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關注生命的節奏
? ? ——讀《讓教育更明亮》
? ? ? ? ? ? ? ? ? ? ? 文/張愛敏
摘錄:
1.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不同的年齡段里,兒童在生理、認知(心理)、語言、情感(社交)等方面的發展并不是線性的,具有階段性的特征。
2.培育一個健康快樂和有能力的孩子,有賴于以下三個基本要素(養育孩子三要素):第一,要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第二,要理解“溫暖”對孩子的成長發育的重要性;第三,要意識到每天,每周,每月和每年的生活節奏所賜予孩子的禮物。
3.兒童的秩序感。為什么孩子剛進幼兒園的階段會大聲哭鬧,可能根源就是此前養育當時的不當。秩序,以及在秩序遭到破壞之后的重現建立,是幼兒時期孩子教育應特別關心的事情。但強調秩序,并不意味著孩子就要一直生活在一個固定的空間和環境里。孩子成長的過程,是在不斷拓展自己的疆界,不斷拓展自己的視野的過程,也是一個知識不斷被打破,以及重新建立新秩序的過程。這個時候,家長的作用尤其重要。一方面要引導孩子,破壞了的秩序是可以重新恢復的,要通過消失事物的重新再現,用多樣化的游戲方式,讓孩子克服因消失和分離而產生的焦慮感;另一方面,要幫助孩子在新的環境下建立新的秩序,幫助孩子在新環境下獲得安全感。
4.對玩具和游戲的需求。
零至七歲的孩子對玩具和游戲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這大體上又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特征。從出生到兩歲半,孩子喜歡玩自己的手和腳,有時也會簡單模仿,或者玩籃子,玩水,玩捉迷藏等;兩歲半到五歲,最初的“幻想游戲”出現了——這是一個美妙的“假設”和“讓我們假裝”的階段,也是孩子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歷程碑。作為幼兒教師和家長,每天都要給孩子一個空間,讓他們不受干擾地游戲。不僅培養孩子的角色感,也培養專注力。同時,也要讓孩子體驗到木、水、風、火這四中元素,建立起孩子與自然世界的連接,輕輕地在大地上扎下根來;五歲到七歲,游戲有了更多計劃性,游戲時間也變得和諧。分享玩具,富有創造性,注意力集中,開始潛心于游戲的建立與發展,其建構力主要作用于四肢,男孩子也開始一些技術含量的游戲,有相關的角色扮演。同時,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關注一些哲學性的問題。作為家長要智慧而富有詩意的回答,促成孩子成長的力量。
5.人的十二種感覺。華德福教育的創始人魯道夫·斯坦納認為,人有十二種感覺,這些感覺在幼兒教育期間應該得到盡可能的保護和滋養。意志感覺:包括觸覺感、生命感、運動感和平衡感,即身體感覺;知覺感覺:包括嗅覺感、味覺感、視覺感和溫暖感,即建立人和世界的關系;認知感覺:包括聽覺感、語言感、感受他人思想的感覺.感受他人自我的感覺,即指向自己和他人的內在體驗。
我思我悟:
歲月的河流,緩緩流過。成長的腳印,或深或淺。驀然回首,都有來處。
人生沒有彩排,每天都是現場直播。唯有活在當下,做好當下,珍惜當下,足矣!
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是未來。唯有立足今天,走好腳下每一步。
遵循孩子成長規律,循序漸進,既不可拔苗助長,也不可裹足不前。要尊重其個性,發展是個性,揚長避短,把“事故”變成故事。
優生優育,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關注孩童成長階段的每一個契機。
記住,天下沒有壞孩子!不乖孩子也可愛喲!不把個性當缺點,引領個性更美麗。
玩耍是每一個孩子的權利,游戲是每一個孩子珍貴的禮物。關注孩子的心理世界吧!讓他們真正獲得成就感、尊嚴感、幸福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