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通過讀書來學習,就是是通過“閱讀”這個方法讓自己達到成長的目的。記得很早之前就思考過學習這個話題,要做到成長,只有閱讀是不行的,還要有思考和行動反饋的過程。但無可否認,閱讀一定是我們每個人當前吸收信息的一種主要方法,但是不是最高效的呢?又或者說有沒有更好的呢?
今天團隊溝通的時候我提出來?顯然大家都沒有關注到這個問題。
從我個人吸收信息方法的理解來看,我認為吸收知識可能有以下幾種:
1、閱讀,就是看書。
2、讀書,就是讀出聲音來
3、寫作,就是把重點的內容抄下來
4、交流,就是把書中的內容分享給別人。
第一種,這是我們最高頻的信息吸收的方式,直接翻書本閱讀,因為投入成本低,只要調用眼睛和大腦就可以展開信息獲取。因此這就成為了我們最高頻的接受信息方式。
第二種,是讀書,這種方式我記得小的時候上學的時候經常用,把看到的信息讀出聲音來。在這個過程,就需要調用眼睛和嘴巴和大腦。投入的成本有所增加,但是信息吸收的效率要比單純的閱讀就會好點。當然如今因為干擾別人的原因,我們因此很少使用了。
第三種,是寫作,就是別看邊寫。這是我現在最常用的讀書方式,尤其是碰到有價值的信息,就會用筆或者鍵盤敲出來。即調用眼睛,還要調用手和大腦。這就有點實踐的意思了,當我們把信息從眼睛輸入,再轉化成手輸出出來,就會同時調用到眼睛,手和大腦,注意力投入更加專注。
第四種,則是看到有價值的觀點,就會主動跟別人連接溝通,分享給別人,這就是傳說中的以教代學的費曼學習法的邏輯,也是學習最有效的手段。因為涉及到跟別人的交互,因此投入的注意力是最多的,既有信息存儲的讀取,大腦的加工,表達的通俗,對方的反饋等等,在這種情況下,理解信息的效率極高。
這四種,從效率的角度出發,以教代學顯然是最高效的。而第三種和第四種的結合我則是最推崇的,隨時閱讀,隨時寫作,有機會就連接分享。
如今,我的很多寫作就是來自這隨時的記錄過程中產生的思考。
從信息吸收的效率出發,我們就會發現投入的注意力越集中,我們吸收信息的效率就會越快,理解的越透徹。然而,我們現在最高頻的信息吸收方法卻還在用眼睛的閱讀,這很容易被周圍的環境影響,因此就很難靜下心來。即便是吸收了,也不去寫作思考和連接分享,最終也很難吸收到真正的知識。
所謂的專注,從信息的吸收效率角度看,就是要減少周圍的干擾,學會選擇投入注意力更加充分的方法來吸收知識,無論是寫作還是以教代學都是很好的一種方式,學會多記錄,多思考,多連接分享,讓信息真正經過大腦,獲得反饋,獲得實踐,才真正成為了自己的成長認知。
今日思考,不求絕對,但求養成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