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The Push:A Climber’s Journey of Endurance, Risk, and Going Beyond Limits
內容簡介:
感動多國的人生逆襲故事,當代攀巖運動傳奇湯米·考德威爾親述熱血人生。獻給每一個渴望積極生活的人。
《攀巖人生》將帶你經歷一場成長與冒險之旅:少年湯米的手足無措、尷尬青春;青年湯米在成人世界里經歷的猜忌、迷茫、失敗;到后來探索未知的自我,放開心胸讓自己成長,學會與他人分享。湯米經歷過自我懷疑、嫉妒他人、喪失目標這些再平常不過的心理波折,也經歷過被恐怖分子挾持、意外斷指、不幸婚變這些影響人生走向的巨大波瀾,但每多碰到一次挫折,就多一分堅定的意志。于是,他把目光放在無數人心目中那項“不可能的任務”上——光滑如鏡、垂直高度900多米的絕壁“黎明墻”。他必須依靠幾微米的皮膚接觸,幾毫米的巖石邊緣,腦海中千萬個動作,并以無懈可擊的精確度執行才能成功。歷時7年,湯米最終完成了這項壯舉,他重新定義了攀巖這項運動,也拓展了生命的可能性。
本書寫的不僅是攀巖,更是我們普通人都會經歷的渴望與恐懼、糾結與掙扎,展示了人類至高水平的努力、無法磨滅的精神和決心。
作者簡介:
湯米·考德威爾(Tommy Caldwell)
極限運動家、傳奇攀巖家,紀錄片《徒手攀巖》主人公的精神偶像,曾獲選《國家地理》雜志“年度冒險家”,同時也是登山界奧斯卡“金冰鎬獎”得主與美國山岳協會終身榮譽會員。2001年,湯米意外失掉一截手指,但他的攀登生活并未因此終止,反而愈發升級,開始了獨特的“九指攀巖生涯”。2015年,湯米和搭檔凱文歷經19天不落地,以自由攀登的方式奇跡般地首登世界最難巖壁“黎明墻”。除此之外,湯米還開辟了眾多高難度的攀巖路線,每一條路線都足以讓他名留攀巖史和極限運動史:
史上首位自由攀登優勝美地國家公園“黎明墻”路線的人
史上首位攀登巴塔哥尼亞“菲茨橫穿”路線的人
史上首位攀登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繆爾墻”路線的人
史上首位自由攀登優勝美地國家公園“迷幻蘑菇”路線的人
史上首位自由攀登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夾角巖壁”路線的人
史上首位自由連攀優勝美地國家公園“鼻子”與“搭便車”路線的人
史上首位攀登科羅拉多朗斯峰“蜜月殺手”路線的人
史上首位攀登科羅拉多“孤獨堡壘”“弗雷克斯路瑟”路線的人
史上首位自由攀登巴塔哥尼亞菲茨羅伊峰“優雅”路線的人
精彩書評:
壹:
疫情中企業和個人,如何應對?2020年開局艱難。一場突然而至的疫情,為全國幾乎所有企業都帶來了一次巨大的生死考驗,第一批扛不住壓力的企業已經開始宣布破產倒閉。知名IT培訓機構“兄弟連教育”宣布遣散全部員工,停止招生。北京知名KTV“K歌之王”宣布與全部員工解除勞動合同,如果有30%員工不同意,便會按照破產清算。餐飲巨頭西貝莜面村董事長賈國龍在接受采訪時稱,疫情導致2萬多員工待業,貸款發工資只能強撐3個月。如此體量的企業尚且如此,其他中小型企業的現況更加難以想象。餐飲、旅游、影視娛樂、交通運輸、教育培訓……這些行業遭受到的沖擊巨大,讓這個寒冬顯得無比漫長。從宏觀的企業到微觀的個人,這次事件已經波及到了每一個人,也迫使我們必須思考與自救。
01
今天的每個人都已進入攀巖模式
羅振宇在跨年演講“時間的朋友”中提出一個觀點:中國的經濟已經從電梯模式切換到攀巖模式,與此同時,個人奮斗也已從電梯模式切換到攀巖模式。
“什么意思?所謂電梯指的就是,那些穩定的、確切的通道。過去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只要搭上電梯,就能往上走,而且非常確定:好好學習,就能考上好大學;學歷越高,就越能進好單位;進了好單位,就肯定比賣口紅的掙錢多,今年(2019)這話,你在李佳琦面前再說說試試?
“現在的中國已經切換到攀巖模式,下一步往哪里爬,每一步都在考驗我們的創造力和選擇能力。”
02
艱難時刻,應對比預測更重要
突發狀況是無法預測的。攀巖是極限運動中的重要項目,具有很強的技巧性和冒險性。2019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的《徒手攀巖》令攀巖這項小眾運動在大眾面前小小成名了一把。大家紛紛捏著一把汗,為主角在懸崖峭壁間攀爬的輕松自如感到不可思議。攀巖家亞歷克斯像一個天才,將自己置身于生死邊緣,又能夠化險為夷安然歸來。
亞歷克斯有一位重要的訓練伙伴——湯米·考德威爾(Tommy Caldwell),也是當今攀巖界公認的大神之一。和亞歷克斯天才式的人生比起來,湯米的經歷和遭遇更像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
2000年,已經小有名氣的攀巖家湯米經歷著自己人生中最低谷的時刻:在吉爾吉斯斯坦攀巖時遭遇恐怖分子并被劫持俘虜,最終他將留下看守的恐怖分子推下了山崖絕境求生,同時心中也留下了永遠的心理陰影。
隨后,在為新家制作家具的時候,湯米的手指意外卷入了電鋸中,失去了1根食指。對于靠十指攀爬的攀巖家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
又過了幾年,與湯米共同攀巖10年的妻子貝絲決定與湯米分開,曾經志同道合的攀巖界金童玉女勞燕分飛。
湯米遭遇了自己人生中的“黑天鵝”。
心灰意冷、幾近崩潰,不知道為什么痛苦與災難在自己身上不斷上演。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湯米的目光又一次回到攀巖,回到酋長巖(El Capitan)——這個他曾經攀爬過許多次的世界最難攀巖路線。
每天清晨,酋長巖上方有一塊巖壁會最先被陽光照亮,那就是黎明墻。這塊被稱為世界上“最陡峭、最荒蕪、最孤立”的巖壁,高約900米,相當于三座埃菲爾鐵塔,以往還從未有攀巖者成功登頂。
湯米決定靠僅有的9根手指,攀上黎明墻。
“對我來說,自由攀登黎明墻代表著‘純粹’。沒有器械輔助,僅憑自己的力量到達頂端——這是表達自我、同時表達我對攀巖和生活的熱愛最宏大的一種方式。如果能成功,便可以證明我這些年的付出是值得的,也能證明我整個人生的價值。也許即使失敗,也是一種證明。”
遭遇挫折,唯有應對。從耗竭狀態中快速恢復,調整策略應對變通,勇敢并不是一往直前。
03
逆勢而上的2個關鍵:極致堅韌、使用“腦力”
攀巖是勇敢者的游戲。一旦卯足目標,就不可動搖。
意外被電鋸鋸掉手指后,湯米在醫院躺了兩周,動了三次手術,手指還是沒有接上。醫生告訴他:“你最好開始想想,你今后的生活中要做些什么。”
湯米問理療師,有沒有辦法讓自己重新開始攀巖?理療師告訴他,需要訓練手部神經,降低現在斷指后的過度敏感程度。
湯米要求自己每天必須訓練三小時,比醫生建議的多出了兩小時。他交替接觸冷水和熱水,重新習慣溫度;用手戳大米、扁豆、干燥的通心粉,用鉛筆敲打手指,重新習慣物體的質感;將一罐硬幣撒在地上,用四根手指將它們一枚一枚撿起,訓練斷指后手的靈活度。
就這樣,每日高強度的訓練和摸索,湯米經受著日復一日的痛苦與掙扎,像新生兒一樣從零開始學習使用自己的手。
逐漸地,湯米覺得自己的情況在好轉,他開始做一些簡單的攀巖訓練。出院僅僅三周,湯米甚至參加了一場當地的抱石比賽,雖然左手仍然有些吃力,但是湯米驚喜于自己快速恢復的能力。
不止如此,湯米深知從前的攀巖方法已經不再適合自己。一根斷指影響的不僅是手的擺放位置,而是需要重新調整全身力量的運用。他想要完全回到曾經的狀態。
極致的自律和有效的思考使得湯米取得了驚人的進步與恢復,不再依靠蠻力,而是探索怎樣更好地使用技巧來解決問題。后來,他學著把重心更多地轉移到腳上,不再純粹依靠兩條胳膊,湯米坦言,比起過去,自己如今更像是一個“腦力型攀巖者”。
在如此難熬的艱難時刻,湯米憑著科學的方法、有效的思考和不間斷的努力,讓自己重返攀巖。這是面對未知時應有的表現,越是艱難,越要冷靜下來思考下一步。
04
共同進退,渡過難關
對于成功,湯米有自己的理解,如果某項成就不是和伙伴一起完成,那么就毫無意義。
攀巖者凱文的出現,讓湯米擁有了共同攀登黎明墻的搭檔。他們為此足足準備了6年。6年間,二人不斷尋找新的路線,失敗,再嘗試。爬得累了,就在巖壁間縫隙搭起的吊帳里休息。
2014年12月27日,湯米和凱文向黎明墻發起最后沖擊。他們全程只綁了安全繩,吃睡都在懸掛帳篷解決。美國《國家地理》和《紐約時報》向全球直播
“15繩距”是他們遇到的第一個困難點。湯米經過努力成功跨越,凱文卻屢次失敗,手指皮膚磨破,不得不在半山腰中進行修養。湯米又克服下一個難點到達“大平臺”,挑戰成功只有咫尺之遙。
此前他們一直以相同節奏完成攀爬,但最后這段距離將他們拉開了。湯米面臨著艱難的抉擇:該不該等凱文?
湯米知道,如果自己單獨完成攀爬,這種情況很常見,大家都會理解,這再正常不過。后來他在自傳中描述著自己當時的心情:
“我一個人的成功讓我們倆都感到壓力。我想成功,但我想和凱文一起完成。”他對凱文說:“我沒法想象登頂的時候沒有和你一起。不管多久,我都愿意堅持下去。”
湯米做出了令所有人震驚的決定。他真的回到了“15繩距”,每天只是幫凱文放繩子、討論技術細節。
湯米堅持著自己對成功的理解,保留著這份進退自如的自由。
整整花費了19天,湯米和凱文共同成功登頂。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盛贊這一壯舉:“沒有不可能。”現代管理學奠基人、管理學著作《基業長青》的作者吉姆·柯林斯更是將湯米稱作“所有人的精神導師”。
此次疫情讓大大小小的商業扶持涌現出來。一家酒店因入住了肺炎患者導致生意低落,同區域的酒店同行紛紛伸出援手,助其渡過難關。美團互助平臺,360互助、新浪微博互助計劃……商業是一個圈子,誰都有潮起潮落,危機時刻幫助別人,也就是幫未來的自己。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也沒有一個春天不會降臨。正如湯米·考德威爾在他感動全球的自傳《攀巖人生》中所說:“沉浸于過去的挫折毫無意義,痛苦就是成長,創傷會增強我們的專注力。”
艱難困頓是人生常態,勇敢者的精神照拂前方。唯有積蓄力量,共同前行。
貳:
都2020年了,你的孩子還需要“挫折教育”嗎?
“挫折教育不是故意給孩子制造挫折,故意為難他們,而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時,你如何傾聽他的委屈和訴求,如何鼓勵他重振旗鼓,如何提供足夠的心理支持,慢慢增加他的韌性、抗擊打能力以及競爭精神。
挫折教育,是給教育,不是給挫折。”——連岳
還記得前段時間全網討伐的“楊爍的育兒方法”嗎?無論是大聲呵斥,還是冷言冷語,都會在兒子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程度的陰影,讓孩子感受不到這個年紀應有的溫暖,導致喪失自信加深自卑。
曾經也看到過這樣的新聞,一名父親為了“鍛煉”十歲的女兒,讓她獨自坐火車去外婆家。孩子第一次獨自買票坐火車,根本不知道正確的流程,只好無助地站在進站口大哭。很難想象一個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的孩子,面對火車站眾多人流與完全陌生的環境,內心有多么恐懼與無助。
所以,正確的“挫折教育”到底是什么?
九指攀巖傳奇湯米·考德威爾將自己真實經歷的“挫折教育”寫進了《攀巖人生》這本書中,也許會改變你對這種教育方法的認知,并驚嘆于家庭教育對人生的影響。
湯米并非生來就天賦異稟。媽媽妊娠7個月不到,湯米就提早來到這個世界,他發育遲緩,身體柔弱,比同齡人低了半頭。更要命的是,他還是個生性害羞的孩子。
他有閱讀障礙,記不住教室外儲物柜的密碼,以至于經常不能準備好上課要用的課本,被同學嘲笑。他不擅長大家都喜歡的棒球,于是被團隊放逐到最無足輕重的外野位置,一場比賽甚至連球都碰不到。他的學習也不太好,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時,他總是不知所措,尷尬又失落。
湯米就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孩子,甚至還不如普通孩子。
但湯米的爸爸,偏偏是個充滿力量的健身狂人、登山高手。他一心想要用登山、攀巖以及遠足來消除湯米自孩提時代以來的溫順懦弱。
1 制造“吃苦”機會:付出才有回報
在湯米三歲時,生日禮物是一個蜘蛛俠風箏,但隨之而來的要求便是一定要在一座巖塔頂上完成它的首飛。于是湯米的爸爸帶他來到一座高92米的山巖底部,把他系在安全帶里,再讓他穿上改造后的攀巖鞋,沿著一條臟兮兮的巖石通道向上攀爬。
湯米的胳膊和腿碰撞著巖石,膝蓋上的皮膚也被蹭掉了,但在爸爸的保護和鼓勵下,湯米登上巖塔頂放飛了風箏,也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攀登。
湯米的爸爸還制定了一種健身積分制度:100個仰臥起坐,繞著街區跑一圈,或者30個仰臥起坐都能加分。每得一分相當于10美分。
積分制度中還有很多額外獎勵。當湯米第一次連續做完20次引體向上時,他獲得了一個巨大的蛋筒冰激凌,里面加滿了鮮奶油和櫻桃。當湯米第一次連續跑完5公里時,爸爸獎勵他坐在摩托車后座兜了一圈。
想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就要努力攀登,克服身體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恐懼。付出才有回報,這一直是爸爸的教育方法。
2. 給予教育與支持:將挫折轉化成動力
盡管湯米在爸爸的鼓勵下,已經進行過多次探險活動,身體的強韌度也超過了同齡孩子,但在大家眼中,他依然是那個戴著碩大眼鏡、因為閱讀障礙上特殊教育課程的孩子。
為了鼓勵大家進行體育鍛煉,學校的體育老師創建了“百英里跑著俱樂部”。同學們需要在一張表上記錄自己的運動:徒步、跑步、騎行、俯臥撐、仰臥起坐等。排名前三的孩子會在學年末的大會上獲得特別表揚。
湯米很輕松就在一周內得到了滿分,畢竟爸爸和他每周都會徒步40公里!
學年末大會,湯米安靜而熱切地坐在看臺上,因為他心里知道自己比所有人做得都好。
然而第三名不是他,第二名也不是,湯米大腦一片空白,難道他是第一名?
隨著第一名揭曉,湯米幾乎崩潰了。他們不相信他,因為他比其他人高出太多。他們不相信,一個默默無聞、總是獨來獨往的小個子能夠完成這樣的記錄。但湯米把差點奪眶而出的眼淚逼了回去,因為爸爸告訴他:“發生在你身上的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應對它。”
所有的困難、挫折,都進一步鍛煉著湯米的精神。爸爸從不提及失敗或是放棄,也從不會和湯米討論恐懼,他只會談論實質性的準備工作與預防措施。湯米知道,爸爸在用這種方式開導自己,不要在意那些讓自己不愉快的事情,要往更前方看。
3. 激發潛能與自主性:樹立積極的心理
當別的孩子在周末玩游戲,或是參加生日派對時,作為考德威爾家的男孩卻意味著——你有可能被洪水困住,所以游泳會用得上;要是沒有計劃外的一晚野外夜游,那還算得上什么奇遇
因此,湯米一家出行時,不僅僅是去徒步或者露營,而是登臨頂峰,夜宿雪洞。
爸爸從未教湯米去做那種找刺激或玩心跳的人,每次進行戶外冒險時,爸爸都會做好充分的保護工作,并告訴湯米正確的方法——攀巖是選取令人興奮且有潛在危險的環境,然后用你的智慧、注意力和技術來確保安全的一項運動。
于是六歲的湯米就已經有能力登上大多數成年人永遠無法完成的巖壁,并且他也漸漸領會到——冒險和魯莽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
稍稍長大后,攀巖或者登山對湯米而言,已經成了另一種形式的教育。爸爸會帶著湯米為登山團隊做向導,他會刻意向客戶證明,他瘦弱的孩子能夠有所承擔。從一開始,爸爸就把湯米當作大人對待。
到達玻利維亞不久,爸爸就給了湯米一疊20美元的鈔票,讓他去跟街角拿著計算器的小販換錢。做向導時,爸爸也會讓湯米多跟當地的背夫交流,感受當地文化。
三天的向導之旅讓湯米讓湯米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攀巖可以成為我通往真理的道路。而在我心中,更偉大的真理則是:生命中真正的瑰寶在于質樸簡單的生活,孤絕之地的自處,以及大自然的美。”
4. 挫折教育:不是給挫折,而是給教育
挫折教育不是制造莫名其妙的困難,之后卻振振有詞地說:“要是這點挫折都受不了,將來進了社會怎么辦?”
一部分家長很容易陷入“管教”模式,認為父母即師長,過分強調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不平等對待孩子,甚至自身并沒有做出榜樣,僅僅使用大人的“威懾”和話語權,孩子不會得到尊重也不會真的信服。言語的責難會給孩子留下很深的心理陰影,如何正確表達愛,很多家長還不會,總在嚴厲和寵溺的兩個極端搖擺不定。孩子在家長“精分”教育下容易受到過度情緒波動的刺激。
真正完整的挫折教育,需要把握自然成長原則并培育堅強的內心,也就是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成長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自然地經歷挫折,感受痛苦和歡樂。
盡管不是每一個家長都能像湯米的爸爸一樣是個攀巖高手,但是每一個家長都可以做到以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如何看待挫折,如何將挫折轉化為動力。
《攀巖人生》講述的不是天才少年的成長史,而是一個普通男孩成長為當代攀巖傳奇的心路歷程。在湯米的人生軌跡中,我們可以輕易地發現,好的家庭教育對于一個人有著積極的影響。湯米也在書中回憶道:“說到我,卻如何能不對爸爸充滿感激之情呢?正是他為我營造了那樣的童年。童年時,我常常覺得自己是縱橫四海的海盜,或是行走天下的探險家。擁有完美同伴的我,就這樣在自己的世界里徜徉自得,做著人們在長大成人之后就會褪色的美夢。”
叁:
主標題:斷指攀巖傳奇湯米·考德威爾:站在恐懼之上的男人
副標題:信念不滅,攀登不止
“所謂信念,不是通過傳說和理論從外部獲得的,而應該從內部磨練出來。”—— [日] 西田幾多郎
臺鋸的發動機轟轟作響,一根被削碎的木條像箭一樣飛射出來,黑色的桌面上隨即灑落幾滴液體。
23歲的美國攀巖選手湯米·考德威爾抬起左手,鮮血從斷指處涌出,食指的白色骨頭裸露在外。顧不上手上劇烈的疼痛,此時湯米心中只有一個念頭:
沒有了左手食指,我還怎么攀巖?
在突發重大事件面前,我們和湯米一樣都是渺小脆弱的個體,我們渴望強大,渴望勇氣的力量戰勝病痛,渴望一次革命戰斗的成功。
面對困難該怎么做?臨危不亂,堅持克己,磨練意志,才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信念之強比身體之強更重要。
1 摒棄自我懷疑,喜歡就做到極致
生于1978年的湯米因為父親的影響,從小學習攀巖。16歲時,他在人生第一場攀巖比賽中擊敗了一眾赫赫有名的成人選手,一鳴驚人拿到冠軍,從此成為攀巖界的閃耀新星。
這一切卻在2001年被迫中斷。
在為新家制作家具的時候,湯米的手指被卷入飛速運轉的臺鋸,左手食指瞬間被切斷,飛落在一旁的草叢里。
事故發后生醫生讓湯米放棄攀巖,重新考慮今后的生活。這是一道來自地獄的判決。湯米熱愛攀巖勝過一切,攀巖意味著“純粹”,不斷攀登是湯米來到這個世界最初的樣子,也是他生活過的證明。
兩周內,湯米一共動了三次手術,失去了全身幾乎三分之一的血量。他被安排在無菌病房里,身上連著一個嗎啡泵,每天只能一動不動地躺著。
但這些并沒有熄滅湯米對攀巖的熱情,曾經在巖壁上拼搏的日子恍若隔日,他終于做了一個巨大的決定:用九根手指繼續攀巖!
可以猶豫但不要懷疑,湯米不怕從巖壁摔落,九根手指沒有關系,只有堅持做下去才知道到底成不成。在所有人都告訴湯米,你的攀巖人生結束了,考慮去做點別的吧的時候,湯米從極度的悲傷和失落中走出,他知道,攀巖是他一生都在追求的。成功是1%的天賦+99%的堅持。勇氣不是所有人與生俱來的,生命不斷成長我們不斷成長,勇氣來自對成長的渴望和探求。
2 勇而不莽,善于思考
勤奮刻苦的湯米同時也是一位“腦力型”巖手。左手是他的慣用手,他曾經依靠這些手指的力量攀上一面又一面巖壁,但現在食指部分的三分之二已經消失不見。
湯米不得不重新思考斷指攀巖的可能性,理療師的回答聽起來有些殘忍,但對于湯米來說,卻是一道希望的曙光:“為了降低斷指剩余部分變得過度敏感度,你需要訓練手部神經。”
湯米給自己定制了每天三小時的神經再訓練和脫敏練習。
第一個小時的任務是重新習慣溫度,交替碰觸熱水和冷水。
第二個小時用來習慣物體的質感,先是把手戳進大米里,然后是扁豆、干燥的通心面、尖銳的星形通心粉,強度不斷增加,湯米甚至還會用鉛筆頂端的橡皮擦敲打斷指。
第三個小時要訓練的是斷指的靈活度。一罐硬幣灑在地上,湯米要練習用其他手指配合著斷指把它們一枚枚撿起來。
嘗試、摸索、痛苦、掙扎……像個新生兒一樣,從零開始重新學習使用自己的身體,直到大腦可以同步指揮新手指上的神經和肌肉去執行精細的動作。
情況有所好轉之后,湯米再次開始攀巖訓練。他會抓著杠鈴片做指力訓練,還會在雪地上加速跑。僅僅出院三周后,湯米就參加了一場抱石比賽。雖然左手還偶爾虛弱,但重新登上巖壁的感覺讓他熱情高漲。
從耗竭狀態中快速恢復,調整策略應對變通,勇并不是一往直前。努力的訓練和有效的思考,冷靜判斷先決條件,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湯米意識到從前的攀巖方法已經不再適合他了。一根斷指影響的不僅是一只手的擺放位置,他需要重新調整對全身力量的運用,否則他再也無法達到曾經的成就。倘若力量跟不上,他便琢磨出新的技巧來解決問題。逐漸地,他學會把重心更多地轉移到腳上,利用核心力量使自己貼近巖壁,而不只是靠胳膊把自己拉上去。
比起年少時的一股蠻力,如今的湯米已經經過了一番人生的洗禮,有效的思考使他的攀巖技術有了質的飛躍。
3 信念人人都可以擁有,但不是人人都會擁有
信念不論貧窮富有,不論健康殘缺,只要堅定目標,就是創造奇跡的附加值。
湯米的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他性格內向、身材瘦小、發育晚于同齡孩子。年少成名,但疏忽大意與過度自信——在攀巖旅程中被恐怖分子挾持,艱難地從創傷后遺癥走出來之后,又在一次意外中失去手指。
這些經歷挫折反而促成了磨練意志的契機,湯米告訴自己,“沉浸于過去的挫折毫無意義,痛苦就是成長,創傷會增強我的專注力。”他為并不完美的自己樹立了一個信念:沒有不可能。
將自己的極限不斷向前推進,一小時又一小時、一天又一天地要求自己的身體響應大腦的每一個指令。對于進步的渴望像巖壁上的陽光一樣,激勵他一步步向上攀爬。
幼年埋下的種子終于在他的信念里發芽,湯米把目光投向黎明墻,這面堪稱“世界最難攀登”的巖壁,他的夢想之墻,難以登頂的目標巔峰。
多年以來,位于優勝美地的酋長巖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攀巖者前赴后繼地攀爬,其中以黎明墻最具挑戰——巖石過于平整,幾乎沒有起伏和縫隙供人著力。
攀爬黎明墻成功登頂的人在世界范圍內不過寥寥數人,并且都是在使用器械的情況下。從湯米有記憶起,黎明墻就是一面“不可能完成的巖壁”,更沒有人相信黎明墻可以用自由攀登的方式攀爬——不借助任何設備的直接輔助,僅僅依靠身體往上爬。
“自由攀登黎明墻不僅在于我的身體,還在于我的意志。或者說,更取決于我的意志。”湯米在《攀巖人生》中寫道。
信念之強有時比身體之強更重要。
湯米和搭檔凱文用了七年時間研究這面巖壁,動用過去積累的全部經驗。這條路線是場持久戰,他們必須記住上千個動作,并完美地做出每一個。在每天的訓練結束后,湯米回到自己的家中還要繼續做指力引體向上、仰臥起坐和俯臥撐,直到肌肉因疲勞而開始發抖。
2014年12月27日,帶著在腦海中演練過無數次的上千個動作,湯米和凱文開始攀爬黎明墻。最終,他們用了19天成功登頂。
山在那里,只為征服——湯米的一生是這句話最好的詮釋。
從小體質羸弱,他卻將自己訓練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攀巖者之一。在吉爾吉斯斯坦經歷綁架,他為自己和同伴拼出一條生路。手指在意外中殘缺,他便苦練九指攀巖,最終登頂黎明墻。
什么是人生?湯米在書中寫道:“情況變得困難時,就是我們成長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