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想讀書筆記7
《吃》中: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 ,生而為人,不能免俗
《中國吃》中:
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所謂天,乃表示其崇高之意,食者民之本也,民者果之基也。
人有貴賤之別,食當然也有精粗之分。
懷想: 引經據典,旁征博引。
揚州夙(懷想注:早)稱勝地,富商云集,放烹調之術,獨步一時,蘇杭川,實皆不出其范疇。黃河河工乃注明之肥缺(懷想注:收入多的官職),飲宴之精自其余事(自然是他無須過多投入的事情),故,汴(懷想注:河南開封),洛,魯,自成一體。閩粵通商口岸,市面繁華,所制饌食又是一番景象。
2.單將就吃得精不算本事,我們中國人外帶度量大。一桌酒席,可以連上一二十道菜,甜的,咸的,酸的,辣的,吃得肚子里,五味調和,飽餐之后,一個個的吃得頭部發發沉,步履維艱。不吃到這個程度,便算是沒有吃飽。
包子描述:玉華臺的湯包才是真正的含著一汪子湯。一籠屜里放七八個包子,連籠屜上桌,熱氣騰騰(描述包子狀態),包子底下墊著一塊蒸籠布,包子扁扁的塌在蒸籠布上。取食的時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皺褶處猛然提起,包子皮驟然下墜,像是被(簡書:懷想不置)嬰兒吮癟了的乳房一樣,趁包子沒有破裂趕快放進自已的碟中,輕輕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湯汁吸飲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沒有經驗的人,看著籠里的包子,又怕燙手,又怕弄破包子皮,猶猶豫豫,結果大概是皮破湯流,一塌糊涂。有時候堂倌代為抓取。
懷想評:生動形象包子塌在蒸籠布;猛然提起與驟然下墜,二者下墜比作乳房,再加一處窘態。
選取變遷之嘆:
@1,以上約略舉說, 只就記憶所及,掛漏必多。而且數十年來,北平也正在變動,有些小販由式微而沒落,也有些新的應運而生,比我長一輩的人所見所聞可能比我要豐富些,比我年輕的人(簡書:懷想不置)可能遇到一些較新鮮而失去北平特色的事物。
@2,總而言之,北平是在向新穎而庸俗方面變,在零食小販上即可窺見一斑。如今呢,胡塵漲宇,面目全非,這些小販,還能保存一二與否,恐怕在不可知之數了。但愿我的回憶不是永遠地成為回憶!
懷想評:(式微對應運而生)
@3,訪問之后大失所望,蓋已名存實亡,無復當年手藝。菜用大盤,粗劣庸俗。
梁實秋的語言藝術
《鮑魚》中語言藝術:睹物傷逝,不忍食之,棄置冰箱經年,終于清理舊物,不得已而試烹之。
見其廚師老王伏枕不勝其苦,問其故,知是胃痛,我乃投以隨身攜帶的蘇打片。老王感激涕零,無以為報,立刻翻身而起,給我煮了一大碗面做早點。、
其文字雅潔生動,令人讀之不僅饞涎欲滴,而且逸興遄飛,飲食一端是生活中重要的項目,未可以小道視之,每著重于情趣,隨緣觸機,點到為止...對烹飪一道作全盤了解,條分縷析地作理論說明,真所謂庖丁解牛,近于道矣。掩卷之后,聯想泉涌,茲略述一二。
談吃的一篇范文
《栗子》個人認為最好的一篇
栗子以良鄉的為最有名。良鄉縣在河北,北平的西南方,平漢鐵路線上。其地盛產栗子。然栗樹北方到處皆有,固不必限于良鄉。 (地點,地理位置,然:然而,固因此)
我家住在北平大取燈胡同的時候,小園中亦有栗樹一株,初僅丈許,不數年高二丈以上,結實累累。果苞若刺猬,若老雞頭,遍體芒刺,內含栗兩三顆。熟時不摘取則自行墜落,苞破而栗出。搗碎果苞取栗,有漿液外流,可做染料。后來我在嶗山上看見過巨大的栗子樹,高三丈以上,果苞落下狼藉滿地,無人理會。 (懷想:描摹撈到,將栗子的狀態生長,形態,脫落描摹出來。)
在北平,每年秋節過后,大街上幾乎每一家干果子鋪門外都支起一個大鐵鍋,翹起短短的一截煙囪,一個小利巴揮動大鐵鏟,翻炒栗子。不是干炒,是用沙炒,加上糖使沙結成大大小小的粒,所以叫做糖炒栗子。煙煤的黑煙擴散,嘩啦嘩啦的翻炒聲,間或有栗子的爆炸聲,織成一片好熱鬧的晚秋初冬的景致。孩子們沒有不愛吃栗子的,幾個銅板買一包,草紙包起,用麻莖兒捆上,熱乎乎的,有時簡直是燙手熱,拿回家去一時舍不得吃完,藏在被窩垛里保溫。
(開始介紹習俗,栗子用砂炒;聲音編織成一片)
煮咸水栗子是另一種吃法。在栗子上切十字形裂口,在鍋里煮,加鹽。栗子是甜滋滋的,加上咸,別有風味。煮時不妨加些八角之類的香料。冷食熱食均佳。
(在介紹另外一種吃法,均,都可以)
但是最妙的是以栗子做點心。北平西車站食堂是有名的西餐館。所制“奶油栗子面兒”或稱“奶油栗子粉”實在是一絕。栗子磨成粉,就好像花生粉一樣,干松松的,上面澆大量奶油。所謂奶油就是打攪過的奶油(whipped cream)。用小勺取食,味妙無窮。奶油要新鮮,打攪要適度,打得不夠稠固然不好吃,打過了頭卻又稀釋了。東安市場的中興茶樓和國強西點鋪后來也仿制,工料不夠水準,稍形遜色。北海仿膳之栗子面小窩頭,我吃不出栗子味。
(聯想變遷,異國他鄉使用方法)
杭州西湖煙霞嶺下翁家山的桂花是出名的,尤其是滿家弄,不但桂花特別的香,而且桂花盛時栗子正熟,桂花煮栗子成了路邊小店的無上佳品。徐志摩告訴我,每值秋后必去訪桂,吃一碗煮栗子,認為是一大享受。有一年他去了,桂花被雨摧殘凈盡,他感而寫了一首詩“這年頭活著不易”。 (回憶)
十幾年前在西雅圖海濱市場閑逛,出得門來忽聞異香,遙見一意大利人推小車賣炒栗。論個賣——五角錢一個,我們一家六口就買了六顆,坐在車里分而嘗之。如今我們這里到冬天也有小販賣“良鄉栗子”了。韓國進口的栗子大而無當,并且糊皮,不足取。(吐槽)
《媛珊食譜》知識點
用詞:食譜有兩種:一種是文人雅士之閑情偶寄,以冷雋之筆,寫飲食之妙,讀其文字即有妙趣,不一定操動刀匕,照方調配;另一種是專供家庭參考,不惜詳細說明,金針度人(懷想注:比喻把高明的方法傳授給別人。
懷想注:解釋下面三個地方為什么烹調能達到藝術境界:充裕的經濟條件。
1.淮揚的菜能獨樹一幟,那是因為當年鹽商集中在那一帶,窮奢極侈,烹飪自然跟著講究。
2.豫菜也曾盛極一時,那是因為河工人員缺肥,虛糜無已,自然要享受一點口腹之欲。
3.“吃在廣州”,早已馳譽全國,那是因為廣州自古為市舶之所,海外貿易的中心,所以富庶的人家特多,當然席豐履厚,直到如今廣州的菜場特多,魚肉充斥,可以說甲于全國,據說有些鐘鳴鼎食之家(懷想注:形容權貴的豪奢排場,舊時還形容富貴人家生活奢侈豪華)所豢養的婢妾往往在烹飪上都各有擅長,每人貢獻一樣拿手菜,即可成一盛席。
結論:只有在貧富懸殊而社會安定生活閑適的狀態之下,烹飪術才能有特殊發展。
中國的地方大,交通不便,物產種類不同,所以有許多省份各有其獨特的烹飪作風。北方的菜有山東河南兩派,山東菜又有煙臺與濟南之別。北平雖是多年的帝王之都,也許正因為是帝王之都,并沒有獨特的北平菜,而只是集各省之大成。
真正北平地方的菜,恐怕只能以“燒燎白煮”為代表,由于地近滿蒙的關系,只能有這種較為原始的烹調,似乎還談不到烹飪藝術。北平講究一點的館子還是以山東菜為正宗,灶上非煙臺人即濟南人。(懷想注:滿蒙祭祀有關)
北方菜,包括魯豫在內,是自成一個體系的。江浙一帶則為另一體系。川黔為又一體系。閩粵為又一體系。有人說北方菜多蔥蒜,江浙菜多糖,川黔菜多辣椒,是其不同的所在。
這是一說。有人就烹飪技巧而言,則只承認有三大體系,山東、江蘇、廣東。不過無論怎樣分析,從前各省獨特的作風,近三十年來已逐漸泯滅而有趨于混合的趨勢。
博采眾長,互有聯系。
從前在飲食上不但省界分明,而且各地著名的飯館都各有其少數的拿手菜,一時獨步,絕無仿效之說。例如在北平,河南館決不做“爆肚仁”,山東館決不做“瓦塊魚”,你要吃“燴烏魚錢”就要到東興樓,你要吃“潘魚”“江豆腐”就要到同和居。在一個館子里點他所沒有的菜,不但無法供應,而且也顯示了吃客的外行。
每一家店有獨特招牌。
近年來則人民流動頻繁,固定的土著漸少,而商業競爭劇烈,烹飪之術也跟著彼此仿效,點菜的人知識不夠胡亂點菜,做菜的人也就勉強應付。北平頂道地的山東館也學著做淮揚菜,淮揚館也攙雜了廣東菜。烹飪上已漸實現全國性的大混合。我們讀《媛珊食譜》即可意味到此種混合的趨勢。
作者是廣東人,精于粵菜,但對于北方菜川揚菜也同樣內行。事實上普通中上人家,在吃的藝術上稍微注意一點的,大概無不網羅各地做法改換口味。? 各省烹飪術的混合在一方面看是不可避免的進步,在烹飪藝術上可能是一項遺憾。
當廚子從學徒做起,從剝蔥剝蒜起以至于掌勺,在廚房里耳濡目染若干年,照理也應該精于此道,然而神而通之蔚為大家者究不可多得。蓋飲食雖為小道,也要有賴于才。要手藝的菜,“火候”固然重要,而“使油”尤為一大關鍵,冷油,溫油,熱油,其間差不得一點。
名廚難得,猶之乎戲劇的名角,一旦凋謝,其作品便成廣陵散矣。? 一般人通認中國菜優于外國菜。究竟是怎樣的優,則我經驗不足,不敢妄論。讀《媛珊食譜》畢,略述感想,以當介紹。
懷想:語言特色顯露,通過實秋先生的讀書筆記,間接了解前人總結。
正陽樓(螃蟹+烤肉)
時間:正陽樓飯莊始建于清道光年間, 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是北京著名"八大樓"之一的老字號。
烤羊肉最有名,工料細致,無論是上腦,黃瓜條,三叉,大肥片,都切得飛薄,切肉的師傅就在柜臺近處表演他的刀法
一過中秋炰烤涮就上市了,不過要等到天真冷下來,吃炰烤涮才夠味道。東安市場的東來順生意鼎盛,比較平民化一些,更好的地方是前門肉市的正陽樓。
那是一個彎彎曲曲的陋巷,正陽樓的雅座在路東,有兩個院子,大概有十來個座兒。前院放著四個烤肉支子,圍著幾條板凳。吃烤肉講究一條腿踩在凳子上,作金雞獨立狀,然后探著腰自烤自吃自酌。
正陽樓出名的是螃蟹,個兒特別大,別處吃不到。螃蟹買進之后要在大缸里養好幾天,每天澆以雞蛋白,所以長得個個頂蓋兒肥。客人進門在二道門口兒就可以看見一大缸一大缸的“無腸公子”。平常一個人吃一尖一團就足夠了,佐以高粱最為合適。吃螃蟹的家伙也很獨到,一個小圓木盤,一只小木槌子,每客一份。如果你覺得這套家伙好,而且你又是常客,臨去帶走幾副也無所謂,小賬當然要多給一點。
正陽樓有炰烤涮,烤肉。北方館子注重調貨,調貨即選材。柜上收集灶上提供的意見。正陽樓調貨派人去火車站拉從天津選購的螃蟹,螃蟹還需要用蛋白澆幾天。
厚德福(鐵鍋蛋,瓦塊魚,炒鱔魚絲,風干雞)
厚德福創始人:陳蓮堂? 1902年
厚德福的創始人是河南杞縣人陳蓮堂,因一手地道豫菜的手藝,在一位河南籍的官員家里當廚頭,以講究五味調和、鮮香清淡、湯汁考究而小有名氣。官員卸任回了原籍,陳蓮堂沒跟著走,拿著一筆遣散費在北京住下來,進飯莊品滋味,每天做市場調查,他覺得憑自己的手藝能在京城站住腳。后來認準了大柵欄街的繁華熱鬧,是能夠成就自己理想的地方。而獨自單干,還是先找個小地方穩妥。一番縝密思考,從容地盤下這個胡同底的小鋪子。
厚德福飯莊原先是個煙館,附帶著賣一些餛飩點心之類供煙客消夜,后來才改為飯館。厚德福地方太小,在大柵欄一條陋巷的巷底,小小的招牌,看起來不起眼,有人連找都不易找到。樓上樓下只有四個小小的房間,外加幾個散座。可是名氣不小,吃客沒有不知道厚德福的。厚德福的拿手菜,大家都知道,包括瓦塊魚,其所以做得出色主要是因為魚新鮮肥大,只取其中段,不惜工本,成績怎能不好?勾汁兒也有研究,要濃稀甜咸合度。吃剩下的汁兒焙面,那是騙人的,根本不是面,是刨番薯絲,要不然炸出來怎能那么酥脆?另一道名菜是鐵鍋蛋,說穿了也就是南京人所謂漲蛋,不過厚德福的鐵鍋更能保溫,端上桌還久久地滋滋響。炒魷魚卷也是他們的拿手,好在發得透,切得細,旺油爆炒。
核桃腰也是異曲同工的菜,與一般炸腰花不同之處是他的刀法好,火候對,吃起來有咬核桃的風味。后有人仿效,真個地把核桃仁加進腰花一起炒,那真是不對意思了。最值一提的是生炒鱔魚絲。鱔魚味美,可是山東館不賣這一道菜,淮揚館子做的軟兒或是熗虎尾也很好吃,但風味不及生炒鱔魚絲,因為生炒才顯得脆嫩。厚德福還有一味風干雞,到了冬天一進門就可以看見房檐下掛著一排雞去了臟腑,留著羽毛,填進香料和鹽,要掛很久,到了開春即可取食。風雞下酒最好,異于熏雞鹵雞燒雞白切油雞。
北平不叫烤鴨,叫燒鴨子。因為不是喂養長大的,是填肥的,所以有填鴨之稱。填鴨的把式都是通州人,因為通州是運河北端起點,富有水利,宜于放鴨。這種鴨子羽毛潔白,非常可愛,與野鴨迥異。鴨子到了適齡的時候,便要開始填。把式坐在凳子上,把只鴨子放在大腿中間一夾,一只手掰開鴨子的嘴,一只手拿一根比香腸粗而長的預先搓好的飼料硬往嘴里塞,塞進嘴之后順著鴨脖子往下捋,然后再一根下去,再一根下去……填得鴨子搖搖晃晃。這時候把鴨子往一間小屋里一丟,小屋里擁擠不堪,絕無周旋余地,想散步是萬不可能。這樣填個十天半個月,鴨子還不蹲膘?
吊爐燒鴨是由醬肘子鋪發賣,以從前的老便宜坊為最出名,之后金魚胡同西口的寶華春也還不錯。飯館子沒有自己烤鴨子的,除了全聚德以專賣鴨全席之外。厚德福不賣燒鴨,只有分號才賣,起因是柜上有一位張詩舫先生,精明能干,好多處分號成立都是他去打頭陣,他是通州人,填鴨是內行,所以就試行發賣北平烤鴨了。我在北碚的時候,他去籌設分號,最初試行填鴨,填死了三分之一,因為鴨種不對,禁不住填,后來減輕填量才獲相當的成功。吊爐燒鴨不能比叉燒烤鴨,吊爐燒鴨因為是填鴨,油厚,片的時候是連皮帶油帶肉一起片。
叉燒烤鴨一般不用填鴨,只揀稍微肥大一點就行了,預先掛起晾干,烤起來皮和肉容易分離,中間根本沒有黃油,有些飯館干脆把皮揭下盛滿一大盤子上桌,隨后再上一盤子瘦肉。那焦脆的皮固然也很好吃,然而不是吊爐燒鴨的本來面目。現在臺灣的烤鴨,都不是填鴨,有那份手藝的人不容易找。
至于廣式的燒鴨以及電烤鴨,那都是另一個路數了。 在福全館吃燒鴨最方便,因為有個醬肘子鋪就在右手不遠,可以喊他送一只過來,鴨架裝打鹵,斜對面灶溫叫幾碗一窩絲,實在最為理想,寶華春樓上也可以吃燒鴨,現燒現片,燙手熱,附帶著供應薄餅蔥醬盒子菜,豐富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