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七夕節了,小時候對這個日子沒什么概念,只是依稀記得聽長輩講過那段牛郎和織女的故事,但我并沒有對他們的愛情有什么特別的映像,只是覺得王母娘娘怎么那么狠心非要讓兩個人一年才能見一次面。
其實國人的文化里喜歡的正是這種殘缺的美,因為殘缺才能倍感珍惜;因為不圓滿,所以可以有期待。希望是人們心底里永恒的基石,有了希望就可以熬過苦難,這希望甚至能穿透苦難本身,將其看作是美好的一部分。
人世的炎涼看多了,原先的悲憫都當作了常情,內心也堅硬起來,凡一絲情緒的流動都仿佛是遙遠的天真。今夕七夕,這份美好的夜晚是用一年等來的,而明晨又將今夜的情思化為回憶。天上的人年復一年的見了又分,分了又見;地上的人輪回無盡,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如果生時就能預見滅盡,為何還要吵嚷紛紛?如果恩愛終究要彼此分離,為何還要爭執不斷?那恐怕還是因為看不穿,或者根本就看不見。
人間的故事里永遠都是愛恨情仇、悲歡離合,數不完的主角與配角交替登場,千百年來都是這個樣子。如同人們愿意去更換園中那些盛開與凋零的花,卻從來不想要更換無邊的草地。那是因為他們的心被花所吸引,看不到腳下那片真實的地。
一年十二個月,七夕的日子正在中間,如同我們正處于的這個年齡段,人生的路也走了一半。都說四十不惑,那應該是看得見才有智慧去看得穿,然而又有多少人具有慧眼,將世界分得清,于心底里安有良知和底線?
元宵的燈,清明的雨,端午的河、七夕的星,中秋的月,重陽的山,正月的臘梅與雪。中國人的節日都是需要應景的,所謂物似人非,睹物生情。中國人也懂得詩情畫意,從自然的景到自由的意境,全在物我兩忘中揮灑出來,留下來一份看得懂的篇章遠勝過權杖下曾經的輝煌。有人問木心:桃園三結義你選擇扮演誰?木心說:我演桃園。這真是讓人心頭一振的回答,然而我不當這是一句幽默的段子,而是大師心中的畫面。桃花紅似火,英雄相聚首;從此征程起,結伴萬里行。有些人低調得讓人看不見他的身前,就像那桃園結義里的桃花一樣,但他卻可以見證一個時代的偉大。
不知道是一個偉大的時代造就了那些偉大的人,還是這些偉大的人成就了那個偉大的時代?如果我們沒有力量去成就什么,最少還可以去成為那個見證的人。而這種見證本身,仿佛就已經超凡脫俗了,若一個人可以去見,可以去證,那還有什么可以遺憾的呢?孔子曰:朝聞道,而夕死可矣。竊以為,能見者能聞,能證者自覺,見證之道廣矣。
讓我們一起見證今夕七夕吧,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2014年七夕與妻游洪湖,曾賦詩一首,修改了最后一句,舊詩新題也算應個景:
《今夕七夕》
綠水蓮實藕花香,喧市燈紅夏晚涼;
矛江遙映銀漢遠,賢內相隨勝牛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