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篇文章的題目,模仿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因為關于讀書的話題,也要從這位作家說起。
? ? 1995年3月,日本發生了震驚中外的東京沙林毒氣事件。事件發生后,當時頗具社會影響力的作家村上春樹,開展了他個人的社會調查。他先后采訪了事件受害者和奧姆真理教原信徒,并將采訪實錄整理出書。其中對后者采訪所撰的《在約定的場所:地下2》一書,絕大部分篇幅是原邪教成員口述的邪教黑幕,詳細逼真,觸目驚心。
? 尋求療愈的邪教徒們為何制造了“地鐵沙林”這一毫無救贖可言的無差別殺人事件?他們為何難以在現世中正常生活?他們追求的夢想國到底在哪里?出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村上春樹開始尋索答案。
? ? ? 最終,村上春樹得出自己的結論:“采訪幾位皈依奧姆真理教的人時,我問了他們一個相同的問題:‘你在青春期熱心地讀過小說嗎?’回答大體一致,是NO。他們幾乎都對小說沒有興趣,甚至感到格格不入。有些人對哲學或宗教深感興趣,熱心閱讀這類書籍。沉湎于動漫的也不少。換言之,也許他們的心靈游走于形而上的思考與視覺性的虛構之間(形而上思考的視覺性虛構化,抑或相反)。
? ? “ 也許他們沒有完全理解‘故事’的構成方式。眾所周知,但凡閱讀過一些故事的人,自然就能看出畫在虛構與現實間的那條界線,能在此之上作出判斷:‘這是個好故事?!@是個不太好的故事?!欢粖W姆真理教吸引的人們,卻似乎不能辨清這條重要的界限。不妨說,他們沒有對抗虛構本來作用的免疫性。……”
? ? ? 關于讀書,古今中外,名人凡人,道盡了讀書之好,開卷獲益之種種。在這里,村上春樹無意中又給了我們一個不一樣的視角——原來 “不讀小說”的后果,卻是能使人,尤其是年輕人,失去“對抗虛構本來作用”的能力,原來,讀書獲益,不讀書,后果很嚴重。村上春樹的引文,可通俗地這樣理解:當我們讀書至入迷,父母再三呼喚“吃飯了”,我們自管沉浸不應,但當媽媽的笤帚掄到頭上,我們自然乖乖坐到飯桌旁,這便是培養了在虛構與現實間游走的能力。但如奧姆真理教的年輕人那樣,從不或極少讀故事的孩子,一旦有一個宗教為其虛構一個美好的虛幻世界并吸引了他,那便進去再出不來了。可見,讀書一方面給我們“務實”的本領,同時也給我們“務虛”的可能,還給我們在“虛實”之間,在充實的精神世界和富有行動力的現實生活之間行走的能力,也才使人固有的生活更加完整而多姿。
? ? 青年時代,是一個人養成讀書習慣的黃金32時代。作為教育工作者,既已深諳讀書對未成年之學生的重要性,便要積極引導其多讀書,讀好書。除了“青春期熱心地讀小說”,文史科學也有涉獵的必要。臺灣作家龍應臺在清華大學的演講《百年思索》中,曾這樣闡釋“人文”的概念,她說:“‘人文’是什么呢?我們可以暫時接受一個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三個大方向……文學讓你看見水里白楊樹的倒影,哲學使你從思想的迷宮里認識星星,從而有了走出迷宮的可能,那么,歷史就是讓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的特定起點,沒有一個現象是孤立存在的?!笨梢?,博覽文史哲,是一個人積淀人文素養的基礎。當代作家王小波也曾說:“學習文史知識目的在于‘溫故’,有文史修養的人生活在從過去到現代一個漫長的時間段里。學習科學知識目的在于‘知新’,有科學知識的人可以預見將來,他生活在從現在到廣闊無垠的未來。假如你什么都不學習,那就只能生活在現時現世的一個小圈子里,狹窄得很?!币虼?,文史科學,凡有涉獵,皆有其作用,廣博的閱讀打造一個人的精神底子,也拓展人的視野和胸懷。
? ? 當我們談讀書時,我們既懂得培養青年讀書之重要性,也便同時懂得自身讀書學習之必要性,無論哪個角度,我們其實都在談責任——育人育己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