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孩子未來成功的這個重要基礎是可以培養的

01

影響一個孩子未來成就的因素,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列舉很多出來:

智力、身體、表達能力、情商、領導力、社交能力、努力程度、注意力、學習能力......

那影響最大的因素是什么呢?

50年前的心理學家或許認為是智力,但當代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智商只能決定他成就的20-30%,天才兒童的隕落比比皆是。

30年前的心理學家或許認為是情商,但現在發現,情商和成就未必相關。

現在的主流觀點認為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其實還是努力(effort),但不是簡單的下功夫,而是要通過刻意的努力才行。用現在非常熱的“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這個詞來表達或許更準確:

所謂高手,其實都是通過刻意練習造就的。

而要做到刻意練習,一個最重要的基礎就是能做到集中注意力,否則刻意根本無從談起。

02

即使沒有從孩子大腦的角度去考慮,直覺上人們一般也都感覺注意力是很重要的。注意力也經常下意識的和智力聯系在一起,確實也應該如此。

我們不妨先看一下到底什么是注意力,維基是這樣定義的:

注意力是選擇性的專注在信息一個具體方面,同時忽視其他感知到信息的行為或者認知過程,不管被認為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可憐我這蹩腳的翻譯,還是附上英文原文吧)

Attention is the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process of selectively concentrating on a discrete aspect of information, whether deemed subjective or objective, while ignoring other perceivable information.

從中可以看出,聚焦和有意識的保持專注是注意力的本質。

注意力同樣也被看做是有限的處理資源的分配。仔細想想,一個人本身擁有的最寶貴資源其實就是每個人的注意力資源。不是時間,因為本質上時間并不屬于我們,我們真正擁有的是注意力。

注意力是每個人非常非常非常有限,且不可再生的資源。

03

注意力是學習的根本。任何人想要有意識的學習,必須首先集中注意力。

孩子天生就有能力非常警覺,但是引導注意力以及控制注意力是隨著時間才能培養出來的行為。一個孩子生命中前幾年的大腦注意力系統發育情況,可以影響他一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 聽從你解釋“為什么不能跑到街上”;
  • 觀察你演示如何系鞋帶;
  • 讀一本書;
  • 坐在教室吸收數學課的內容;
  • 寫博士論文
  • 專注的工作

…...

所有這些都依賴于大腦注意力系統在嬰幼兒期的正常發育。

04

“集中注意力”不是由大腦的一部分完成的。

“注意力系統”和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一樣是個需要大腦幾個不同部分的協作才能完成的系統。

基于大腦掃描和行為研究分析,專注注意力研究的心理學家邁克爾·波斯納(Michael Posner)認為注意力系統包含三部分,想集中注意力,你必須:

  • 警覺:首先轉向吸引你注意力的事情;
  • 轉換:改變你正在關注的事情(適應新事情);
  • 保持:集中注意力對同一件事情,同時忽略其它所有的刺激、想法和情緒。

第一部分警覺是孩子天生就具有的能力。

嬰兒最初會更關注已經熟悉的事物,比如一個新生兒,面對降臨的世界給予他的全新感知和經歷的沖擊,相比別的聲音,會更關注已經熟悉的出生前已經聽了幾個月的父母的聲音。出生之后,嬰兒很快就開始關注他們世界里面不熟悉的東西。

“警覺”和第二部分“轉換”的“神經元連接”在出生之后的前14個月內就會形成。

這也是為什么第一年是非常理想的時間,父母可以通過和孩子的互動、面部表情和簡單的利用視覺跟蹤或者聲音變化游戲來提升孩子保持警覺和轉移注意力的能力。

第三部分,面對各種潛在吸引仍然保持注意力在一件事情上的能力發育的要更慢一些。

05

要做到“保持”,需要首先做到”抑制反應“(inhibitory response),這意味著壓制或者限制沖動,你必須能做到放慢對其他刺激的反應并持續分配你的注意力在手頭上的事情。

比如此時此刻的我,為了盡快碼完這篇文字,不僅要控制身體坐在椅子上、眼睛盯著筆記本屏幕、手指在鍵盤上敲打,同時還要保持注意力在思考如何更好的把這句話表達出來,盡管肚子已經有點餓、口也有點渴,也要把想去吃口東西、倒杯水喝的想法抑制住。

除此之外,還需要“延遲滿足”,再碼一個小時左右,碼完這篇文字,我就可以放松的去享用晚餐了。

這些抑制能力主要依賴于大腦額葉的功能,這部分比起大腦的其他部分發育成熟的要更晚一些。孩子2歲左右,保持注意力需要的抑制能力會開始發育,直到7歲左右才會發育好。

控制立即沖動的能力,或許比任何人之前意識到的對孩子未來成功更重要。

06

心理學研究上非常經典的“棉花糖實驗”或許可以很好的說明這一點。

研究人員找來一批4歲的孩子,然后分別帶他們進入一個放有棉花糖的房間,然后告訴孩子自己有事情要離開15分鐘。15分鐘之后回來,如果孩子沒有吃桌子上的棉花糖,就會額外獎勵孩子一塊棉花糖。然后研究人員離開,并且給孩子都錄了像。

孩子們各種反應都有,有的在研究人員離開后立即把棉花糖吃掉了,有的堅持了15分鐘沒有吃,甚至還想出各種策略比如唱歌、閉上眼睛來抵制棉花糖的誘惑。

14年之后,也就是等這群孩子到了18歲,研究人員做了跟蹤研究發現那些當時堅持了15分鐘的孩子更自信、社交能力更好、而且SAT(美國高考)成績平均搞出210分。

在很小的時候控制沖動的能力(為了獲得更多的棉花糖而等待)看上去可以預測未來的行為模式。保持注意力所需要的抑制能力是孩子長大之后解決問題和生活成功的根本。

07

大部分注意力系統會隨著孩子長大慢慢成熟,比如那些在“棉花糖實驗中”4歲的時候忍不住棉花糖誘惑的孩子長大一些之后也有一部分可以做到抵制住誘惑,當然也有一些人終生做不到。

不過更幸運的是,科學家發現環境 - 孩子如何度過每天和他的經歷 - 可以重塑這個自然進程,我們是可以幫助孩子提升注意力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愛情從來都是屬于自己的,無論是被愛還是你愛。當愛深入骨髓時,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堅持原創,轉載或約稿請簡信本人...
    珠海紅葉原創閱讀 190評論 1 2
  • 在這片宇宙中 我該如何存在 不過是一個渺小的直立生物 游走在星球上 也蕩不起什么塵埃 在這個世界里 我該如何存在 ...
    子默緘之時閱讀 179評論 8 4
  • 職場溝通能力:“設立精要目標”特點:簡單,具體; 學習的途徑: 1.從書本。 2.從周圍的人身上。 3.從以前的經...
    心靈的花園閱讀 429評論 0 0
  • 想念的感覺每時每刻都縈繞在我的心頭,如果說確切到是對一個人的想念,不如說是對一種生活和一種心情的想念! 想念我們曾...
    子墨的軒雅閣閱讀 266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