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007寫作班按照興趣重新進行了分組,我加入了區塊鏈小組。分組后各小組自行制定運行規則,我們組的規則很簡單,大家一起閱讀區塊鏈的書籍,每天打卡,并且必須提交讀書筆記。
以前我都是自己一個人讀書,這次是第一次大家一起讀一本書,感受與以往有所不同。
第一是書看得比以前快了。以前看書總是斷斷續續的,特別是這種學習類的書籍,經常因各種原因看完一、兩章就中斷,過段時候后又要重新開始看,一本書看要好長時間。現在因為有打卡的要求,每天被逼著不得不看至少1小時的書,哪天如果看了不到1個小時,第二天還得把差的時間給補上。我們組讀的是《精讀區塊鏈》這本書,這本書很難啃,技術性的概念太多,如果是以前的話,我可能讀了開頭就換書了,但是這次在一周時間里已經讀完3章了。
第二是思考的比以前更多了。這主要得益于做讀書筆記,以前我看書的時候也做讀書筆記,但主要就是在書上劃劃線,簡單寫兩行字,回頭很少整理筆記。這次做筆記的方式稍微有些不同,每天在看書的過程中,我會先在紙上簡要的記錄下重點內容、存在的疑問、以及自己的思考,最后全部整理到電腦上形成當天的筆記。整理筆記的過程,相當于對讀的內容又做了一次回顧,而且有時候還又會有新的思考和理解。
做讀書筆記是件很簡單的事情,卻讓我的讀書效果有了很大提升。在以前不習慣做的讀書筆記的時候,總是覺得書只要看了就行,看過了應該就可以記住的,但實際上很快就忘記了。當我開始認真記讀書筆記的時候,才發現記筆記其實是很好的幫助思考的過程,因為有些想法在讀書的時候會在腦中一閃而過,只有當你在記錄的時候才能抓住它,記筆記其實就將你腦中閃過的想法全部記錄下來。
讀書是輸入的過程,而寫讀書筆記是輸出的過程。有質量的輸出才能保證有效果的輸入。
很多時候我們容易忽視輸出,而過度的輸入。比如說寫文章這件事情,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有一樣的感受,每周不知道該寫點什么好,總感覺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寫,但是我們每天卻會看很多網上的文章,微信的、知乎的等等,這些對我們寫作來說都是大量的輸入,但是為什么沒有轉化為輸出呢?
因為我們在輸入的同時沒有同步的輸出,導出我們大部分的輸入是低效的。
我關注了一些個人微信公眾號,他們是每天更新的,寫的都是自己生活發生的一些事情或者自己的一些感悟,而且每一篇都寫的很有內容。其實我們有心的話,完全可以去學習別人是如何做到每天更新的,每次看完文章記錄下來他們寫的是哪些事情,他們是從哪些角度來寫的,然后對照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再看看我們是否也可以從類似的方向和角度出發,同樣寫出一篇文章呢。
再比如,我們的初高中教育,一半的時間用在上課,另一半的時間用在做題,為什么老師要讓學生做大量的習題呢,其實也是要通過不斷的輸出來鞏固學生的輸入,再想想我們到大學選擇專業以后,除了本專業以外,其他非專業的知識是不是很快就忘記了呢。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