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剛讀了安若素的《只求在最美的年華,遇到你》,用抒情文章來對古詩詞進行解說, 把短短的詩句寫活了。
現在翻開這本白落梅的倉央嘉措詩傳,一種似曾相逢的感覺撲面而來。和安若素的那本有神似,都是美文美境。只是這本更細致,用詩寫傳,作者的筆還原了一個深情的詩人,一段傳奇的人生。
西藏,活佛,情詩這些關鍵字勾畫出了人們心中的倉央嘉措。近年來,影視劇的引用讓他一下子火了起來,但除了《步步驚心》里若曦筆下的“第一最好是不相見,如此便可不至相戀。第二最好是不相識,如此便可不用相思?!?,對倉央嘉措你還知道多少呢?
他的短暫的一生以坐床成為達賴作為分割,前15年,一個無憂無慮的鄉野美少年,沒有活佛的身份桎梏,想的是要娶鄰村的姑娘。他與其他轉世靈童最不同的就是這段時光,也正是因為這最年少的幾年,他已中了紅塵的毒,永遠不可能成為看破紅塵,無情無欲的活佛了。通常轉世靈童在很小的時候就會被接回布達拉宮學經,參佛法。你沒見過愛情的模樣,自不會放不下它的美好。而不幸的是倉央嘉措在成為六世達賴前的經歷注定了他成為情僧的宿命。
在布達拉宮過這囚徒般生活的他,渴望的永遠不會是權力,是他放不下的紅塵,所以在他發現巴達拉宮一個無人把守的側門之后,拉薩古城的小酒館里就多了一個叫宕桑旺波的美少年,他寫詩交友會姑娘。醉酒狂歡放聲歌唱。
“有時候醉生夢死,真的比清醒自居更令人向往,那是因為人生有太多的負累,當我們無法逃避的時候,就需要偶爾的釋放。” 倉央嘉措如此,我們也一樣。生活中有很多身不由己的時刻,你會發現自己似乎已經不是自己了,陌生又遙遠。裝得太久,假也變成了真,那才是最悲哀的。如果有機會還是要找回本真,過一下本心向往的生活,其實沒那么難。上天會給你機會,就像布達拉宮那扇側門。你也終會卸下偽裝,去做自己的宕桑旺波。
他對情的執著代價是生命,他的變裝出行不是康熙的微服私訪,一旦身份被揭穿,結局是在25歲被押赴京,思過也好受罰也罷,押解到青海湖時下落不明。
民間也有種種傳說,如同順治帝的結局一樣撲朔迷離,有說他被秘密殺害的,有說他失蹤沒死,流落民間宣傳佛法的。歷史的謎案留待學者們解答吧,我們只知道他的流傳在拉薩的情詩和他動人的故事即可。
本書的附錄收錄了他的情歌。在看過他的一生后再來讀這些情詩是最美的一種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