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簡之道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易經文化博大精深,易經中所蘊含的"天人和諧"的整體性,直觀性的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原點,幫助人類安邦治國重要文化之瑰寶。

《易經》不僅包含天文地理等許多知識,更乃是古圣先賢所留宇宙造物之簡易法則,《易經》之“易”有簡易,變易與不易三義。

乾坤造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乾乃天陽之氣,萬物始于氣。知道了陽氣何處積蓄,發動,便知萬物在何處起始、誕生、發展、成熟。陽氣是否飽滿、充足、厚實,變知成長之路能夠走多遠。坤是地陰之形,乾陽之氣入坤地陰形中,鼓動萬物之形動而生。坤地之能順從入陰之乾陽的充實和鼓蕩,支撐著萬物從地而生,隨之生長壯大、老死,復歸于氣化。坤地的能量包裹住乾陽,使萬物形與形之間縷縷分明。乾健而動,觀其所知便能始物而無所遁,故以為易而知大始。坤順而靜,凡其所能皆從乎陽而不自作,故以為簡而能成物。以草木之生觀之:天之陽氣一到萌芽盡發,何其易也。坤不必別有作為,承受而長養之,即其能何其簡也。

易道盡于乾坤,乾坤盡于“易簡”,“易簡”即在人身,學者求易于天地,又求天地之易于吾身,則易在是矣。乾坤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天之所以為天,地之所以為地,人之所以為人,一易簡之理焉盡矣。圣人俱行易簡,法無為之化。天下之理莫不由于易簡而各得順其分位。若能行說易簡,靜任物自生則物得其性矣。故列子云:不生而物自生,不化而物自化。若不行易簡,法令滋章則物失其性也。天地間凡物皆有乾坤,而人心尤自具一乾坤。圣人之能事,可以與天地參矣。天地有自然之易。易中有自然之天地。天地與易不外乎自然之理。理至易至簡,則人心有易人心有天地也。

知“易”者知天下,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行天之道者,天亦助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