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羅胖推薦了古典老師的文章《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讀完后,我久久不能 平靜,我覺得有必要寫一篇文章反駁一下。
先梳理一下古老師的文章:
文章在一開始拋出了幾個問題:
我們的生命到底有什么可能?
有多少種追尋方向?
這些追尋之間到底誰優誰劣?
接著古典老師圍繞這幾個問題,又帶有答案傾向性地提出了具體問題:
追尋改變世界的人,是不是比追尋愛情的人更加偉大?
追尋智慧人生的人,是不是比追尋自我的人更加值得尊敬?
一個回歸家庭的母親與一個單身女強人,到底誰更幸福?
生命與生命之間,到底有沒有可比性?
從問題中,我們已經讀到了古典老師的論點:生命與生命之間沒有可比性
第一板塊內容:有了限制,生命才有意義
古典老師從不同角度解釋了他研究的領域——“生涯”,最后強調中文翻譯的“生涯”來自于莊子的“吾生也有涯”,老師著重加粗了他的主旨“正是因為有了‘涯’的限制,‘生’才變得有意義。”——我歸納為一句話就是: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要好好規劃我們的人生。
第二板塊內容:你的人生是什么形狀?
一開始,古典老師就批判了“人生不僅有高度,而且還有厚度”這句話——“這句話只對了一半”,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從生涯的角度看,人生有很多維度,至少4個——高度、寬度、深度以及溫度。
我想說的是,你可以說人生有很多維度,別人也可以說“人生不僅有高度,還有厚度。”但你不能用駁倒別人的觀點來證實自己的觀點就是對的,你也說了,你是從生涯的角度看的。
古典老師舉例了一個軟件工程師,他的生命從高度、深度、寬度、溫度的四種不同可能。
我理解到古典老師說的高度是職業的高度,深度指技術的深度,寬度指人際圈子的廣度,溫度指做事態度與感受。
老師在文章中提到:
每個人的興趣、天賦和資源在這四個維度是分布不均勻的,每個人的機會也各不相同——最終形成了每個人在生涯四度上的不同選擇,也構成了每一個生命不同的形狀和姿態。
古典老師用自己對生命的高度、深度、寬度、溫度的解讀,再一次強調:
高度——高度背后的價值觀是影響力與權利,這是現在最主流的一種價值觀。
深度——深度也是一條自我發展之路,它背后價值觀是卓越與智慧。
寬度——寬度更是美,它是人類發展的根源價值觀:愛與和諧。
溫度——人生溫度背后的價值觀是自由與精彩。
古老師特別指出“溫度”這個維度是:
這是唯一一個完全內在的維度,高度有權利評定、深度有學術頭銜、寬度有身邊人反饋、而溫度則只有你自己知道。
古老師對生命的溫度的定義是:
是我們生命的精彩程度,以及我們內心有多認同和熱愛自己的生活。
第三板塊內容:人無完人,卓越便意味著舍棄
在這個板塊,古典老師提出了“生涯能量守恒原則”:
人生的時間、精力就好像能量一樣,生涯四度一樣也遵循著能量守恒之美——在一個封閉的系統里,生涯四度的總能量是不變的。
古老師提出了很極端的觀點:
在一個維度特別杰出,就一定需要犧牲其他維度的可能性。
然后舉例了愛因斯坦、愛迪生、圣雄甘地、納什、梵高、卡夫卡、孔子、卡梅隆、喬布斯,還舉例了屈原、蘇東坡、李白、杜甫。
古老師再次強調:
你可以選擇在某一個維度特別突出,但是你必須放棄另外一些維度的圓滿,這是能量守恒原則。
第四板塊內容:你的人生,由你創造
在這個板塊,古老師設計了一個游戲:
假如你的人生只有32分,你需要把這32分放到四個維度(生命的高度、深度、寬度、溫度)中去,你會怎么放?
古老師在文末寫道:
如果你在做的時候覺得為難?、糾結、心疼,這就對了。這就是真實人生的體驗,因為有“涯”,所以我們努力地生活,認真地思考,創造出自己的樣子。
我的不同觀點:
在前二個板塊我還能心平氣和地讀,到了第三板塊,我就有點按捺不住了,到第四板塊,我更是有話要說。
我并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也不是一個逃避現實的人。但是我對古老師的觀點是堅決地否定,不僅要否定,還要批判。
古老師提出了生命的四個維度:高度、深度、寬度、溫度,我不反對,我也說了,這只是每個人看問題角度的不同。但是提出了“生涯能量守恒原則”,而理由僅僅是“人的時間、精力就好像能量一樣”。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我一個學佛的朋友:
我這位學佛的師兄有一套算命的法則,在這里我套用一下古典老師的原則,就是“福報守恒原則”。他提出,一個人一生的福報基本是固定不變的,除非是大善大惡之人,才有可能突破宿命。作為一般的凡夫,福報在家庭、健康、事業等流動,當你的事業順利的時候,意味著福報流向了事業,那么在家庭、健康方面的福報就會減少。我當時就問他,有沒有家庭、健康、事業,都順風順水的人呢?他說有,那就是大福報之人,是前世帶來的。那么,家庭、健康、事業都不順利的人,又該如何做呢?他又提出了積福行善,當我們福報總量增加的時候,就是家庭、健康、事業慢慢上升的時候。
古老師提出的“生涯能量守恒原則”,把生命的高度、深度、寬度、溫度分別作為了獨立的維度進行探討。尤其是他設計的游戲,更確定了他的觀點:高度、深度、寬度、溫度都是獨立的,有一項分值高了,必然會影響其他三項,這是古典老師要我們面對的現實。
真實的現實是怎樣的?
我是一名小學老師,不說別的,就談談學生吧,班級里面成績最好的幾個學生,往往是各方面優點集于一身的:各個學科都很優秀,可以說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一個班級中,總能找出幾位成績優秀、品德高尚、人際關系處理很好、生活積極樂觀的孩子。
在生活中,我們也能遇到這樣的人:
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女孩,人長得漂亮,名牌大學畢業,嫁給了同樣很優秀的男人,事業、愛情、家庭都一帆風順。
可能你覺得我的例子是特例,其實我想說明的是:
你提出的生命的高度、深度、寬度、溫度,不是獨立存在的,他們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如果你沒有生命的深度,寬度,溫度,何來高度?如果你的高度不夠,深度沒有,寬度很窄,何來溫度?
如果你一定要提出一條定律或者原則的話,也應該是一條“能量累加定律”呀!當你的高度增加兩分的時候,也應該相應地在深度、寬度、溫度上加上至少半分吧!
就好比一個企業員工,他被提拔到了中層,那么是不是有更多機會拓展自己的視野?也就是在職業技能(深度)上,有所提高吧;當上了中層,人際關系(寬度)肯定有所促進,這個不用我解釋吧;內心的充實感,愉悅感,工作的積極性(溫度)肯定會提升吧!
當然,古典老師在結尾提出了令人生畏的“現實”,并道出“這就是真實人生的體驗”,估計有他的目的吧!
讓我想到了曾經參加的一次潛能開發的課程:
在08年左右,我兼職做過一年的安利,當時公司組織我們參加了一次大型的潛能開發課程。課程主講人來自馬來西亞,名字已經記不起了,只記得主持人介紹他的時候是把他等同于陳安之的知名度。
回想起那次課程,我還是歷歷在目,因為感受實在是深。記得第一天的課程,老師首先用幻燈片展現了他自己的精彩人生:漂亮的老婆,可愛懂事的孩子,游艇,別墅,世界各地旅行的照片。
“這是別人的人生”,我們只能深深地羨慕。
老師訴說了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又通過各種故事、游戲、活動等強化了他倡導的人生觀,以及成功所需要的素質。直到最后,竟然整個會場的人都哭了起來,都覺得自己的人生白活了。——特別夸張的是,一個看起來50多歲的大媽竟然哭暈過去了。
直到很多年過去后,我才知道這是“洗腦”的套路,先讓你否定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接下來的環節,大家也猜得到,主講老師開始激發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潛能”。我印象深刻的是“虛擬頒獎”:十年后,你成為了你心目中的理想狀態,你的事業達到了最高峰,你上臺領獎,你還有一個漂亮的老婆,可愛的孩子。雖然是假想的,但都為你配備了配角和道具。上臺談獲獎感言的時候,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淚,說自己如何如何堅持奮斗了十年,才有了今天,要感謝誰,感謝誰。一切都跟真的一樣,會場掌聲雷雷。
我是一個內向而不善于表達的人,那時候我面對這些活動和游戲,竟然是自告奮勇,更確切說應該是搶著要到了一個名額。記得我當時演的是一個小品,我發現自己竟表演得有聲有色。
500多人的會場,三天兩夜的“洗腦”,那兩個晚上只留給我們6個小時的睡眠,吃飯時間都是急匆匆的半小時,走廊,會場,到處都是勵志標語,廣播里唱著一首首勵志歌曲。大腦被這些正能量充斥著,沒有反駁,沒有批判,只想多吸收一些。
如果古典老師也是想給我們一場別開生面的洗腦課的話,我只想說,現在的人已經不容易被洗腦了,要是你的方法論在邏輯上站得住腳,而不是用一套套自己創設的理論來蠱惑我們的話,我們愿意接受你的洗腦,畢竟才199。
但我們的注意力是最寶貴的,要開專欄,你得有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