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歌曲《誰》上線以來,已經被廣大群眾演繹成各種版本,廣泛傳唱。為什么《誰》能成為網絡神曲?
一、好的音樂直指靈魂,總有一句唱出了你的曾經
直接看重點,看這些歌詞寫了什么?建議你現在打開播放器,開始聽這首歌,讓后再看一下的文字。
1、誰的苦酒敬月光/誰的真心喂豺狼/誰的夢想在流浪/誰的青春不迷茫/
我們在悲苦的人生中跋涉,一個人深夜獨飲,把疲憊的自己喝成月光下無人在意的醉漢。如同一個工地上的農民工。
我們對別人真誠,別人卻處處欺騙,最后讓我們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對人的善意。
年輕的時候我們滿懷夢想,四處流浪,打工也好,創業也好,都是青春的樣子:純真的迷茫。
2、誰把熱血染殘陽/誰把詩集裝行囊/誰把汗水熬成湯/誰把腳掌磨成鋼/
年輕的時候,我們熱愛祖國,胸懷理想,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都又一個詩情畫意的理想世界。但是慘烈的現實,冰冷的生活,日夜的辛勞,滿身的血汗,奔波無奈的艱難,讓我們失去了原來的自己。汗水都流了一鍋,被我們的熱情反復煎熬,百煉成湯;道路被我們一路踏平,一雙大腳反復破裂和縫合,萬里成鋼。
3、誰是我,我是誰/時光變成了盜賊/驚擾少年英雄夢/掠走天真和無畏/
于是,我們自問,誰是曾經的我,這個已經不是過去的自己的我到底是誰?我們努力奮斗成了曾經最討厭的人。
于是,我們突然不知道該怨誰?該恨誰?一個勁的問,是誰偷走了我們純真的理想和美好的光陰,讓當初曾經夢想拯救世界的少年,失去了所有的天真和無畏,變成了一個徹徹底底庸俗的人。
4、愛過誰,恨過誰 /我們錯過誰和誰/歲月猶如東流水/鮮衣怒馬追不回/
于是,我們想起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想起如同初戀般的純美時代,想起那個過去愛過的女孩已經純真不再,想起錯過的那些對我們最好的人,不知道該怨誰?該恨誰?
于是,我們滄桑的想起過往,悲傷的感嘆一去不返的青春和理想;那些風華俊美、陽光璀璨、意氣風發的感覺,從此再與自己無緣。只能在疲憊了一天之后,一個人獨自在夜市上,整一打啤酒,或者開一瓶白酒,將自己灌醉,看著身邊繁華的世界和熱鬧的人群,放聲唱一句“誰是我,我是誰/時光變成了盜賊/驚擾少年英雄夢/掠走天真和無畏/愛過誰,恨過誰 /我們錯過誰和誰/歲月猶如東流水/鮮衣怒馬追不回”。
夜市上的朋友聽見我們的歌聲,先是罵了一句,“神經”;結著和我們一樣,神經的唱起“誰是我,我是誰/時光變成了盜賊/驚擾少年英雄夢/掠走天真和無畏/愛過誰,恨過誰 /我們錯過誰和誰/歲月猶如東流水/鮮衣怒馬追不回”。
這樣,我們和世界成了朋友,一起感受欲哭不能的人生。
二、誰的食指像“食指”,寫下這蒼涼的悵惘
食指在《相信未來》中吟誦著:
“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
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
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
《誰》又是誰的杰作?這個人叫張世東。非常著名,卻非常低調,因為我們從各種路徑均無法獲知他的正版介紹。學術精神不容許我們絲毫玷污文字的嚴謹性,法治精神又不容許我們絲毫放任自身的隨意性。因此,只能為張世東先生點贊,而不能傳播更多。
但可以確定的是,《誰》的首唱是北京歌手雪十郎,發行方是楊碩(山東)音樂唱片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上線時間在2019年8月16日。
三、《誰》與唐·吉訶德的意象關聯
1、唐·吉訶德是《堂吉訶德》一書中的主人公。該書全名是《拉曼卻的機敏堂·吉訶德傳》,共兩部,第一部出版于1605年,第二部出版于1615年(你如果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要看完這段介紹)。
拉曼卻地方一個鄉村的小紳士叫吉桑諾,將近五十歲,身段頎長,面孔瘦削,有一匹瘦馬,還有一支長矛.一面舊盾,家中有一個四十來歲的女管家,一個二十來歲的外甥女,還有一個幫工,一般生活可以維持,但并不大富裕。他有一個嗜好是喜讀騎士小說,讀得入迷了,不打獵,不管家事,后來竟然把土地賣了去買這類書,并見人就與人議論書中的義理。從黑夜到白天,從白天到黑夜,他每天這樣談,以致腦汁漸漸枯竭下去,終于失掉了理性。他腦子里滿是魔法、戰車、決斗、挑戰、受傷、漫游、戀愛、風波以及書中種種荒唐無理的事,凡是書中所寫的他都信以為真。于是發生奇想,為了增進自己的聲名,謀求公眾的福利,他要去做游俠騎士,把書中見到的都實行起來,去解救苦難,去親歷危險,去建立功業。他于是給馬起了名為羅齊南脫,意為從前勞役的馬,找出矛和盾,把一個鄉間女子臆想為身為騎士的自己的夫人,便出了村子去行俠仗義,游走天下。
在客店里,他把店主認作堡主,硬叫他封了自己,然后第一件遇到的不平事是一個富農拷打一個小牧童,是因為牧童放羊時丟了羊,堂吉訶德見狀不平,他不僅叫富農放了牧童,還叫富農把欠下的九個月的工資照致發給放羊的孩子。那個財主叫郝屠多,當時雖然答應下來了,可是當吉訶德一走,又把小牧童安德列斯綁起來打了一頓,他的仗義毫無結果。后來,他回家來了,約見了他的鄰居——個老實的農民桑丘·播薩,約請其為侍從,答應將來叫他做海島總督。于是懷著夢想的桑丘,騎著小毛驢,作為侍從與他一起“建功立業”去了。在兩次外出游俠冒險中,鬧了無數的笑話,傻把風車當巨人,把旅店當城堡,把苦役犯當作被迫害的騎士,把皮囊當作巨人的頭顱等等。他有百折不屈的精神,愈挫愈奮,最后是同村的加爾拉斯果學士,裝做一個騎士把他打倒了,令他回家隱居一年,堂吉訶德這才履行諾言,回到了家。之后又外出冒險游俠,以善良愿望做了許多荒誕之事。最后在垂危中理智醒來,發現過去自己的荒唐,死前立下三條遺囑,一是過去付給桑丘的一筆錢,都不用算了,花剩下的都給他用,因為這個人心地純良,做事忠實;二是遺產全部歸甥女,但如果嫁人時,那個人要讀過騎士文學,就不要嫁給這樣的人,遺產全部收回,撥給宗教充做宣傳費用;三是向以他為題材的作者致歉,令其寫出了這部荒唐的書,自己為此有良心負擔。最后,這位騎士便安心地死去了。
2、世界范圍內現代小說第一人——塞萬提斯(你沒有看錯,是第一人,而不是第二人,就這么偉大),早在17世紀就寫出了《唐·吉訶德》。他本人命運多悲苦,在貧困中掙扎,在監獄寫書。那時他已經五十多歲。《唐·吉訶德》中塑造了700個不同的職業、不同的性格的人物形象,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時代、反映現實,真實而全面的反映了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西班牙的封建社會現實,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無恥,對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3、唐·吉訶德告訴我們“活在這個社會,你必須低頭”。無論你是否承認,世界上都存在著無數的唐·吉訶德,可能也包括此時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因為只有心懷理想,才能看見光明。
4、讀到這里,再告訴你,《誰》的人物意象與唐·吉訶德到底有什么關系?
關鍵詞分析:苦酒、月光、真心、豺狼、夢想、流浪、青春、迷茫、熱血、殘陽、詩集、行囊、汗水熬成湯、腳掌磨成鋼、誰是我、我是誰、時光、盜賊、少年、英雄夢、天真、無畏、愛過誰、恨過誰、誰和誰、歲月、流水、鮮衣怒馬。
以上關鍵詞與短語無不與唐·吉訶德人生經歷高度印證,整個意象集中在“騎士與游俠的西風蒼涼、人生悲壯、無畏滄桑”。當然,關于人類歷史中嚴格意義上的“愛情”產生于騎士時代的學術問題,不是本文探討的重點,這里就不再多說了。
按照非專業觀點,其中落腳處“鮮衣怒馬追不回”中的“鮮衣怒馬”是來自唐代詩人孟郊的《登科后》,原文為“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其實,應該還是來自唐·吉訶德的意象。因為此詞真正的出處是明朝沈德符的《野獲編·刑部·冤獄》:“群盜得志,彌橫恣為推埋,鮮衣怒馬,以游俠為稱,其魁名朱國臣者,初亦宰夫也。”顯然,鮮衣怒馬是與游俠連接的意象,其實也是用中國語言表現唐·吉訶德精神的一種寫法。
僅以此獻給熱愛生活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