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imon揚名立萬之前,據說理論物理學家費曼是美國IQ最高的大牛。1975年后,事情發(fā)生了變化。這一年Simon得了圖靈獎。老爸是電氣工程師,老媽是鋼琴家的Simon畢業(yè)于芝加哥大學政治系,執(zhí)教于卡內基?梅隆大學心理學系。1978年,他又因組織經濟學研究,得了諾貝爾獎。
老中學霸和他比絕對不是一個量級上的,看看他的九個博士頭銜你就知道了: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1943年);
凱斯工學院科學博士(1963年);
耶魯大學科學博士(1963年);
耶魯大學法學博士(1963年);
瑞典倫德大學哲學博士(1968年);
麥吉爾大學法學博士(1970年);
鹿特丹伊拉斯莫斯大學經濟學博士(1973年);
密歇根大學法學博士(1978年);
匹茨堡大學法學博士(1979年)。
他創(chuàng)辦了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工業(yè)管理研究生院,證明了不搞人工智能的法學博士不是好心理學家。
這廝從小就是學霸,從不好好讀書,但一考就第一。回憶錄里他吹道:“高中真是太容易了,我必須天天用踢足球、打籃球、彈鋼琴、聚會、爬山等活動來打發(fā)時間。”真相是:他高中時逃課、追女生,打球時一言不合就動手。
鋼琴是因為有個女生喜歡鋼琴,Simon就用老媽的鋼琴練了段時間,女友和鋼琴頂級證書一起到手了。畫畫是為了一個喜歡畫畫的女生,Simon就帶她爬山寫生。女生成了女友后,Simon的畫技跟著也上去了,看看他的自畫像就知道了。下象棋是為了追一位喜歡下棋的女生,他練出了一流棋藝,還開發(fā)出了世界上第一個棋牌游戲。女生也就……了。這是Simon高中的事跡。進了芝加哥大學讀政治學后,這廝換女友的毛病沒變,還學會了喝酒。不過他還是多學了一門技藝---拳擊,又是第一。
大學畢業(yè)時,Simon和比他大三歲的女友結婚了。此后,他和老婆一輩子不離不棄。該女也是一大牛,因為好奇孩子是如何學習拼寫的,她編了個程序研究,順手改成了一篇論文,居然就發(fā)表了。1968年,她戴上了芝加哥大學博士帽。
33歲的Simon開始在卡內基?梅隆大學心理學系任教,很快開發(fā)出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能程序和第一個人工智能程序設計語言IPL,提出了物理-符號系統(tǒng)假說。1975年,他以AI的貢獻得了圖靈獎,是為四大人工智能之父之一。
閑著沒事的Simon做了個心理學實驗,一不小心,就得了美國心理學會杰出科學貢獻獎、美國心理學基金會終身成就獎、美國心理學會終身貢獻獎,順便把卡內基?梅隆大學弄進了全美Top50!
不過,Simon的孩子說:老爸心里,老媽第一,研究第二,我們排第三。因為老婆喜歡一套老房子,他們就在那住了46年,直到去世。
60歲的一天,Simon利用課余時間把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糅合在一起取了個高大上的名字經濟組織內決策過程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不久,他憑該理論得了諾貝爾經濟獎!
85歲去世的Simon除了是三個孩子的父親,還是一堆新理論的父親,決策理論之父、行為理論之父、心理學量表之父、人工智能之父。大牛Simon得瑟道:我只是在扮演不同角色而已,原話是:我曾在科學迷宮中扮演了許多不同角色,角色間難免會互相借用。但我在每一個角色上都盡了全力,這就足夠了。就是老牛無悔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