝酸奶。我那個朋友氣急了“啪啪啪”在孩子屁股上掄了幾下,孩子一邊哭去了。
有的朋友看不下去,說:“就給娃喝點嘛,喝一小杯也沒啥的!”
而其中一位媽媽說:“寶貝,你把酸奶喝完,就可以在阿姨杯子里喝一口可樂噢!”
其實,小孩子只是看到別人都喝可樂,所以好奇,想嘗嘗大家喝的東西到底是啥味道,并不是真的非要喝。而這位朋友恰好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
同時,她把自主選擇權交給了孩子,要么不喝酸奶,那也沒辦法嘗到可樂;要么把酸奶喝完,那就可以嘗到可樂。
一旦孩子有了自我意識,她就會渴望被尊重,被重視,而不管多小的選擇,都能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參與感,讓他們有一種被尊重的心理滿足,讓他們覺得大人考慮到了自己的需求,從而內心健康地成長。
當然在提供選擇方面也是需要那么一點小技巧的,比如,語言要簡單、具體,意思要明確,你至少要讓孩子理解你提出的兩個選擇,否則孩子會很茫然。另外就是,你若是想讓孩子的選擇符合你內心的意愿,那不妨把這個選項放在后面。
比如我們這邊的人很迷信,說是問孩子孕婦肚子里懷的是男還是女,那回答最接近真實。而有意思的是當你問“寶寶,阿姨肚子里是小弟弟還是小妹妹”時,孩子一般會回答“小妹妹”;而當你為“寶寶,阿姨肚子里是要妹妹還是小弟弟”時,孩子則是會回答“小弟弟”。
所以,跟孩子溝通的方式不同,達到的效果也就不同。而好的溝通方式,不但能夠讓父母省心,還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育兒方【更多實用育兒文章,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我們仨(qinlingyewei521),我們推崇接地氣兒的育兒理念,傳播最實用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