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我會開啟一個全新系列的寫作,「營銷學習筆記」系列自此告一個段落。上一個系列總共林林雜雜寫了24篇文章(未完成的草稿其實還有10來篇,盡情地鄙視我吧-____-#),基本上都是來自于加入阿里媽媽之后,個人對于營銷、對于大數據、對于商業服務的體驗和感受。
因為文科出身的原因,對于技術和統計學等等并不熟悉,也是花了大量時間在閱讀材料和學習上,加上為了避免文章被打臉做了很多考據,所以文章的出品速度慢如蝸牛,基本一個月才出一篇。這一點,深深地被各路朋友鄙視。
昨天晚上,就被@文科生 鄙視了一把,說這么又臭又長的文章,懂的人不會花時間看,不懂的人看不下去,不如寫些千字左右的短文,一次只寫一個點,哪怕寫不透也沒關系。
然而,他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也是這個系列的起因。@文科生 建議我寫寫Platform Marketing(平臺營銷)。
@文科生 出身于寶潔市場并和各路agency有過交手,在和阿里巴巴合作大數據業務的過程中,他發現,今天品牌也好,agency也罷,在和平臺合作的過程中,有一個重大失誤:
「他們試圖把平臺這個新酒裝到傳統業務的舊瓶里面去。」
【神經?舊約全書?42章】最初,品牌和agency把平臺當成一個銷售渠道;后來,他們把平臺當成一個銷售渠道和一個推廣渠道;現在,他們把平臺當成一個自帶銷售功能的媒體。
這句話的深意是,現在品牌和agency因為并不了解平臺的業務模式,所以,他們只是單純地把平臺當成千萬個渠道中的一個,千萬個媒體中的一個,只是這個渠道足夠特殊,所以,他們單獨地辟出了電商部門和數字營銷部門來對應這個特殊渠道。但是,他們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點:
每一個平臺都是一個獨特的生態。
生態的意思是,每個平臺因為其基礎設施的不同,因為規則的不同,因為商業模式的差別,在上面生長出來的生態也完全不同。簡單來說,你能想象品牌和agency在中國和美國使用一樣的銷售和推廣方式嗎?那么,為什么,在業務模式完全不同的阿里巴巴和騰訊生態里面,他們卻在這么做呢?
因為他們把A和T只當成了渠道,所以他們在用同樣的CPC、CPM、ROI等一系列傳統指標,和其他的媒體渠道一樣來考核業務部門和平臺,所以他們仍然來沿襲原來工業化的創業生產模式。也因此,他們不懂消費者,他們更不知道怎么花錢。
@文科生 認為,在營銷上,(當數據量超過一定規模之后)每個平臺都應該被認為是單體市場,每個單體市場的營銷策略和方式都應該針對平臺生態去單獨應對,而不是用一套營銷理論來統一所有平臺。他給這種理念取了個名字叫做Platform Marketing。(為了滿足這家伙對于第一發明權的主張,特意重復一遍。)
在把臭屁的@文科生 趕跑之后,留下來繼續神聊的@puting 和我一致認為,如果思考層面還只是停留在營銷,那就實在是太淺了,這個概念很好,但一定有什么我們沒想到的寶藏在這個之下深深埋藏。
然后,在思考過程中,我和這一段話不期而遇了:
所謂媒介即訊息只不過是說: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或曰任何一種新的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
這段話出自于麥克盧漢之口,他對于媒介即訊息(The Media is The Message)做了如上表述,在他看來,和媒介傳遞的內容和訊息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相比,媒介本身的存在更為重要,改變了人們認知、感受和用行為改變社會的方式。
【圣經?舊約?創世紀】上帝說,要有光,于是有了光。
對于技術原教旨主義者來說,The Matrix(黑客帝國)中所描述的完全虛擬的社會一定會實現,而對于現實中生活的我們來說,雖然我們每天都生活在物理社會之中,但我們認知、感受和用行為改變社會的方式也已經被互聯網深深地改變,本質上,每個互聯網用戶都活在雙重社會之中。
我們在物理社會中享受美食,然后在虛擬社會中和朋友評論美食;我們在物理社會中購買服務,然后在虛擬社會中用支付寶支付;我們在物理社會中扮演乖乖男女,然后在虛擬社會中扮演著腐女和奇葩……
事實上,每個人都已經被這個移動化的時代所撕裂,我們每天都生活在不同的碎片化場景之下,在陌陌里面我們是可以被搭訕的陌生人,而在QQ里面我們則是分享著共同愛好的朋友,你所使用的app某種程度上就代表著你在某種場景下的價值主張。
然而,超級平臺出現了。
當互聯網商業化到一定程度,互聯網從業人員逐步的發現,讓用戶進行選擇其實是一種「損耗」。從運營角度出發,任何沒有在特定「預期腳本」下的用戶行為,都是成本的浪費。而用戶行為的不可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網絡運營的風險。
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用戶行為都必須禁錮在一個特定范圍之內,并且分級分層,根據不同的級別層次不斷的引導優化,從而在漏洞模型中層層過濾,最終實現目標。這種對用戶的「控制」幾乎伴隨著互聯網商業的產生,并一直跟隨發展。(via TOMsInsight《互聯網式平等:體制化游戲規則》)
就是從商業化的角度出發,超級平臺開始整合(收購)所有的碎片場景,基于云計算打通所有的碎片場景(數據上云),并且使用大數據讓所有的碎片場景可見(大數據產品化)。
所有這些商業努力,特別是大數據,讓平臺這個超級生態第一次有機會展露在了所有人面前。因此,Platform Marketing是成立的,成立的前提就是「生態可見」,換句話說,通過云計算和大數據,人們第一次有機會真正在腦子中構建一個完整的獨特的虛擬社會,并且人在全方面得以延伸,每個人都同時在虛擬社會里面擁有一個AI分身。
A和T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生態可見」虛擬社會,基于不同的社會物理學規則而構建,想法流動的速度和方式都完全不同。一個人可以同時使用這兩個平臺,但事實上,每個人在兩個平臺上都在被動扮演著兩個角色,一個符合著A的生態規則,另一個則符合著T的生態規則。
也就是說,終于可以丟出最后的結論了:
對于用戶來說,和平臺的業務相比,平臺的超級生態(價值觀、規則、場景豐富性)更為重要,改變了人們認知、感受和用行為改變社會的方式。換句話說:
The Platform is The Message.
你所選擇和認同的平臺,決定了你在虛擬社會中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你在平臺上購買什么產品,在平臺上使用什么服務,平臺提供的產品,相比之下,并不那么重要。
改變正在發生,而我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記錄下歷史性的時刻,這就是新的寫作系列<TPiTM>的起因。
人了解世界的時候,都是先問who & where,慢慢學會問why,當對答案不滿足的時候就開始問how,所以,knowhow才是人對世界的回答。謝謝關注Knowhow_Ho,何夕一言堂,這是我對世界的回答,一家之言,不求正確,但求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