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發生了這么一件事兒,起因是在閱讀群里有位朋友發起了一個活動”把我們的閱讀經歷都寫一下,也算是互相了解,以及來到群里一個多星期的改變”,我看到這一條信息的時候剛好哄睡孩子,在有些累和困得情況下,發表了一系列自己的看法,主要有直接拒絕以及表達了自己進群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我突然發現我目標并不明確,對于大致方向并沒有真實的了解到,于是開始急于詢問群主并且想解決這件事情。但因為我的狀態并不好,造成了只為了自己的目標去詢問和要求而忽視了旁觀群眾的感受,造成了一些不快。后來溝通了解到群主當時也處在饑餓的狀態,于是我們的溝通出現了偏差。
在后續溝通中,其實我有試圖想辦法,但是因為擔心孩子醒了正好說一半的心理因素吧,剛學完的非暴力溝通都是用了疑問的方式,給對方造成了壓力和命令的感受。當被形似人身攻擊的那一刻,我就崩潰了,因為用了一個小時的時間溝通無果,當我感受到被批評和被排擠的時候,我沒控制住說了一句話“誰也不比誰牛逼多少”,當群主問我“這句話什么意思”。我一下子就冷靜了,這可不是我要的結果,雖然我之前都說了”不行我就退了”。好在對我有看法的群友并沒有和我一般見識,不然我想像了一下后果......
在深深的覺得自己格局不夠大的同時,孩子醒來很乖,我選擇了積極暫停兩分鐘。在這兩分鐘里,我對自己做了下面的事情:
與自己非暴力溝通
1.感受:覺得很委屈,失望,難過,被拒絕
2.觀察:一方面,自己的要求沒有傳達到對方,進而沒有得到解決,很無助;另一方面自己因為形似被人身攻擊和被排擠,選擇了抗拒、爭辯。并且在沒有內化自己的問題的時候選擇了向外求助,導致目的表述不明,沒有辦法實現我所想的目標具體化。
3.需求:希望被認可,被支持和被肯定
4.請求:因為自己的學習方式是需要大致框架的前提下,再去小步前進。所以希望從群里可以得到這方面的支持。
問自己從中學到了什么?
我很感謝群主的那一問,“這句話什么意思”,他沒有指責我,也沒有說“你什么意思”,對事不對人的當下我冷靜了,我意識到自己在做什么,有了覺察。
1.下一次的情況,我一定先等一等,梳理好自己的目標,明確自己的要求再去告知別人,才能得到更好的反饋;
2.對于自身要求的情況,并且是針對一個人的,我應該選擇私聊,既能維護感情還可以杜絕把本不在事情里的他人牽扯進來;
3.在群里發言的時候,因為大家的環境和價值觀可能不同,要盡可能的就事論事,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價值觀沒有錯,錯的是我們選擇的方式和行為。
做得好的地方
當我冷靜下來的那一刻,我選擇了擁抱自己。孩子醒了,打了招呼就蒙在被子里,意識到自己委屈,就哭出來,接納自己的情緒,所以產生了勇氣,更重要的是避免了把火外引——比如到孩子身上。
在得到提點的時候,及時的覺察,然后盡可能的彌補帶來的不快,不讓情況更糟。
所以,此時此刻,你讓我告訴你什么是非暴力溝通,我會給你答案:接納自己和他人,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去傾聽自己或者他人的內心,然后發現自己或者他人的需求,找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請求,最終達成共贏的溝通方式。
當我們聽到聽不得的話的時候,我們有四種選擇:1.指責他人;2.責怪自己;3.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看了我的例子,下一次你遇到類似的情況會怎么選擇呢?
參考書目:《非暴力溝通》
2017,跟著圈媽逼自己一把
#橙子學院碼字島第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