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教你如何對大腦“編程”的書!
本書更多地在講方法,知識性的內容偏少,唯有實踐,才能真正懂得此書之道
第一章 緒論
重構wet-ware---對大腦進行“重新設計”和“重新連線”,使你更高效地工作。
最重要的兩項技能:
- 溝通能力:敏捷方法(最突出的就是擺脫死板的規則,丟棄陳舊的日程表,注重實時的反饋),強調團隊成員之間、最終客戶和開發團隊之間的溝通交流。
- 學習和思考能力:持續不斷地過程,不斷應用
1 Pragmatic: 隨著不斷成長和適應,人們需要不斷改變自己的習慣和方法
2 關注情境:Systems Thinking:將一個事物看做幾個系統的連接點,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e.g.一棵樹:樹葉和空氣的處理循環與根和泥土的處理循環。觀察者也是系統的一部分。
3 所有人都關注這些技能:專注(瑜伽與冥想)、思考性、創造性、直覺性(MBA課程)etc...
4 本書結構
從新手到專家(Dreyfus Model:應用你的實踐經驗、理解情境和利用直覺)-->認識你的大腦--> 正確使用大腦--> 調試你的大腦-->積極學習--> 積累經驗-->控制注意力-->超越專家-->實踐單元
第二章 從新手到專家的歷程
專家和新手的根本區別:
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反應也不同。---熟練 是他們在實踐和經驗山的差別,但并不是最根本的區別
事件理論與構建理論
事件理論可以被測量,這類理論可以被驗證或者證明
構建理論是無形的抽象,無法被證明;通過其用處來衡量
Dreyfus模型是構建理論
新手到專家經歷的五階段
新手:很少或沒有經驗(經驗指通過實施這項技術促進了思維的改變); 依靠指令清單,當意外發生,不知所措。----規則只能讓你啟程,不能讓你走得更遠
高級新手:高級新手開始多多少少能夠擺脫固定的規則。他們可以獨自嘗試任務,但仍難以解決問題;沒有全局思維
勝任者:能夠建立問題域的概念模型,并有效地使用他們。能夠根據經驗和謹慎的計劃去探尋和解決問題,但是如果在沒有更多的經驗,在解決問題時,他們難以確定關注那些細節。
精通者:全局思維,探尋更大的概念框架。具有經驗和判斷力,能夠理解這句話在情境中意味著什么(理解情境是成為專家的關鍵)。能夠糾正以往不好的工作表現,思考和反饋(敏捷方法的核心)。學習他人的經驗,觀察別人怎么做。----可看成初級專家
專家:各個領域知識和信息的主要來源。總是不斷地尋找更好的方法做事。有豐富的經驗,可以在恰當的情境中選取和應用這些經驗。憑直覺工作,扔掉規則
注:敏捷方法
敏捷開發就是在一個高度協作的環境中,不斷地使用反饋進行自我調整和完善,但是基于以往表現進行自我糾正,只是在較高的技能水平上才能實現。
誤區:指令清單和軟件設計模式的混淆
二階不勝任: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成了專家。而專家往往了解到自己知道得太少了
新手到專家:
1)從依賴規則到依賴直覺(專家的直覺和識別能力已經超越了他們顯性的知識)
- 觀念的改變。從考慮各個方便,到意識到問題是一個完整和獨特的整體,其中某些單元是相關
- 問題的旁觀者轉變為問題設計的系統本身的一部分。
、
元認知能力
自我認知的能力,往往在較高的技能層次中才會有。這意味著,處于較低技能層次的從業者會明顯高估自己鄧麗。
正確自我評估的唯一方法就是提高個人技能層次,反過來又會提高元認知的能力。
克服二階不勝任(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你不知道
有效使用Dreyfus Model
十年成就專家??時間/辛勤工作十年是 不夠的。Ericsson積極實踐的四個條件--也是產生flow的條件
- 需要一個明確定義的任務
- 需要適當的難度--挑戰但可行
- 任務環境提供反饋,以便采取行動
- 提供重復犯錯和糾正錯誤的機會
R&D精神(Rip off and Duplicate)指導
- 勇于承擔責任----在其位,謀其職;在觀察和模仿中學習:模仿/觀察-->吸收-->創新
- 在實踐中保持技能。無論從新手到專家,還是專家繼續拓展技能
- 警惕工具陷阱:避免混淆模型和現實:如果你需要創造力、直覺里或者獨創里,避免使用形式方法。
情境!!:專家使用與情境相關的直覺;警惕非情境的客觀性。
學習學習再學習
前進:
- 培養更多的直覺
- 認識到情境和觀察情境模式的重要性
- 更好地利用我們自己的經驗
實踐單元
自我評價:過去、現狀、未來(需提升);對同事評估來幫助自我。
自我評估
拿最近的德語學習為例。現在應該處于勝任者級別,以終為始,目標是成為native 級別的德語心理學工作者。確定下一步的目標是成為精通者(或者初級專家):聽說讀寫,在學習、工作和生活領域能做到對德語有效使用和掌控。
進步工具(1.23-2.10):----Ericsson積極實踐四個步驟
- 需要一個明確定義的任務---聽(德語課堂)、說(各領域口頭表達能力)、讀(德語心理學書籍&文獻)、寫(德語論文)
- 需要適當的難度--挑戰但可行---教材、online文章、聽力材料、自我寫作,多說多寫
- 任務環境提供反饋,以便采取行動---自我feedback,聽口語錄音,找德國語伴修改文章
- 提供重復犯錯和糾正錯誤的機會---在不斷練習與反饋中,糾正錯誤,不斷進步
第三章 認識你的大腦
本章作者描述了L型和R型兩種CPU處理方式。其實就是相對應與心理學的分析型和整體型認知風格。前者指分析性的,邏輯的,后者是直覺的,整體的。
當然作者本章闡述了這兩種CPU處理方式,自然是為了第四章如何利用我們的大腦來做鋪墊。
即使作者本章所闡述的內容在科學上不一定成立(或有所偏頗),但第四章只要方法靠譜即可。畢竟有時候我們不一定需要知道為什么,只需要知道什么即可。
第4章 利用你的右腦
本章主要闡述一些利用右腦(R型思考風格)的方法
1 啟動感觀輸入
要投入更多腦物質去解決問題和發揮創造力,最簡便的方法就是激活更多的神經通路。
2 用右腦畫畫
圖像比文字更直觀;圖像與文字激活的腦區不同,腦區對其編碼形式不同。研究證明,圖像更能激發創造力
3 促成R型到L型的轉換
R型開路,L型緊跟。Dump & Clump
Metaphor----聯想,幽默感---也是一種隱喻,且可培養更強大的隱喻
4 收獲R型線索
一切輸入都被儲存,如何將其調度出來,為日后的創造助力。
利用圖像劉
利用自由日記---晨寫技術(堅持寫,每天寫三頁)、自由寫技術(收集思維大卵石)、利用散步
5 收獲模式
代碼模式--便于閱讀與交流
改變解決問題的角度----擁有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關鍵在于尋找思考問題的不同方式。不同的關聯會強制R型發起不同的搜索,新的素材會馬上出現。----角色扮演,i.e.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只鳥。
對現有的生活做一點點改變
R型思維的產生非常微妙,不能強制利用,所以請使用上述技術,來促進R型思維的產生。
第五章 調試你的大腦
“我們通過邏輯來證明,通過直覺去發現”
1 認知偏差:預言的困難
"很少不意味著沒有"(黑天鵝,奇點)
推遲下結論:過早地下結論減少了選擇(包括成功的選擇)-----適應不確定性;頂住(不確定性的)壓力。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憶偏差
2 認清時代影響
在你出生時,世界上的任何事都是平凡的,都是世界運轉的天然組成部分。當你在十五歲到三十五歲之間,世界上創造出的任何事物都是新鮮的、令人振奮的、革命性的,你可能以此為職業。三十五歲之后創造出的任何事情都是有悖于事物的自然順序的。“
3 了解個性傾向
i.e. MBIT: 尊重不同人的不同性格
4 找出硬件問題
不要讓最底層的反應控制了自己;深呼吸,讓大腦參與反應
5 我不知道自己該思考什么
相信直覺,但要驗證
當發生沖突時,考慮基本性格類型、不同年代的價值觀、你的偏見、別人的偏見和情境。通過思考更多的因素,是不是更容易解決沖突?
第6章 主動學習
1 學習是什么
1)學習不是強加于你的,而是需要你主動做的事情
2)僅僅掌握知識,而不去實踐,沒有用
3)隨機的方法,沒有目標和反饋,往往會導致隨機的結果
點燃你的火焰
1)去老師那里聽課,向別人學習知識,知識觸發了聯想思維,感到溫暖,卻沒有意識到他應該自己點燃焰火,內心的陰冷并沒有被驅散。
2)大腦不是一個需要被灌輸的容器,而是需要被點燃的焰火。
2 SMART原則
1)Specific; Measurable; Achievable; Relevant; Time-boxed
2)Objectives move you to your aim.
3 建立務實的投資計劃
知識-時間投資計劃
多元智力--發現你的正確學習方式:在不同的情境下,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尋找最佳的學習方式。
3 作者提供的一些tips:
1 學習小組
尋求各方建議-->選擇一項提議和一個負責人--> 買書-->安排午餐會議
2 增強學習法
1)主動閱讀和總結書面材料的更好方式
-----SQ3R閱讀法(主動性):Survey; Question; Read; Recite; Review
2)使用思維導圖探索和發現 模式和關系---也可結合SQ3R進行:實踐:制作本書的思維導圖
- 以教代學
第七章 積累經驗
Learn by doing
- 通過構造來學習,而不是通過學習來構造;
構造主義:真正的學習,來自實踐和認知,而不是外部的教學活動或者死記硬背
- 更好地利用反饋,讓失敗也變得有意義
- 讓大腦提前成功構建神經網絡。
1. 玩耍 Learn by playing
- 非目的性的探索。通過玩耍構造思維模型
- 創造樂趣:i.e.通過設定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來維持解決問題的興趣,讓你不斷進步
2. 利用現有知識 - 波利亞解題方法:已知量;未知量;條件
3. 正確對待實踐中的失敗--調試
- 允許失敗,更好地探索:高效有益的學習環境應該允許你安全地做三件事情:探索、創造和應用
4. 內在訣竅(Inner game)
- 關鍵:嘗試培養非判斷性的意識:不要想著來糾正,但是在出錯時要知道,然后采取行動糾正--(觀察,不做判斷,然后行動)
- 好處:減少失敗誘因干擾,利用正反饋
5. 壓力扼殺認知
嘗試會失敗,認知會彌補。
壓力尤其會扼殺R型思維(創造力)
6. 想象超越感觀
- 作者建議:把自己想象成專家,像專家一樣去學習,讓大腦形成成功的習慣。
第8章 控制注意力
本章作者圍繞以下三點展開:
增強注意力
管理你的知識
優化當前情境
增強注意力: 現今社會不缺信息,但缺對信息的深加工,也就是對信息分配的注意力。作者提出通過冥想來訓練注意力。在冥想的過程中,能讓人放松,平靜,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容易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有利于R型思維的發揮。其次,作者提出的多草案分散處理模型,可以看成在放松的環境下,有利于無意識加工(也能夠增強R型思維)。這里,我想補充的是,在心理學上有種現象叫“認知損耗”:當你要求自己要集中注意力時,這種意識已經讓你消耗了部分認知資源。因此,如何保持高度注意力集中?首要還是先設定自己感興趣并且有挑戰性的任務(也是產生心流的條件之一);其次,便是作者提及的第三點:優化工作情境,減少讓自己在注意力方面的認知努力。
實踐:尋找自己的沉浸模式管理知識:管理知識的重要性體現在:所有你輸入的信息和知識,都會以隱性或者顯性的方式存儲在大腦中。但是你管理知識的方式,加工知識的精細程度,會影響到你對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接,以及對知識的提取。因此,管理好你的知識,可以促成之后的問題解決,以及拓展創造性思維(喬布斯說的連點成線。)
實踐: 建立個人wiki。想試一試gollum和github pages優化當前情境: 如果你要消耗部分注意力資源來控制自己消除環境的干擾(如強迫自己不看朋友圈,不刷微博),那么你的注意力已經被分散。所以,作者建議的方式是1)關掉情境中所有的分心設備,讓自己保持在單任務環境中;2)將所有與當前任務相關的內容全部放在視線范圍內(i.e.多臺顯示器),可以更好的激活對其的加工;3)主動安排工作間隔,當被動干擾時,要迅速記錄下當前的想法,好讓之后更快的回到當前任務中。
第9章 超越專家
有效的改變
大腦總是習慣于維持原來的思維方式和行動方式,因為長期建立的神經回路,反應既快速又省力。然而,改變雖然困難,但是也抵不住持久的堅持。
如何進行長久有效的改變,作者給出了一系列的tips:
制定計劃,跟蹤進展-->勇敢去做,不要害怕錯誤-->給新習慣適應的時間-->堅定信念,大腦的機制和化學物質也會隨之改變-->將目標細化,步步為營
超越專家
當你成為專家之后,你最想追求的事情是,新手的思維。因為:新手的大腦有很多可能性,但是專家心里卻很少----專家仍要保持新手的好奇心。
無論你處于哪個階段, be aware. 認識你自己,認識當前時刻,認識你所處的情境。失敗的最大的原因是任由事情的發展。追其原因,個人認為,人對于一些自己不想改變的事物,總是傾向于給予一個樂觀的判斷,從而導致事情的任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