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的學習的鼎盛時期是什么時候?
掀去記憶的灰塵,邊翻白眼邊努力的回憶。這么多年,語文課一直對我們不離不棄,我們對語文課別說生死相依了。就說說學語文最走心的時候是什么時候?對,小學的時候,準確的說小學一到三年級的時候。
突然發(fā)現(xiàn),我們對語文的學習過程和詩賦在歷史上的發(fā)展過程有幾分相似。剛剛啟蒙便迅速發(fā)展達到鼎盛,達到屈原的高度。之后便開始漸漸衰退,即使后期也會有新的一輪的興起,有李白、杜甫、李清照般閃閃發(fā)光的人。但屈原就像是那棵樹的主枝干,而其他的騷人墨客像是一棵樹的無數(shù)個分叉。大海里的小波浪再美,也不能和驚濤拍岸的巨浪媲美。
給讀小學三年級的外甥女輔導作業(yè)的時候,問起她最喜歡的科目時,小姑娘眼睛都沒眨一下便說是數(shù)學。答案還是有點超出我的意料的,我想,畢竟作為一個女孩子,而且只有三年級,不是更應該喜歡有童話故事的語文嗎?我笑著問她原因,她說語文可麻煩了,她最害怕每天語文老師都要考她們默寫字詞。因為不想寫那些繁瑣的字詞而不喜歡語文。我只想對她說“: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
聽說高考語文改革了,滿分一百五改為一百八。目的是為了增加語文在學習中的比重,讓我們多花一點的時間學習語文。捫心自問中學時期的語文學習,除了課堂上和老師學習,偶爾早晚抽出一點點時間背背古詩詞,古文翻譯等。再接觸語文的時間就只有考場上考語文了。關(guān)于語文的資料書,一旦老師不輔導,那么那本書將干凈的連名字都沒有屬上。文科生還好,還會學一些語文相關(guān)的知識,而作為一名被數(shù)理化就已折磨的人憔悴的理科生,對語文的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學到的很多的是語文的應試技巧。
翻開大學語文書,我知道,這本書可能是很大一部分人在于語文漸行漸遠的路上的唯一紐帶。大學里,大家都不怎么學習那些曾經(jīng)挑燈夜戰(zhàn)學習的課程,除了文學院的同學,誰還會有閑情花幾個小時,靜靜的讀一首詩詞,品一下這幾千年來沉淀下來的經(jīng)典。有這樣的人,人數(shù)卻屈指可數(shù)。
我從語文老師口里了解到了有的大學竟然不開設(shè)大學語文這門課程。我當時聽到這個信息,心里一驚,一悵,一喜。我驚訝一些高校竟然不開設(shè)大學語文課程,那么那些接受著高等教育的人才,缺乏語文的不均衡教育真的高等嗎?我惆悵連大學生都不學習語文了,那么我們傳統(tǒng)文化靠誰來傳承,五千年的經(jīng)典,難道它的傳承與發(fā)揚的責任不應該在于每一個炎黃子孫嗎?我歡喜是我慶幸,我的學校依舊開設(shè)著大學語文這門課程。作為一個學著工科知識,卻偏偏喜歡咬文嚼字的我,上語文課算是一種享受吧。
最后,我想說:“在與語文漸行漸遠的路上,且學且珍惜”。
我知道自己的文筆還不是很好,所以如果你有什么建議。請告訴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