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典心法二:“五行”有一天,伏羲外出打獵,當他到達一處空曠平原時,天空忽然烏云滾滾,似乎一條神龍游走于云海之中,帶動起陣陣雷的電翻攪著壓了下來。伏羲呆立看著,此刻一道閃電射向地面,辟中一棵枯萎的桃樹,樹干從中段開始燃燒,燒著的枝葉掉落于地面又引起了一場大火。在大火外,伏羲感覺到了炙熱,于是他用樹枝將火帶回了部落。眾人圍坐于火堆,時不時加入木枝。
木生火?
當所有人都睡著后,木枝燒盡,火自然熄滅,眾人發覺原來燃燒的地方留下了一堆黑灰。
火生土“火到哪里去了?”所有人都在猜想,伏羲帶頭在黑灰處挖掘,想把消失的火從地里再找出來。一塊堅硬的巖石(某種金屬含量高的礦石)與伏羲的石鏟幾經碰撞后,石鏟折為兩段。土生金整個部落的人將這塊特殊的堅硬巖石視為神物,把他供奉在部落的圖騰傍邊。挖掘了一整天,也沒有找到消滅的火,只能作罷。旭日早晨,大家來到圖騰傍時發現那塊堅硬巖石上出現了許多露水。
金生水
人們以為是神跡,對這塊巖石更加的敬畏。(晝夜溫差會使得光滑的物體表面凝結出水滴)?這個故事講述了我們遠古的祖先們對于“五行”的生、克原理最初的認知。
五行也是能量“氣”以不同的形式運行而產生的:
氣若由上至下而行,就為“水”;雨水從天而降。
氣若由下至上而行,就為“火”;煙火向上冒。
氣若由中央向四面八方擴散,就為“木”;草木根莖、枝葉向四周延伸。
氣若由四面八方向央聚集,就為“金”;金屬堅硬是聚合之體。
氣始終能平衡于中,四平八穩,就為“土”。
?參悟關鍵點(一):五行在易學中排列與表述的順序并不是“金木水火土”而是按相生的順序“木、火、土、金、水”。
“水生木”:是因為水是最基本的物質,萬物的生長都不能離開“水”,水是生命之源,有水才會有植物,有植物才會有動物,也才會出現人類的發展與文明。?
參悟關鍵點(二):五行相克并不是將對方“克死”,而是“教管、治理、優化”使其能真好地發揚其特性。
成語“克己奉公、克己復禮”中的“克”就是管束管理的意思。
木克土:樹木、植被將土地抓牢,不會于大雨與洪水來臨時出現水土流失,木能讓土更好地發揮作用造福于生靈;?
土克水:土石可將河流進行圍堵,改變其路徑,大大提高了人類利于水資源的主動性;
水克火:在易學里是從水能降低溫度的角度來理解水管理火的原理;
?火克金:大火高溫會讓金屬礦石改變其形態,以便能更好地為人所用;?
金克木:金屬器具錛鑿斧鋸等能將參天大樹改造為房屋的立柱棟梁,家中的桌椅板凳、門窗床柜等等。更好地實現了木對于人的價值。
?參悟關鍵點(三):五行顏色
金—白色:金屬閃亮耀眼,為白色;
木—青色:青山常在,當廣漠森林連天接地時,會呈現出深邃的青幽,所以為青色;
水—黑色:黑水河,黑龍江,當水深難測時,水色會濃如墨汁,給人以未知、危險的感覺,所以為黑色;
火—紅色:朱雀之火,紅紅火火,火之紅,象征積極、熱情,紅之火,名副其實;
土—黃色:黃土地,上古五帝之首的“黃帝”,當時他大力促進了耕種并開發了土地的潛力,使其所管轄地區逐漸強大了起來,所以黃色也代表了權力與博大;
參悟關鍵點(四):五正色五行顏色
白、青、黑、紅、黃這五種色,在古時定為了“五正色”,既是五種屬于這個世界最純正,最初始的顏色,而其他的色都需要這五種顏色進行搭配調和后才能顯現出來的,因此其他的色就稱為“兼色”,是兼并配和的意思。但在歷史的某些時候將這個“兼色”中的“兼”,取其諧音,換成了“賤”,誕生出了“賤色”。
在這里引入一個關于顏色歷史小事件:傳說于春秋某個時期,如果家中有女子從事了或者做了類似娼妓的職業或事,那其家中的男人外出時就需要頭裹綠巾,以此來區別的“貴、賤”。從此就將綠色劃入了“賤色”。發展到目前,導致我們華人中的男子都絕不會穿戴綠色的帽子。當時的這種制度只能說是離譜。綠色代表的是自然與生命的旺盛,許多人也都傾心于它清翠與明朗,多看自然的綠樹青山,還能有效地緩解眼睛的疲勞。
【謝謝大家的閱讀。本文為個人觀點,同時也引用了許多名家的論據。供參考與交流,目的是想在寓教于樂中分享、共同學習我們中華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