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人生,活一輩子就是在做選擇題。正如莎翁說寫的那樣,“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除了我們的出生無法選擇,從誕生之后,我們就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選擇題。小學時,放學回家你要面臨選擇:是先做作業,完成任務,還是先看動畫片,享受生活。中學時,上學讀書你要面臨選擇:是走讀,離家近生活方便,還是住讀,離家遠享受脫離父母的自由。大學時,畢業工作你要面臨選擇:是穩定的事業單位,按部就班踏實生活,還是符合自己目標的單位,為了理想拼搏你的青春。
其實給你的大部分選擇題,不過就是在“彼”與“此”之間抉擇。很多時候,人們趨利避害的本能,促使他們希望所有的選擇都是對的,都是對自己有利的。但是我們都沒有哆啦A夢,不可能穿梭時光,未知的快感和有趣的不確定性,才使人生變得色彩紛呈,迎接你的可能是成功的光芒,也有可能是失敗的灰度。未來的不可預知,導致了大部分人在做選擇時患得患失,總有人在深思熟慮之后做出選擇,最后卻后悔如初。驀然想起兆兒經常說的一句話,“人生哪有早知道?”
? ? ? ? ?不想用別人的經驗來證明什么,只有說自己的經歷最真實,故事都是別人的,路還得自己走。也許是因為自己最近也面臨人生的選擇,所以對這所謂的“選擇”也累積了一些思考的片段。
? ? ? ? ?作為一名培養干部,在大學畢業后就被分配到了指定的工作單位,平心而論,工作壓力比起其他同學來說并不算大,待遇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也是相當優越。但工作一年后 ,我卻想到了辭職。這一年中,我感覺不到自己發自內心的快樂,也許不快樂的因素有很多,但促使我想要選擇離開的原因卻很簡單——現在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之間,有一段距離。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感覺這段距離越來越長。回首六年前高考600多分的自己,當時感覺自己就站上了橘子洲頭一樣,鮮衣怒馬少年時啊。現如今,我不知道如何來描述這種現狀帶給我的感覺,反正就是不快樂(默默提醒自己,不要傳播負能量)。并且,總有一種感覺,現在的自己在一點一點辜負當初的自己。我真的不愿意二十年后我變成了當初的自己所厭惡的那種人,所以我想到了選擇辭職。
? ? ? ? ?作為子女,這樣的決定肯定要給父母匯報。不出意料,家里一片反對的浪潮撲面而來,總結而論就是:這里工作穩定,待遇不錯,離家也不遠,踏踏實實工作、結婚成家。并且引用很多的舉例論證,某某表哥,某某表姐,一天工作那么辛苦還不如你的待遇好,你要懂得珍惜之類的。其實從小到大,很多時候父母都“越俎代庖”幫我們做了很多選擇,他們總是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你還小,不懂事,應該怎么樣、怎么樣”,即使現在二十多歲了,在他們眼中我依然“還小”。他們總是以他們自己的人生經驗來為我們的人生進行判斷,我也理解父母是出于善意,怕我在人生的路上跌倒,所以用他們的經驗教訓來警示我,讓我的人生能過的平穩。其實大部分父母都是希望自己孩子的生活過得幸福快樂,但他們那一輩理解的幸福快樂就是穩定的工作和踏實的生活,也許他們經歷過那些我們無法領會的物質貧乏的時代吧。
? ? ? ? ?但就我自身感覺,其實時代是在不斷發展的,現在也不是他們當年的時代,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嘛。其實,從小到大在一些比較大的人生選擇時我還是很尊重他們,比如讀書考大學,畢竟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但這次,我親身經歷了一年,所以明白了很多,也許只有走錯了路,才逐漸知道你真正想要的遠方。所以我盡力用他們所能理解的方式與他們溝通,“你們不是希望我過的快樂嗎?我不知道我離開后是否能一直快樂,但在這里待著,我一定不會快樂。我希望你們能尊重我的選擇,不要總把我當成一個孩子,請把我當成一個成年人,希望你們像尊重其他成年人一樣尊重我。我自己做的選擇,我自己能承受就行。”最后,還是我媽先妥協了,也許真是“慈母多敗兒”吧,她用一種任由我“敗”的感覺給我說:“我也想通了,我不反對也不贊成,只要你自己過的快樂就行。男孩子,想闖就出去闖吧。”其實,當我媽給我說完這句話的時候,我在電話這頭真的有一種心是酸的感覺,眼淚止不住往外涌。我真的很欣慰,也很感激我的父母,對我所做的,超出他們經驗范疇的選擇,所表現出的理解與容忍。
? ? ?只要你能承受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結果,那么就沒有什么能阻止你所選擇的道路。我也不知道我的選擇是對是錯,能做的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自己的選擇變得正確。其實選擇也許不需要過多的衡量利弊得失,很多煩惱都源于過多的選擇。其實如果人生最后變得只有一種選擇,你會怎么辦呢?我相信,你也會盡你最大的努力讓唯一的選擇變得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