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周,參加一個同學的婚宴,因此見到了許久不見的同學。雖然同在一個城市,但畢業后大家見面的機會卻不多,同學再見,分外話多。
談同學情誼、談工作、談孩子、談未來,談的最多的還是現狀。大家普遍的狀態是:基本都有一個自己努力爭取的崗位,工作忙碌,早出晚歸,有家庭需要照顧,有無奈、有顧慮、有希望但沒有抱怨。
一個同學的話概括了我們這些人的心態:“我們這些人,在這個年齡,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安下家,除了比別人付出更多,干的更多,還能有什么選擇。”
在打算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剛剛在這個城市多少年不遇的大冷天里看到了一個朋友的狀態“今天出來見面的都是生死之交,出來工作的都是亡命之徒,能出來約會的絕對是真愛。作為亡命之徒,我有很多生死之交,但還沒有真愛。”
看著窗外明媚的陽光,藍天白云下的冬天,我竟想到了一個詞:歲月靜好。
2.
歲月靜好是一種什么狀態?
曾經無數次想過歲月靜好的樣子。一壺茶、一本書、一個花園,醒了看看書,累了澆澆花,倦了出去走走,心態安詳,不爭不搶,不急不躁,管它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管他人忙碌操勞,我自不疾不徐,歲月靜好。
后來,從幻想走入生活,才發現,歲月靜好哪有那么簡單,光靠一個“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心態,不僅實現不了歲月靜好,反倒越走越遠。
剛畢業那年,懷著對歲月靜好的期待,走向了第一份工作,我想自己沒什么追求,更不要做什么女強人,我只要有一份能夠養活自己的工作,白天上班,晚上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工作不影響生活就好了,歲月靜好的生活就要來了。
等來的不是歲月靜好,而是大約半年的暗無天日的日子。工作不但沒有想象的清閑,反而異常忙碌,那段日子里幾乎沒有周六周日,從早到晚,連喝水都想不起來,作為職場新人,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還要做好其他人覺得你應該做好的工作。歲月靜好的夢破滅,除了抱怨還是抱怨,白天忙碌,晚上加完班之后心情郁悶,半夜三四點鐘就驚醒,翻來翻去再也睡不著,逢人說不上三句就訴說自己的不幸。
好在那段日子并沒有一直延續下去,在向別人訴說不幸的同時收獲了同情,但也有當頭一棒,一位長輩說:“年輕人不就應該多干點嗎,你一無所長、沒能力沒經驗沒成績,憑什么贏得尊重,憑什么生活舒適?”
心態轉換,一切也都變得不一樣。“有為才有位”,當從被動挨打變成主動出擊,那些受委屈、受欺負的心態也慢慢遠離,工作慢慢上手,一切不再那么面目可憎,加班的路上還能欣賞一下路邊的花花草草,閑暇的時候給自己泡杯茶拿起一本書,生活漸漸有了靜好的模樣。
3.
歲月靜好是一個美境,是很多人心中的桃花源,然而沒有經過世事的磨礪,沒有為之而努力奮斗過,又怎能坦然享受歲月靜好的饋贈。
爬山的時候認識了一些朋友,他們不像我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的堅持了一兩年,多的堅持了七八年,幾乎每周都去,個個精神抖擻,連我這個在他們那里算得上“年輕人”的人也自嘆不如。
周末爬山,假期結伴出游,知道這個城市哪個館子的飯菜好吃,哪個地方哪個季節的水果最新鮮,平時三五好友一壺茶一個下午。這不是我曾經心心念念的歲月靜好的生活嗎?
不過,到了自己這個年齡,經歷過一些事,早已不相信歲月靜好是輕易得來的。
他們現在的年齡,有家有業,有房有車,有錢有閑,可以享受他們應該享受的生活,只不過他們曾經的苦我們沒法體會。
我知道,他們很多人在我這個年齡的時候,遠沒有像我這樣冬天能住在暖暖的房子里,有心思想歲月靜好。
一位朋友說,在我這個年齡,她冬天住在一個不到十平米的房子里,一手抱著孩子,一手掏爐灰,怕孩子嗆著放在床上想先把爐子生起來,又怕孩子爬下床,折騰大半天才做一頓飯,在不到十平米的房子里一住就是近十年。
一個朋友說,那個時候又要上班又要帶孩子,單位那個時候還有專門為職工準備的托兒所,白天孩子送去有人照顧,晚上接回來,孩子小的時候常常一邊搖著搖籃一邊看書還要寫寫畫畫。
4.
“歲月靜好,現世安穩”是胡蘭成許給張愛玲的一個承諾,而終究成了兩個人共有的太虛幻境,鏡花水月,虛夢一場。
拿什么換得歲月靜好?
沒有為歲月靜好付出的努力,歲月靜好終究是夢一場。
同學所在的公司,每年都有不少人出出進進,有的年輕人入職不到一個星期就提出了辭職,理由是與自己想象的差距太大。
年輕人,你想象的工作是什么樣的呢?錢多,事少,離家近?有這樣的工作機會憑什么能輪到你呢?
真正的歲月靜好不是別人送給你的一個夢境,而是經自己的手辛苦掙來的生活,今天所有的努力也許是為了有一天的歲月靜好。
愿我們都能過上歲月靜好的生活,在這樣一個寒冷的冬季,內心依然溫暖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