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段時間,網上流行著一句“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舒服”的反雞湯語錄。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就在想不努力真的很舒服嗎?
當時心底沒有答案,剛好情緒也處于低落期。
于是,我決定什么都不做,嘗試一下不去努力的生活是種怎樣的體驗。
那段時間,我的作息隨意,困了才睡覺,醒來都是自然醒,一日三餐隨心意,不餓就不勉強自己,大把的時間用來煲劇,這可是我夢寐已久的生活模式啊。
結果你猜怎樣?
過了十天,我就崩潰了。
我感覺自己全身散發著一股發霉腐爛的味道,這種狀態根本一點都不舒服。
巨大的心理落差讓我忘記了生活中的各種不如意,反而比以往更渴望去努力去行動以支撐自己的野心。
你看,這個世界只有它的公平之處,你也永遠得不到兩全其美之計,若要自由就得犧牲安全,若要閑散就不能獲得別人評價中的成就,若要愉悅就無需計較身邊的人給予的態度,若要前行就得離開你現在停留的地方。
在《少有人走的路》里,作者把我們努力的動力稱為恩典,他說:“不管我們如何定義和描述它們,奇跡都會證明,我們的心智成熟會受到某種意識之外的力量幫助。心智的成熟就是個人精神世界的進化模式。”
心靈的成長需要不斷努力,而且必然是個艱辛的過程,它必須與自然法則對抗,必須跟循規蹈矩的自然傾向背道而馳。但遺憾的是,我們卻習慣于保持原狀,熱衷于使用陳舊的地圖與陳舊的方法,我們習慣于走平坦的道路,害怕道路上布滿荊棘。盡管我們遭遇到各種阻力,但我們身后有一種無可名狀的力量,支撐著我們寧愿忍受痛苦,選擇艱難的旅途,使我們敢于穿越荊棘,趟過泥濘,走向更美好的人生境界。
我們可以把心智成長的過程看做一座金字塔。童年時期,我們接受自身文化環境的滋養,成年時期我們將得到的滋養回饋給社會。
不過,也有人對此感到懷疑和失望,因為在他們的眼里,社會其實沒有取得多大進步,隨處可見的戰爭,貪污和污染讓世界局勢愈發混亂和糟糕,怎么能說人類正在不斷進步呢?
派克卻告訴我們,之所以會有幻滅感,是我們對世界的期望遠高于上一代人。
我們之所以能夠成長,在于持續地努力,我們之所以能夠付出努力,是因為懂得自尊自愛。對自己的愛讓我們保持自律,對別人的愛讓我們幫助他人去完善自己,這種恩典滋養著我們成長,克服自己的懶惰,讓我們看似沒有結果的人生,因為如果而生出的期望和行動有個花開和結果。
我們渴望成長,是因為在磨練的過程中期待自己變得更好,盡管這個過程很痛,很辛苦,甚至會帶來灰心和失望。當然,成長沒有捷徑,卻有很多不得不去走的彎路,當經歷過才成資格,挫折和磨難這種事,不是為了讓我們見證生活多殘酷,而是讓我們在一次次的經歷中重塑新的面對世界的姿態。
那么,如何讓自己的成長呈金字塔狀發展呢?我認為,至少該做到以下4點:
1. 學會培養工作以外的興趣
要掌握工作學習以外的興趣愛好,我們首先要學習時間管理。在這個善變的互聯網時代,愉悅感是最大生產力,有讓自己爽就要多在自己身上做些投資,除了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還要在下班后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用自己的熱愛去營造另一場頭腦風暴。別說你沒有,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非常愛好且擅長的一面,比如做美食、化妝、搭配服裝、健身等,長期堅持這份自己擅長的愛好,貌似回報率還蠻高的,不信你試試。
2. 走出舒適區,多接觸不同的人
人是群居動物,從小家庭到公司和其他團體,都呈現著社會的縮影,如果我們在小范圍內遇到問題不能隨機應變,怎么面對復雜的社會呢?應變能力高的人往往能夠在復雜的環境中沉著應戰,而不是緊張和莽撞從事,在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中,遇事沉著冷靜,學會自我反省。因此,我們只有走出舒適區,多接觸不同的人和群體,打通自己與世界的連接,提高自己在較小范圍內的應變能力,繼而推而廣之,不僅擴大了自己的人際圈子,也能很好地打造個人影響力。
3. 有質量的閱讀,學會獨立思考
讀書的數量多并不等于高質量的閱讀,高質量的閱讀必定會帶來思考。讀書也許不能為我們帶來直接的財富,卻能改變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認知,讓我們認識自己的不足,豐盈自己的內心。所以,讀書的過程一定要學會用思維去拆書,抓住整本書的核心價值,用書本里學到的知識去更好地了解世界,認識每件事帶給你的人生價值,也學會在糾結的時刻認清每一項選擇的意味。
4. 設定止損點,該放棄就別堅持
堅持是個很好的品質,而過度的堅持卻是執拗。我們做任何一件事,堅持己見固然重要,但周邊親人朋友以及專業人士的意見還是要聽一聽的,如果你要做的事已經堅持了很久都沒有太大程度的進步(三個月五個月當然不在很久的范疇),你就應該停下來認真分析下,你在做的這件事到底合適不合適,若按照當下的速度半年內能達成你初步設定的小目標,那就請繼續堅持下去,若不能請及時止損,該果斷放棄就別繼續堅持。
別以為成長這盆綠植能自動變成你想象中的美麗,成長是一顆種子,你想要種成什么樣子要看自己的付出,不用心栽培,再好的種子也開不出花。
也許,只有在周圍看客的反對聲中走過,你才能知道自己會收獲什么。
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