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街要拆了的消息若有若無地傳開了,弄得文化街里面的中外店鋪老板心神不寧,不少心理承受能力不佳的老板整日憂心忡忡、不思進取,他們的表現形式呈遞進關系:不進新貨、貨物打折、關門轉讓,三個步驟一氣呵成。這一消極怠工的行為受到諸多店鋪的效仿,導致隨著時間的發展文化街的人氣不復從前。
來“木之聲”學樂器的人漸漸地少了,有時候痘痘坐在店子里,整天就和前來練鋼琴的小女孩練練嘴皮子。偶爾沒什么人的時候彈吉他都少了觀眾。生活過得平淡如水,為了尋找刺激,他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練攤,對,就是擺攤,學華師外面的一些大叔賣炒飯,拯救一下他日趨消瘦的錢包。他說,他的目標是一年賺5萬,現在還差8萬。他不光是這么想的,他還那么做了,為了能安心順利地賣炒飯,他先和趙姐、發哥說明了想法,經二人同意之后,又立馬給在武漢的堂哥打了電話,用了近半個小時描繪了他炒飯事業的宏偉藍圖,他說,等他發了,他就回老家咸寧開一個琴行,請堂哥當掌柜的。在他開掛般的口才的說服下,他堂哥腰包一拍,干。有了堂哥的援助,痘痘底氣厚實多了,兩人整天膩歪在一起,分析武漢各大高校食物的消費形式,他倆線上線下互相結合,絲毫不放過任何一所有可能存在商機的高校。痘痘負責線上,上網是他的優勢,在無數個沒有學員報名的日子里,他練就了一身“沒事問百度”的好功夫,堂哥負責線下,每天一手拿著張5塊錢買來的武漢地圖,一手拿著放大鏡,一所一所高校畫圈圈,做記號,那架勢和考古學家有的一拼。經過半個月左右的大數據對比和實地勘察,他們一致決定從房租便宜、學源充足的藏龍島開始他們的創業之旅。藏龍島有三所高校:武漢軟件學院、華中師范大學武漢傳媒學院、湖北美術學院。最后他們選擇了武漢軟件學院。痘痘的理由是,武漢軟件學院男的多,我們賣的是炒飯,炒飯飽肚子,其他兩所高校女生居多,女生都喜歡將錢花在化妝品上面;武漢軟件學院是工科學校,學生相對沒有藝術學院手頭寬綽,追求實惠,他們的炒飯便宜。選好坐標之后,兩人便開始租房子、租攤位、買工具,練攤車、鍋碗瓢盆、柴米油鹽、價格單,凡是需要用上的他們毫不吝嗇。他倆還私底下商量好了,堂哥負責炒飯、痘痘負責吆喝和收錢,因為堂哥有實戰經驗。就這樣一個有組織有紀律的創業團隊誕生了。
第一天出攤,堂哥一直在那揮舞著炒飯的鏟子,痘痘因為沒有實戰經驗,站在一旁反倒像個模特,他羞于開口,好幾次好不容易賣完一份炒飯之余,堂哥催促痘痘吆喝一下,酒香也怕巷子深。痘痘戰戰兢兢,對于一個玩吉他都是只彈不唱的人來說有點困難,好幾次話到嘴邊他又覺得不合適給憋回去了。他想到了《賣湯圓》那首歌,跟堂哥商量后,無情地被堂哥制止了。
他們練攤的地方位于武漢軟件學院后街,這條街是該校唯一的美食種類比較多的地方,夾雜著各種大大小小的美食,有各種川菜館、湘菜館,也有各種練攤的燒烤、炒粉炒飯、鍋煲、麻辣燙等等,簡直是將中國地方美食都集中在一起,他們的競爭對手就是和他們一樣練攤的大叔大媽們。痘痘羞于吆喝的理由是他們的競爭對手也都沒吆喝,所以只能憑實力,不能耍嘴皮子,為此在前來買炒飯的人不多的時候堂哥就將他的炒飯絕學教給了痘痘,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兩人頗具特色的組合,很快他倆被武軟學院的學生熟知,漸漸地就積累了一些老客戶,為了方便大家提前訂餐,痘痘將個人微信二維碼打印出來掛在他們的練攤車上,以便學生可以掃碼之后微信下單,對于痘痘的這種做法,堂哥夸獎了他好幾次,說他不愧是在華中師范大學這樣的牛逼學校待了那么長時間,思想有點進步。痘痘說,他沒讀過大學,不是華師有多牛逼,本來就是他自己的思想牛逼。兩人就這樣說說笑笑炒炒嘮嘮地度過了逗逼又苦逼的每一天。可是好景不長,武漢的天氣時好時壞,有段時間一直下雨,逼得他倆天天跑超市買內褲,跟超市的大媽都搞熟了。天氣漸漸轉冷,麻辣燙大受歡迎,偶爾有幾個同學過來買炒飯,他們都是現炒,而且容易冷掉,雖然他倆對自己的顏值一直是三分懷疑七分自信,但是在這個男女比例8:2的學校,談顏值有用嗎?后來在經歷了風吹雨打、生意慘淡的一周之后,兩人莊重地決定:撤。八個月后痘痘又回到了木之聲,拿起了他擅長和熱愛的吉他,他說,他們的炒飯事業虧損了3萬塊,離他年存5萬的目標又遠了一步。
柳夢退出了全職吉他老師的位置,每天下課比之前也早多了,他的琴行夢在家人和朋友的幫助下也漸漸雛形初現了。文化街一直傳言著要拆除的消息,但是遲遲沒見風吹草動,在一次店鋪轉讓的時候,柳夢抓準機會租下了木之聲C店斜對面的門面,大概15平方米的樣子,他取名為“炫指琴行”。他辭去了木之聲吉他老師的工作,專心在自己的琴行當起了老板,他請了兩名兼職吉他老師,一男一女,男的負責女學員,女的負責男學員,偶爾學員多的時候他親自出馬。有了自己的琴行之后,他將家里的一套錄音設備搬到了琴行,偶爾也讓學員錄歌,有空的時候他還會自學一下架子鼓。
后來文化街真如傳言說得那樣被封鎖了,物業的告示貼滿了整個文化街。盡管很多留學生在華師的貼吧上發帖抗議,但是始終抵不過華師為了經濟犧牲文化的決心。柳夢的“炫指琴行”搬到了理工大學附近繼續延續著他的音樂夢想,文化街木之聲三個店面也關了門,學員都轉到了華師北門對面的店面,痘痘每天就在店子里練琴、教學,為他的琴行夢養精蓄銳。
熊老師回漢陽自己開起了琴行,他的架子鼓和吉他都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偶爾也會在微信上曬下教學照片和痘痘他們互動。他的學員主要以小學生為主,為此他感覺到責任重大,面對著一群祖國將來音樂圈里的花朵,他一點都不敢疏忽,每次上課盡量親歷親為。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文化街的存在已然成為一種情懷,不管以后重建變成什么樣子,都不會再是現在的文化街了。“木之聲”的故事和故事里的人隨著文化街的消逝而成為了華師學子心中燦爛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