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賀歲檔期一片歌舞升平,票房爆棚,但掩不住許多影片質量不過關的尷尬。在眾多的影片中,我獨愛這一部排片量特別小而且馬上就要下映的文藝科幻片《降臨》(Arrival)。
此片是由華裔作家特德·蔣(Ted Chiang)創作的科幻小說《你一生的故事》所改編的,被各大媒體評選為年度最佳科幻片。
大多數好萊塢主導的科幻電影,外星人總是一開口就講英文,而《降臨》則不同,它是一部少有的以語言學為核心的科幻電影。作為文科生,我覺得自己終于也有了揚眉吐氣的一天,語言學家也能拯救地球了。
語言影響人的思維模式,進而影響人感知世界的方式
這是影片中提到的“薩丕爾-沃爾夫假設”。
舉個例子,大家都覺得中國孩子的數學好,這其實跟中文數字都是單音節詞有很大關系的。因為短,所以在記憶上占優勢,這使得中國人的數學思維要比其它許多國家高效得多。
而英文中很多數字都有多個音節,比如說seven就有兩個音節。而如果說到法語,那就更加喪心病狂了,70非要說成60+10,80則要說成4個20,99就要說成4*20+10+9了,想當初我就是學到這里的時候徹底放棄的……
再舉個例子,西方語言中普遍有時態的概念,比如說英文中動詞會根據不同的時態來變型。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西方人對時間更為敏感,更加守時,更加以未來為導向,認為現在和未來是連接相通的。
這一假定至今仍然只是假定而已,而且不同的學者能夠接受的程度不同。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說不同語言的人也可以有些相同的思維方式和觀點。但放眼整個宇宙,我們與外星人“七肢桶”之間的思維差異那就大了。
人類的思維方式是線性的,我們依照先后順序感知世界。我們寫一句話,先始后終,先有因后有果,從第一個字開始到最后一個字結束,一行行一列列,按線性分布。
而外星人七肢桶的文字是基于非線性的時間觀念的,他們能同時感知所有事件,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分。這些文字呈成環形分布,生成即圓滿,不分先后,因和果同時生成。
如果習得了這種語言,思維也將被重構,就能像七肢桶一樣感知時間,同時感知所有事件,包括未來。
電影在深度和邏輯性上遠不及原著小說,但在“七肢桶”文字的表現上,讓人耳目一新。
原著簡單地把七肢桶文字描述為“一堆胡涂亂畫便會出現在屏幕上,略微有些像連筆草書”,讓人覺得過于抽象和困惑。
而電影中的外星文字,則借鑒了東方語言和文化的元素,宛如潑墨山水畫,如霧似煙,瞬間呈現一切意義旋即消散,而且還精準的表達出了環形時間的概念。
但較之原著,電影過于簡單地勾勒了女主學習語言的過程和思維方式的轉變。這關鍵的邏輯,在電影中只是簡化為一句對白,“你所使用的語言決定了你的思維方式”,而推導出這個結論的漫長的關于時間是否線性、事物是否因果的探討,幾乎完全沒有體現,使得電影中露易絲預知未來的能力來得十分突兀。
小說中解開七肢桶語言的突破口是費爾馬光學定律,即光在任意介質中從一點傳播到另一點時,沿所需時間最短的路徑傳播。對光來說,它在發之前就知道自己要走哪一條路徑,就已經知道了自己的未來。時間被打通了,未來如同過去一樣,也是一種記憶。
由光推及至人,其實人類的未來跟過去也是一樣的,只是人類的語言和思維模式使得我們只能記憶過去,而不能記憶未來;如果改變思維模式,我們就有可能記憶未來(預知未來);但是如同我們無法改變過去,我們也無法真正地改變未來。
我寫了這篇文章,你正在讀這篇文章,是因為在我們的時間通道中注定有這么一個時刻,要通過這些文字產生交集。有了這塊拼板,有關未來的記憶才能被拼合起來。
我預見了所有的悲傷,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對七肢桶語言的學習過程固然是原著小說作為硬科幻的精華所在。然而小說和電影更為吸引人的是,由此引發的預測未來和自由意志的悖論。
露易絲明白了外星文字的邏輯,進而改變了思維方式,能夠預知未來,看到自己的一生,和自己女兒的一生:結婚,生子,女兒童年的可愛,少年的叛逆,離婚,女兒早逝……
如果你能夠預知未來的一切,從生到死,你會接受命運的安排么?
片中“預知未來”的概念跟我們預想的有一些不同。預知未來改變了一個人,喚醒了她的緊迫感,使她有一種義務必須按照預言行事,無法反抗。生活變成了一種儀式,人人都在背誦自己的臺詞,只需要按照結果來履行自己的過程。
產生于虛無的交織點創造出形成閉環的時間,過去、現在和未來同時存在。人類熟知的宿命在露易絲的世界里不再有意義。每時每刻都是她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每一秒,都是一生。她同時活在過去、現在和未來,她滿懷喜悅,也滿懷痛苦。
每次擁抱女兒Hannah,她都經歷著這世界上著最幸福的悲傷。
小說中對這樣情節的描寫充滿了一種平淡的看破生死的哀傷:
“這種時刻,一瞥之下,過去與未來轟轟然同時并至,我的意識成為長達半個世紀的灰燼,時間未至已成灰。一瞥間五十年諸般紛紜并發眼底,我的余生盡在其中。還有,你的一生。”
而電影則全程使用了青灰色的濾鏡,和面對未來時安靜的大片背景,宣示著明明預知生命走向,卻無法抵抗的無力感。
知道了旅程,也知道了目的地,一切既已確定,那人生還又有何意義?反正一切都已無法改變,那何苦還要努力?
好在我們只知道現在這一刻,活在這一刻,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這種狀態真好。歲月之書如果真的存在,最好的去處就是不要讓任何人看到吧。
與小說相比,電影做了一些商業化的改編,加入了中國元素、商將軍電話事件等好萊塢典型的套路。
其實我個人更喜歡小說,尤其是作者的后記:
“耐心點。你的未來將會來到你面前,像只小狗一樣躺在你腳邊,無論你是什么樣,它都會理解你,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