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久前我在讀馮積岐老師的長篇小說《逃離》時,書中有這樣一段話:這個世界變化再大,做人的根本不能丟:善良、同情、自尊、自愛;道德其實是人給自己設置的禁忌,人一但失去這種禁忌,人就不成人了。最近讀完了他的新作《粉碎》想了好長時間,才想明白了一些東西,才看到了在書中看不到的東西。
? ? ? 《粉碎》中的景滿倉、景解放失去了這種禁忌,最終走向了他們人生各自的終點。景解放的高貴自私換來的是家的破碎,自己的傷痛;在葉小娟肉體粉碎的同時其倫理和道德也在隨之粉碎著,最后在她看到景解放寫的遺書的時候,她除了淚流滿面就是滿面淚流,誰也改變不了她的命運,是她自己把自己放進了痛苦的深潭…
? ? ? 鞭炮粉碎之后,留下了噼里啪啦響,聲留下了味道,留下了灑滿地的紅色的炮屑,而他們自身的粉碎留下的只有痛苦只有淚水只有悔恨和良心道德的虧欠。
? ? ? ? 我在讀到《粉碎》中描寫景旭成為作家之后寫作的一段話時,我想到了一個人。
? ? ? 《粉碎》中是這樣寫的:后來,當景解放的兒子景旭寫作長篇小說《粉碎》的時候,寫到這里,他無法寫下去了。他的心情非常沉重。雖然他知道,他筆下的景解放不是給了他生命的父親,是他塑造的一個人物形象。可是,他明白,他塑造的這個形象的原型就是他的父親。因此他給筆下的父親投進去了真摯的感情,他難免將筆下的父親和親生父親混淆在一起。他為父親感到痛心。他在寫《粉碎》的過程也是對天下所有的父親重新認識,重新理解的過程。不是他要將父親推向死亡境地,是父親的人生結局本該如此。
? ? ? 我讀完了這段文字,我才明白了藏在這本書痛苦背后的最痛苦者不是景解放,不是葉小娟,也不是喬桂芳,而是他們的兒子景旭。童年景旭在被狼群追趕后站在山坡上眼里滿含淚水地渴望看到自己的父親像同伴們的父親保護他們的孩子一樣出現在自己眼前保護自己的景象浮現在了我的眼前,但結果是在他恐懼之后,他連父親的半個影子也沒有看到,他的內心在流著淚。所以他是一個受害者,一個沉痛者,在他成為作家后,他內心的痛苦和憂郁并沒有因此而減少。
? ? ? 景旭是一代受害者的縮影。
? ? ? 當人的肉體被粉碎的同時,其倫理和道德也在隨之粉碎著,所以我們需要重建。這是天下每一個人都應該面對的一個嚴肅而嚴峻的命題,值得每一個人深深反思的命題……
? ? ? ? ? ? ? ? ? ? ? ? ? ? ? ? ? 201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