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浚源、傳承創新——蘇工美的非遺研培工作實踐探索

趙罡 劉禹

【摘要】:自2015年6月文化部啟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兩年多來,蘇州工藝美結合文化部研培計劃,傳承人群的不同定位,因材施教,探索具有蘇工美特色的非遺傳承人群研培模式。

【關鍵詞】:非遺傳承? ? 研培計劃? 模式? 探索

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是著眼于完善傳承鏈條、提高傳承能力、增強傳承后勁的一項新舉措。它是以非遺中覆蓋面最廣、最能帶動就業的傳統工藝類項目為切入點,委托高校等相關單位組織研修、研習和培訓,幫助傳承人群提高文化藝術素養、審美能力、創新能力,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提高中國傳統工藝的設計、制作及衍生品開發水平,促進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進傳統工藝振興。


“基于傳統文化背景下的手工藝人在技藝傳承的過程中體現出極強的 ‘守舊’特征……大量手工藝人都在相對封閉的地域文化圈內,在其世代相承的工藝規范內堅守傳統……在這個過程中,手工藝知識的創新是滯后的,手工藝人的知識體系更多地體現為繼承。但這種屬性恰恰和兩千多年的農耕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相適應?!盵1]農耕社會下的傳統手工藝的保守已經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的劇烈沖擊,在這個背景下作為振興傳統工藝新措施的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因運而生。

自2015年6月文化部啟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試點工作以來,到2017年底,研培計劃已經在全國78所高校中開展。蘇州工藝美院作為全國首批入選18家試點院校之一,參與研培計劃已經有2年半的時間。

蘇州工藝美院是蘇州乃至江蘇省域范圍內承傳傳統工藝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與培訓的重要基地,具有雄厚的教學資源和研培經驗。多年來,蘇州工藝美院在非遺保護上不遺余力,在傳承人培養,技藝保存,資源庫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對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傳承與保護中,積累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經驗。

筆者想用“ 固本浚源”來總結蘇州工藝美院非遺研培工作實踐的經驗,“ 固本浚源”語出自唐魏征《諫太宗十思疏》:“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就是是說要想使樹木生長得茂盛,必須穩固它的根部,根深方能葉茂,要想水流潺潺,經久不息,必須疏通它的源頭,源遠才能流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本就在于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原真性保護原則。而要想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傳統工藝得到振興,則需要大學的學術和教學資源為非遺保護提供支持,幫助傳承人群增強傳承實踐能力。社會上也有不少專家學者表達過反對意見,要么認為非遺應該自生自滅,不值得花納稅人的錢去培訓傳承人 ;要么認為將傳承人送進大學進修,會破壞非遺的原真性,導致均質化和一刀切。二者均未意識到大學對于非遺保護的責任與特殊作用,同時也沒看“非遺進高校”對于完善和豐富大學知識體系所具有的積極意義[2]。在研培過程中,蘇州工藝美院貫徹文化部研培計劃“強基礎、增學養、拓眼界 ”的基本要求,依據自身綜合優勢,探索出具有蘇工美特色的非遺傳承人群研培模式。

2015 年 12 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委員會第十屆會議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倫理原則》特別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態和鮮活本質應持續獲得尊重。真實性和排他性不應構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擔憂和障礙”[3]。蘇工美院在研培教學工作中,,尊重傳承人群的從業經驗,遵循“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本要求,堅持“教師傅所不教,教師傅所不能教,師傅能教的由師傅教”[4],研培并不是取代原有的師徒傳承而是要提高傳承人群的理解和領悟能力。通過設置美學原理、美術基礎以及材料、設計等相關學科的基礎課程,幫助傳承人群更加自覺和深刻地認識和把握傳統工藝的精髓,更好地學習和掌握精湛技藝 ,解決創作和生產中的技術瓶頸問題;通過舉辦各種講座和實踐、考察及同業或跨界交流, 幫助傳承人群開闊眼界、拓寬知識面,增加對行業動態 、社會需求的了解,增強知識產權意識、市場意識和品牌意識 。雖然這一研培工作的實踐模式盡管還在具體工作中不斷完善改進,但是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傳承人群為中心,因材施教

手藝人與高校的聯系其實相當密切,新中國建立以來這種聯系就沒有中斷過。無論是手藝人進藝術院校進修,或大學生從藝術院校畢業進入傳統工藝行業,都不是什么新鮮事。蘇州工藝美院也曾多次承辦各種工藝美術大師的進修班,學院自身也培養了大批學生進入傳統工藝行業。自研培工作實施以來,蘇州工藝美院卻越來越意識到而非遺研培班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傳統工藝的復興。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工藝是根植于民族民間土壤的活態文化,是發展著的傳統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不能脫離生產者和享用者而獨立存在?!叭祟惖男袨槭怯扇藗兯@得文化控制的。人如何養育和繁衍,如何穿著和居住,在實際上和倫理上如何說話和看世界——他所利用的一切文化形式,都以歷史上的創造為基礎。既然它們是在歷史上被創造出來的,就不能通過遺傳來傳遞,然而他們卻必須流傳下去——前輩們所發現的東西,必須有益于后代。那么,他們就必須用另一種純精神的保存形式,而不是由遺傳來傳遞,這種保存形式被叫做傳統。知識和技巧通過傳統,就像火災前線的水桶一樣,被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并按他們前輩的榜樣和教誨,傳遞給后代?!盵5]從哲學人類學上講“傳統”是人類文化保存和傳承的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根植于民族民間土壤的活態文化,是發展著的傳統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不能脫離生產者和享用者而獨立存在。非遺傳承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是非遺保護的核心[6]。在研培過程中要尊重傳承人,尊重傳統;要與傳承人群平等交流,不要搞灌輸式的、居高臨下的教育。

結合研培計劃中“研修”、“研習”和“培訓”三種類型[7]學習進修的具體要求,蘇州工藝美院以傳承人群為中心,因材施教,具體措施有:

1、在具體研培實施過程中,蘇州工藝美院貫徹“跟項目、整建制、成氛圍”的原則,多圍繞一個或多個有相通之處的項目,集中招收一個地區的學員,如一個縣、一個鄉或幾個企業、作坊、合作社的學員。如重慶傳統技藝研修班、武強、綿竹、楊家埠木版年畫創新應用研修班等,讓培訓結束后學員之間能夠相互交流,形成持續性的學習研討創作氛圍。

2、由于研培對象,來自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傳統技藝類別,非遺傳承人存在個人背景、地域文化、技藝傳承等的差異,所以如何設置研培課程是關鍵,在研培工作中,蘇工美院堅持因材施教,形式多樣的原則,適應各類研培人群的差異,以期最大程度的滿足非遺傳承人群的研培需要研培課程設置中充分考慮受訓人群的實際情況,針對傳承人不同的技藝背景,加強研培的針對性和靈活性, 教學形式多樣,堅持基礎培訓與案例教學相結合。蘇工美院與學員來源地各省文化廳開展了訓前學員情況調查。為了解學員專業情況、學習情況、培訓需求,為科學合理地進行課程設置奠定了基礎。在調查結果基礎上根據學員的培訓需求調研,以文化部“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的原則,制定課程方案,設定了美術基礎、設計基礎、拓展課程、主題創作與交流四大板塊,包含15門具體課程。(見表一)


表 1 蘇工美院研培課程表

培訓過程中帶領學員對相關技藝實訓工作室、非遺企業、非遺生

產性保護基地、工藝美術專業市場等進行專項考察。在此過程中,我們有系統的藝術培訓機制,為學員之間建立了一種暢通的溝通渠道,增強了學員之間的交流,也增加了不同技藝類別、同類技藝不同門派之間的認同感。

3.培訓過程中,蘇工美借鑒教育部的國家骨干教師師資培訓基地的考核模式、管理模式,具體措施包括包括網上雙向評分、學員追蹤。所有課程將安排專人全程攝錄像,便于課程的觀摩與評估以及今后相關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建設。

此外專人負責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的“愛手藝”微信公眾號,實時追蹤報道培訓新聞,及時跟蹤報道并對研培學員分別進行了訪談,留存了珍貴的培訓反饋信息。

二、以自身優勢為基礎,引智參與

蘇州工藝美院是中國成立的第一所藝術設計高等職業院校,是首批江蘇省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骨干高職立項建設院校,在工藝美術教育和科研方面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強的科研能力。在學院自有師資的基礎上,在培訓中,打破校際專業壁壘,堅持開放教學和項目融合, 建立一個多元立體的師資庫,組合多種教學資源共享。在培訓中,積極邀請邀請傳承人和非遺專家結合所從事的工藝門類及研究成果,現場為學員授課。以2017年度為例,培訓教學團隊共有45名教師,其中主講老師20名,含國家、省級非遺傳人2名,教授(研究員級工藝美術師)7名,副教授(高級工藝美術師)9名,講師2名。引智的專家中不僅有知名的非遺研究專家、學者,也有親身在傳統工藝行業堅守的非遺傳承人。

授課專家和傳承人綜合研修班的特點,開設不同的主題講座,通過中外美術通史、中外工藝美術通史,工藝美術概論、美學、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工藝美術史、中國文化史、民俗學等一系列講座,讓學員了解非遺文化、設計文化、市場營銷、相關法律法規等,了解各工藝門類的風格、流派,了解如何針對市場進行產品創新設計及電商等新興商業模式,學會尊重和有效保護知識產權。

除了積極吸引專家學者之外,依托學院“愛手藝” 微信平臺, 對于采集到的非遺傳承人信息,建立影像、文 字、圖片等檔案留存,啟動“智庫計劃”,成 為今后教學、學術交流和田野調查的基礎資料。利用互聯網介紹研培項目取得的成果,在更為廣闊的網絡環境里推進傳承人群之間、傳承人群與民眾間的信息交流。 將非遺傳承人群培訓與開展藝術教研結合起來, 與完善學科建設結合起來,不斷注入本土和民 間靈感,從傳統文化和非遺中汲取教學養料, 擴寬辦學視野,豐富人才培養模式。

三、進行學員回訪,注重實效

培訓結束后學院還組織專家團隊對學員開展回訪。在2017年7月底8月初,蘇工美院利用暑假對“2016年傳統雕刻重慶、貴州、新疆研修班”的部分學員進行實地“家訪”。

在重慶調研8個區縣,回訪近20位學員,同時也對當地手工藝發展的真實現狀進行調研。通過實地調研,了解到重慶傳統手工藝傳承人群大多零散分布于各地,沒有形成產業集群,他們渴望交流、期待相互間在技藝與銷售上的合作,更希望能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力量。通過回訪,與重慶榮昌區達成了進一步合作的意向,雙方將進一步推進研培計劃,選派年輕的傳承人去傳統工藝發展先進地區,學習如何促進行業的發展,以幫助帶動重慶榮昌的傳統工藝。

在新疆走訪了烏魯木齊、哈密、巴里坤三個地區,回訪25位學員。對新疆學員的回訪,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了解學員的創作思路和想法,同時調研真實的傳統手工藝環境,共同探索非遺項目的傳承發展,讓傳統工藝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借助這次回訪的契機,充分聽取傳承人的反饋和意見,以便繼續優化課程設置,完善研培方案。也希望與地方政府文化部門、行業協會、院校、傳承人共同合作,培訓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中青年非遺傳承人和從業者,推動非遺傳承保護與發展,振興民族傳統手工藝。此外,通過回訪了解學員創作的情況,為后期的學員作品匯報展打下基礎。

在貴州走訪了威寧、雷山、丹寨、榕江、黎平、從江、貴定等八個地區,回訪了56位學員。貴州的回訪歷時8天,通過回訪我們了解了學員現在的工作狀況,切身感受到他們在傳統工藝繼承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也提醒我們在未來的研培工作中如何做得更好。在回訪中我們完成了“2017創意貴州——黎從榕篇”的路線設定及與相關縣文化部門的工作商討,確定了首屆傳統工藝振興貴州論壇的設定及實施方案,完成了貴州工作站文化扶貧工作回溯及未來工作要點的確

除了對上一年度的學員進行回訪,培訓結束后學院還組織專家團隊對學員開展追蹤輔導。其中有不少典型案例,如重慶漆藝手工藝人秦燕參加了重慶傳統技藝研修班的學習。秦燕在2009年進入大松漆器廠做漆藝設計師,拜重慶漆藝大師張書瑤做老師。后又拜漆藝大師王宗秀為師。一直從事漆藝的制作。在蘇工美院研培中,秦燕接觸到很多創意設計的知識,并且通過參觀考察開拓了眼界。蘇州回來后,除了向王宗秀老師學習重慶漆藝的傳統技法外,還在嘗試著制作實用性的器皿,比如茶盤,茶杯,首飾類作品,她還在另外一個學員羅守軍位于磁器口的店鋪內進行了嘗試性的寄賣,以測試市場對她制作的漆工藝作品的認可度。通過培訓,秦燕認識到不是漆藝沒市場,是觀念問題沒打開,老是做一些傳統樣式的、缺乏創意的、費工費時的漆畫作品。在蘇州、福州、揚州、做漆藝的人很多,都生活得很好,他們的作品更有生活氣息,現代趣味,原創設計也很濃。

項兆倫副部長指出,“振興傳統工藝要‘用’字引領,為當代生產生活所用,為人們豐富生活、提高生活品質所用,既要有用,也要好用”[8]。短短一個多月的研培學習,并不能也不會改造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是“教師傅所不教,教師傅所不能教,師傅能教的由師傅教”,通過交流學習,“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助力傳統工藝振興。

四、依托傳統工藝工作站,扎根當地

蘇工美以貴州工作站為平臺,深入推進非遺的繼承和發展工作。傳統工藝工作站是由文化部支持高校和企業到傳統工藝項目集中地,與當地傳承人、企業和行業組織合作設立的政校行企多方合作集產學研為一體的綜合平臺。2016年5月,在國家文化部的領導下,在“中國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框架下,圍繞貴州省委、省政府多彩貴州特色民族文化強省和文化助推脫貧戰略,貴州省文化廳于與蘇州工藝美院簽訂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在“雷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發中心”良好運行的基礎上建立“傳統工藝貴州工作站”。以工作站為平臺,開展了貴州傳統工藝傳承人群學歷班、定向培養學歷班的建設工作,完成了文化部、教育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中國刺繡研修班、貴州非遺傳統技藝培訓班、貴州非遺管理干部培訓班、雕刻技藝培訓班、黔東南文化管理干部培訓班等項目班級9批次,培訓非遺傳承人群400余人,并積極開展回訪工作,解決學員在生產中的困難,送教到生產第一線,開展非遺巡講計劃,實際派出師生前往貴州開展非遺回訪巡講工作達到400余人。

依托工作站,與黔東南職業技術學院建立合作幫扶機制,與貴州省文化廳、雷山縣人民政府構建貴州工藝學院,通過人才培養機制上的創新性改革,培養了一批在傳統工藝方面具有傳承和創新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

僅以黔東南州為例,據不完全統計,2017上半年僅該州參加由文化部、教育部聯合主辦的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的學員,以“傳承人+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創業的就達225家,實現年銷售收入逾7.5億元,優秀學員返回當地培訓新的學員并帶動就業人數在9500人左右,其中貧困人口占就業總人數的58%,每家企業平均帶動就業人數47人,實現帶動就業人員年人均收入2.2萬元[9]。

工作站還舉辦了貴州省2017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培訓項目(省級)評審工作會議。目的主要是通過對各個非遺傳承培訓基地的培訓方案進行評審,從而在培訓方案設置上更具合理性和針對性,準確地把握研培計劃的目標及要求,進而有效提高全省的培訓質量,規范培訓工作。舉辦了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培訓基地師資培訓班。來自省內各市州文廣新局、各培訓基地代表等60余人參加。針對非遺的價值、傳統文化元素研究學習,并著力加強文化干部、非遺人才隊伍建設。 此外,還在在上海東華大學舉行了第二期貴州省非遺傳承人群培訓基地師資培訓班,省內各市州文廣新局、各培訓基地代表等28人參加,并與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教師就傳承人群培訓進行座談交流。

工作站近一年來的工作,覆蓋到傳承人群、未來可能從事傳統工藝工作的職業學校學生、主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層干部,還為未來的傳承人群培訓培養師資力量。

五、總結

蘇工美在課程設計上本著“強基礎、拓眼界”的原則,集中學院優質師資,外聘專家團隊,為學員奉上理論豐滿、實踐高效的培訓模式;在教學工作上,先期開展培訓學員的調查,開展調研,因材施教,幫助學員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借助傳統工藝工作站,通過多個層次、多種方向的研培,擴大非遺的傳承人群,提高他們傳承和創新能力,助力傳統工藝振興,還能通過傳統工藝實現文化助力脫貧。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的持續實施應該會促進整個非遺保護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讓傳承人的創作意識和工藝技法產生變化與提升,促進傳承人社會身份的認同感,讓更多的人加入到非遺的傳承保護工作之中,研培計劃實施的意義,是交流也是探索,蘇州工藝美院在研培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研培模式的探索,是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的落實與執行中的成果之一,有較大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孫發成.“守舊”與“納新”. “非遺”保護中傳統手工藝人知識體系的重構[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6-16.

[2]陳岸瑛.時代轉折中的非遺傳承與傳統復興[J].裝飾,2016(12):16-20.

[3]《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2016,第 5 頁。

[4]李韻. 文化部非遺司負責人就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答記者問[N]. 光明日報,2016-02-26.

[5]【德】M.蘭德曼 閆嘉譯.《哲學人類學》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0年1月版.第215-216頁.

[6]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 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 第346頁.

[7]文化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操作指[Z].2016.

[8]王學思.2017年非遺研培計劃經驗交流會舉行[N].中國文化報.2017-11-20.

[9]王學思. 以文化育民、富民、惠民 貴州著力推進非遺傳承發展[N]. 中國文化報, 2017-10-31.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