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文心》,很受啟發,雖然現在還是不知道除了葉圣陶先生外,另一作者名字的準確念法。文中提到的寫作現有內容,后有標題;或者說寫作自是將心中原有的東西倒出來的觀點讓我很是觸動,寫作就應該是這樣,作為像吃飯、睡覺一樣的需要,作為每天反思、內省、發現自我的一個生活項目,這樣說來寫作就不應該稱之為創作了?對于這個觀點,我還是無從庫存里拿出充分的素材來論證。
讀《文心》讓我猛然驚醒,我就是文中說的 剛一些就急著發表的一類人,同時對于稿件的態度特別不認真,并沒有做到修改時,逐句斟酌,改至不能再改的地步。這也就暴露我個性中急躁的一面,不夠沉著冷靜,一點事情就容易使自己的思緒久久不得平靜。同時也容易秀出來自己為數不多的內在,為人還是低調為妙。
《文心》提到了對于事物或者景物的外部感受和內在感受。外部感受大致都是相同,而內在感受的賦予就讓文字呈現出活力及特點。所有內心的思考和感悟是很重要的,寫作要保持一顆童真及敏感的心靈,去用心感知身邊萬物的發生及存在,去思考背后的機制,去感受山川河流大家的流淌.....
寫到這,想起昨天看的紀錄片《河西走廊》,堪稱中國記錄片的翹楚,甚至可以與BBC的紀錄片比肩。紀錄片的描述形式拋開了往常使用的主持人+專家組+實地考察的模式,采用歷史重演,情節再現的方式,讓人真切的去感受漢武大帝抵制匈奴、開疆拓土的雄圖霸業;張騫二度出使西塞的跌宕人生以及霍去病幾度征戰河西走廊,龍城之戰一戰成名的少年得意與輕狂,及老天妒英才的驟然離世。。。 紀錄片如此,寫作也是如此,對內心、對所見所聞的再現,具體的再現形式取決與各自的內部感受。
思至此,不禁讓我想起對自我的探索,覺得自己是個很有意思的課題。有時候想想自己突然的緊張及對他人看法的在意程度,察覺時覺得好笑,但又經常如此苦笑不得,外在事物一樣,內在感受過于敏感也不一定好?? 或許敏感的內心讓我就有寫作的天賦,猶未可知。想到這,內心不禁寬慰,玻璃心可能未嘗不是好事情。
哈哈,真是思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