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惫魅A曰:“正唯弟子不能學(xué)也。”
孔子說:“如果說到圣與仁,那我怎么敢當(dāng)!我不過是以此為目標(biāo),向圣與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厭煩地做,教誨別人也從不感覺疲倦,或許我還可以做到?!惫魅A說:“這正是我學(xué)不到的?!?
【感悟】
一、初發(fā)仁心即成正覺
孔子不管是在生前還是死后,別人對他在追求圣和仁方面成就的評價都是比較高的,但是孔子自己對功名卻始終比較低調(diào)。這不只是我們通常所以為的那樣是為了獲得一個謙虛的虛名而故作姿態(tài),而是真正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后達(dá)到了一定精神境界后的一種自然表現(xiàn)。
《論語》中談?wù)摼拥脑掝}很多,孔子的君子君子之道有三方面可以去做為標(biāo)準(zhǔn),“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這是君子三達(dá)德,
二、成功的路上并不擁擠
公西華的回答看似也很謙虛。但公西華的“謙虛”與孔子的“謙虛”境界不一樣,孔子的“謙虛”是“修身不止”的謙虛,而公西華學(xué)不到的原因是什么?“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只要愿意,每個人都可以像孔子一樣“為之不厭,誨人不倦”。正如一位名人所說:“成功的路上并不擁擠,因為堅持的人并不多?!?/p>
后人稱孔子為孔圣人,表明孔子已不止是達(dá)到君子這一境界,而是超凡入圣,與堯、舜、禹、湯、周公并稱,為后世敬仰,百代流芳。是融化在血液中的“謙虛”美德督促孔子永不停下奮斗的腳步。
學(xué)習(xí)《論語》可以修心養(yǎng)性!會讓生命在百轉(zhuǎn)千回中多一份厚重與福氣,我已經(jīng)在“簡書”發(fā)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統(tǒng)地看,請在“簡書”搜索引擎搜“教育參悟人”。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