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的主題看起來與身體健康并沒有直接的關系,而它事實上卻影響著許多人的正常生活,甚至會導致身體的問題,那就是心理問題。
當提到心理問題的時候,許多人想到的是抑郁癥,而事實上除了大家廣泛了解的抑郁癥之外,還有很多心理問題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心理問題范圍很廣,而它相對于軀體的疾病來說沒有那么明顯,但是造成的傷害卻并不能忽視。據統計,每年有80萬以上的人死于自殺,還有更多的人企圖自殺。而這些自殺的人中,大多數都遭受心理疾病的困擾。
那么心理問題指的是什么,常見的心理問題又有哪些?
心理問題包含了會影響心情、思維和行為的一系列情形。其中常見的心理問題包括抑郁癥、焦慮癥、雙相情感障礙、癡呆、多動癥、妄想癥、強迫癥、自閉癥和創傷后應激綜合癥等等。下面我們就這幾種心理問題進行介紹:
抑郁癥(單相抑郁癥)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患,典型癥狀包括心情郁悶,喪失興趣和動力。全球范圍內,共有超過3.5億人患有抑郁癥,遍布各個各年齡組。抑郁癥患者中女性居多。最嚴重時,抑郁癥可以引致自殺,但是可以運用科學的醫療手段進行有效的治療。焦慮癥
患者的情緒表現的非常不安與恐懼,患者常常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或將來的某些事情表現的過分擔憂,有時患者也可以無明確目標的擔憂。這種擔心往往是與現實極不相稱的,使患者感到非常的痛苦。還伴有自主神經亢進,肌肉緊張等紊亂的癥狀。雙相情感障礙
雙相情感障礙屬于抑郁癥,因患者情緒兩極分化而又稱為“躁郁癥”。這類抑郁癥通常有躁狂期和抑郁期,在兩者之間有情緒正常期。躁狂發作時,情緒亢奮或煩躁,過度活躍,急于表達,自尊心膨脹,睡眠需求減少。診斷時極易誤診為單相抑郁癥。癡呆癥
多發于60歲以上的人群。癡呆癥是腦部疾病的其中一類,此癥導致思考能力和記憶力長期而逐漸地退化,并使個人日常生活功能受到影響。其他常見癥狀包含情緒問題、語言問題、還有行動能力降低,但個人意識卻不會受到影響。診斷癡呆癥有兩個要點,一是心智功能出現退化;二是退化的程度比一般老化的情形更嚴重。注意力缺失癥(ADHD)
俗稱“多動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失調狀況,目前常見的案例以兒童為主,但此類狀況也會在成人身上出現。主要病征包括注意力散渙、活動量過多以及自制力弱。精神分裂癥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較為嚴重的心理疾病。常見病征包括妄想、幻覺、胡言亂語、整體上混亂或僵直行為、負性癥狀。成人發病后,人際、職業、自我照顧功能顯著低于未發病前;兒童及青少年發作后,無法達到預期的人際、學業或職業功能。研究認為,遺傳[2]、幼年環境、神經科學及心理與社會歷程是導致精神分裂癥的重要因素;某些消遣或處方藥物使用也會引起或加重癥狀。現今精神病學研究主要致力于神經科學所扮演的角色,但迄今未找出合理的生理病因。強迫癥
強迫癥是一種精神上的失調,患者會感到需要不斷反復地檢查某些事,并且在患者的思緒中,會持續地重復浮現某種想法,或是感到需要一再地執行某些日常行為。患者會無法控制他們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常見的重復行為包含洗手、計算東西、檢查門是否上鎖,這些重復行為嚴重的程度,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大部分的成人患者能察覺他們的行為并不合理。強迫癥的狀況和抽搐、焦慮等失調有關,也可能會導致自殺風險提升。自閉癥
自閉癥是一種腦部因發育障礙所導致的疾病,其特征是情緒表達困難、社交互動障礙、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有問題,以及日常上常見的,表現出限制的行為與重復的動作,明顯的特定興趣。不能進行正常的語言表達和社交活動,常做一些刻板和重復性的動作和行為。自閉癥的病因仍然未知,很多研究人員懷疑自閉癥是由基因控制,再由環境因素觸發。創傷后應激綜合癥(PTSD)
創傷后應激綜合征(PTSD)是指人在遭遇或對抗重大壓力后,其心理狀態產生失調的后遺癥。這些創傷包括生命遭到威脅、嚴重物理性傷害、身體或心靈上的脅迫,導致的主要癥狀包括惡夢、性格大變、情感解離、麻木感(情感上的禁欲或疏離感)、失眠、逃避會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易怒、過度警覺、失憶和易受驚嚇。
了解了這么多種心理問題,那么當我們發現身邊的親人朋友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時,應該怎樣做來幫助他們呢?下期我們就來談談,如何幫助身邊有心理問題的人。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