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盤第6天#
閱讀
今早照例聽羅輯思維的周五上新,羅胖講到時間壁壘是最堅固的,因為一時半會兒無法超越,而其他的都可能會被資本徹底覆蓋。家庭藏書也是時間精心打磨出來的,要具有精致的細節(jié)和文化的精髓,書本身也要兼具價值和啟發(fā)性的思考意義。
聽到這里,我想到了自己從小就被教導應該讀中國文化的明珠——四大名著,其極賦文學價值的錘煉的語言和弘大的歷史思考觀格局都是值得我們去品味和細究的。然而,直到現在,我都沒有看完過任何一本,甚至都沒有翻過幾頁,其中最多的可能就是紅樓夢看過幾章。我連電視劇都沒有完整看過一遍。
很多時候我們在尋找究竟什么是對的,當突然意識到一個正確的方向時,我們會趕緊走上這條道路,慶幸自己還沒有太晚。然而,有些東西是需要時間的意義的,并不是說一件事的本身是好是壞,而是加上了時間的砝碼,才有了意義。或許小時候喜歡看電視劇,模仿人物說話和表達,喜歡演他們的戲,不管是不是“沒營養(yǎng)”“不經典”的劇情,都是一種不一樣的個人修煉,重要的在于熱愛、積累和堅持。
現在想想,我這么多年來堅持過什么呢?或許對我來說,生命之中不經意的敬佩和觸動大多來自于時間的長度,無論是多么小的事情,堅持給我的分量都無比巨大。
每種堅持都有意義,別再去想我做的對不對了,誰的人生會跟別人一樣呢?
啟蒙
說到兒童啟蒙,我總是特別激動,感覺可以重新影響和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我總覺得,小時候很多習慣和精神品質養(yǎng)成之后,長大了無論再難的事情都有自己的方法可以解決,即使事情過程艱難,也從不會擾亂心智,影響心情,能夠忙而不亂,創(chuàng)造出更大容量的人生。所以每每想到自己未來的孩子,就覺得責任重大,聽到教育和育兒相關的話題,也會十分感興趣。
與上節(jié)內容相聯(lián)系,我覺得不能以后孩子問自己:四大名著講的什么啊?我為什么要讀?然后我蹩腳地跟自己的孩子說,媽媽沒讀過......所以,要把閱讀滲透在生活中,積累起來時間,就可以完成閱讀了。
說回啟蒙,哈佛教授說,我們在培養(yǎng)孩子早期閱讀時,應該注重細節(jié)和創(chuàng)造力地培養(yǎng)。比如,我們可以在沒幾個字的圖畫書上引導孩子看不同故事人物的著裝,表情,可以在關鍵情節(jié)問他們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啟發(fā)孩子自己思考和探究,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簡單的接受。
日新
我自己做了兩個公眾號,結果一個都沒堅持下來,不是因為學業(yè)太忙,就是外部事情太多,總之就是沒時間。但我發(fā)現,有些人他們也很忙,可還是有時間每天輸出高價值的文章,說到底還是個人的選擇和時間分配問題。算算自己逛淘寶刷微博的時間,估計也來得及輸出一篇文章了。
再看得到,每天都有新知識產生,而我們卻有時連學知識都堅持不了。有些人每天都在進行大量輸入,并已經輸出成知識供我們參考;而我們連這種伸手即來地學習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豈不是日積月累的知識鴻溝就拉開了嗎?
要盡力做到日日新!
你怎么過一天就怎么過一生,現在對這句話又有了新的看法。如果你對待生活不能保持一種認真的態(tài)度,生活也會反饋給你馬馬虎虎的差不多。勞逸結合是必要的,而空虛度日是要堅決抵制的。
思考
小時候老師要求寫周記,每次都焦頭爛額不知道寫什么,可最后還是能整出一篇文章來交作業(yè),往往這些文章我寫的還不錯。為什么呢?我發(fā)現,當初自己是為了尋找素材,每天都在抓生活的細節(jié),觀察周邊的變化和動態(tài),因為想要思考出一些值得寫的東西,所以有時候會在一些小事上發(fā)現一些人生的道理(有點驕傲啦...),并給它賦予一個詩意的題目,寫在周記本里。又因為原來在家里住,日記本都被整齊的放在書柜里,現在拿來讀雖然文字略顯稚嫩,但還是會看到一些比較深刻的思考。
我覺得,很多思考不是你天生就有得,而是輸出倒逼輸入引發(fā)的。就像很多人說學英語,要練好閱讀就要多寫作,寫作引發(fā)你思考文章排布邏輯結構,用詞表達,慢慢你也會用這種套路思考閱讀的文章;同樣,要練好聽力就要多練口語,能夠說出來,表達出來的東西,你一定能聽懂。
所以,如果想有一些有價值的思考和想法,就要多寫作多閱讀,多練習多表達。
希望我的文章能夠給你一些啟發(fā)!歡迎給我留言,說出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