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我還在讀大學的時候,就喜當爹了,不對,就喜當舅了。外甥女很可愛,全家人都喜歡,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平時由姑姑帶著。眾所周知,兩代人的生長環境和教育理念完全不同。大家很容易能夠想到外婆帶孫女兒的那種呵護與疼愛,也不難理解現代年輕人較為獨立想與孩子做朋友的心態。于是,眾多經典的場景就會不停的出現。孩子摔倒了,是讓他自己起來,還是大人去攙扶?孩子挑食不吃飯,到底是遷就他,還是堅決糾正?孩子任性發脾氣大哭大鬧,是心疼孩子聽之任之,還是借此機會,表明態度,予以遏制?不同選擇的背后可能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但畢竟結果也許完全不同。
2
前段時間被下架了一本書《巨嬰國》,作者武志紅是一名資深的心理學家,他在這本書中將那些已經成年但心理卻未成熟的人稱之為巨嬰,并且獨樹一幟的將現代中國式家庭深刻的描述為:一個極度焦慮的母親,一個缺席的丈夫,一個有問題的孩子。作為母親,是一個家庭中最憂慮的人,不僅要考慮孩子的成長,還要照顧父母的安危,更重要的是擔心枕邊的丈夫,他是否能賺錢,是否懂浪漫,是否會出軌?于是,成天的嘮叨,喋喋不休。對于丈夫來說,他們會認為為了家庭已經貢獻了一切,但總是會缺席孩子的家長會,缺席老婆的生日,缺席自己應有的身份。而在這種家庭成長的孩子很容易出現母嬰共生、媽寶男、宅男等問題,以至于即使成年但依然像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或者說是巨大的嬰兒。
3
如果說,童年都像《童年》里唱的那樣,為什么還有小朋友還會唱:每天我都幻想,長大后的世界,大人們的談吐和大人們的事業,不想被人當作小孩呼來喚去(歌曲《我想長大》)。如果成人世界真如《天黑黑》里唱得那樣總有殘缺,也就不難理解告別童年的大人們會唱: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長大后世界就沒童話;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我寧愿永遠都笨又傻;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長大后我就會失去他(歌曲《不想長大》)。這種矛盾的背后再一次體現了辯證法的偉大,以及錢鐘書圍城理論的強大。任何人都對未來充滿了期待,包括小朋友,任何人都會懷念過去,因此也不難理解拒絕長大。
4
前段時間上映的影片《當怪物來敲門》中,樹怪給小男孩講了三個故事,其中一個故事尤為出彩。那是一個關于王子與灰姑娘的傳統故事,老百姓為了給被陷害致死的灰姑娘報仇,在王子的帶領下殺死了邪惡的皇后。但沒想到的是,故事的結尾卻出乎意料,真相是,想要繼位的王子通過謀殺無辜的女友來獲得人民的支持,推翻年輕皇后的統治登基并統治王國直到老死。這個突破傳統的童話故事受到了褒貶不一的評價。我們是該給少年兒童營造一個美輪美奐的純真世界,還是將本來殘酷的現實真實的還原給祖國的未來?
5
“往之不諫、來者可追”,對于逝去的童年我們懷念也好,抱怨也罷,唯一需要堅持的就是在追求獨立人格的路上,盡可能的保持人性本善的純真和對生活充滿希望的童心,唯有此,我們才有理由真誠的對每一個兒童說: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