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當我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的時候,最常規(guī)的思維模式是“敵意想象”的模式,即一切的麻煩,都是來為難我的,我的認知是多年的經驗總結,肯定是對的,那么但凡不順意的人和事情,都是錯的,制造麻煩!要說,這個想象的敵人,敵意很強,似乎時常跟著我們,很厲害!
一天,我騎車,突然看到一個四歲孩童沖出來,立即停車,笑著與這孩童四目相對,孩子由一臉茫然轉而笑著看我,有那么兩秒,一切靜逸,真好。這孩子的奶奶此時才看到我停在孩子身邊,猛然驚醒。當我再次啟動出發(fā),只聽到身后奶奶厲聲厲色的大聲吶喊:“怎么搞的?騎車這么快!撞到人,跟你沒完!”
這個過程中,我依次看到了,一張白紙似的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玩耍的孩童;受驚的奶奶;奶奶“被害者”思維導向的訓責;白紙上逐漸涂色的孩子……此時,一直觀察著此事的多多認真地問我,
“媽媽,我們車騎快了么?”
“沒有,只是我們要買路邊那家店的東西,走進了人行道,嚇著了那位奶奶。”
“媽媽,可是她在怪我們騎快了啊?”
“你認為呢?”
“我們不快,而且我們剛看到了那個跑出來的妹妹,沒有嚇到妹妹,也沒有撞到她啊。”
“哦,是的呢,你觀察很仔細。”
“可是,她為什么吼我們,怪我們‘騎快了’呢?” 多多自言自語了好一陣。
我停了一會,正面回答她:“那奶奶被‘我們突然出現(xiàn)在她孫子面前’的場景嚇著了吧,要是我,也會嚇得一身冷汗。”
明顯,多多問的是“憑什么怪我們”?
嬰幼兒的自我認同感很強,他們的心理營養(yǎng)是“無條件接納”,孩子執(zhí)念的認為,他身邊的所有人和事都會無條件的接納和愛他的,是不能有質疑和指責的。當然,實在是有,孩子也特別會調整。只是,就這個“為什么不接納”的質疑,孩子會心理糾結很久,一定會自己去認真探究。
假如那個孩子當時被車嚇到了,她一定會探究“為什么車這么不友好,是個怪物,會突然出來嚇人,還可能讓我受傷,好可怕的怪物,離它遠一點”。
假如當時她遇到一個有“敵意想象”模式的成人,說了一句“這是誰的孩子,怎么大人不牽著啊?!”她一定會探究“大人真兇,眼睛看著我兇狠狠的,好怕怕!我要找我家的大人,以后一旦遇到這樣兇狠的人,我要搞快去找我家大人。大人們真可怕。”
假如事后,這位奶奶不能迅速的平靜自己的心境,依舊用“受害者模式”反復在這個孩子面前念叨,那么,孩子探究的結果就是“只要事不如我意,都是你的錯”的受害者思維模式。孩子也就這樣慢慢的被家長“增毒化”了。
多多也在探究呢——“為什么明明是慢慢開車,注意到路邊的妹妹了,還會被誤會”;“這個奶奶怎么不講理”;“憑什么就可以隨便誤會并埋怨別人”;“我被誤會和指責的感受真不好”;“誰能來當法官,給我們評評理” ……五歲的孩子,不能這么清晰的表達,但是我知道那刻的她,心理一定翻江倒海……
我聽著她自言自語,沒做解釋,也不準備用我的認知去告訴她什么,只是玩了一下“意象轉換”的游戲,給她做了“去毒化”——“她被‘我們突然出現(xiàn)在她孫子面前’的場景嚇著了吧,要是我,也會嚇得一身冷汗”。在這句話中,我把慣用的受害者模式的“敵意想象”,轉化成看到對方情態(tài)的“無助者想象”,并與當事者共情(“無助者”形象常常出現(xiàn)在人們暫時不能把控時局又情緒激烈的狀態(tài)中,那刻的任何情緒其根本都是失控的應激反應)。
至此,只玩了個“意象轉換”的游戲,不拿對方的錯誤為難自己,不因別人的攻擊性而傷到自己,能看到對方那刻的情緒和感受,那么,對方的敵意被凈化了,我不就百毒就不沾身了么。
至于多多,才五歲的她,“懂不懂這個轉化” 不是我該在意的,任何事情一旦被定性的時候,因此就生了一個結節(jié)。她年紀小,認識世界都不全,還無端生出那么多結節(jié)似的固有認知,那她腦海里又該翻江倒海好一陣了吧……我該在意的是,給她一個不一樣的態(tài)度和角度,至于什么規(guī)律?怎么做?——真實的世就是她的練兵場,每個事件都具有療愈性,無論她看到敵意、轉化敵意、還是表達敵意,她生本具足,一定比我厲害。
美國心理學家魯道夫?瑞克斯說:“我沒有權利處罰和我平等的人,但我有義務引導我的孩子;我沒有權利強迫別人接受我的意見,但是我有義務拒絕他的無理要求。”接納,其實是在理解人性規(guī)律的基礎上,以退為進、靶向突破的智慧,在順遂中使出一點點引導的力量,就足夠讓對方悅納當下,新生智慧。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說,自我實現(xiàn);心理學家的羅杰斯說,成為自己;精神分析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真自我;明代哲學家王陽明說,我心之外,再無他法;以色列哲學家馬丁?布伯說,我和你(環(huán)境)……這些箴言都是在告訴我們,當我們順遂了孩子的心,那么他守著的那扇心門,自然會由內而外的打開,一旦自發(fā)打開,他成長的動力倍增,一切因他想要而要,每天被自己的夢想叫醒,這不就是學霸么?
在學霸看來,忠于我的心,我立得住了,那么每一個當下的體驗,都能玩轉,更能玩轉“意象”游戲,生長出由懦弱的“受害者”模式轉化為懷有悲憫之心的“看到無助者”模式的智慧,進而負責任的玩轉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