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是女性,也是個媽媽,對每一屆學生中缺少母愛的孩子,心里很是同情,總是有點偏疼。西方有? 諺語——上帝不能親自到每家,于是便創造了母親。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最最重要的。缺少母愛,缺少母親教養,原因有許多中,喪母、單親、外出打工。?
? ? ? ? ? ? ? ? ? ? ? ? 一
軍訓后開學第一天。
我們這所私立學校,學生大多來自于本縣的農村,基本上都是寄宿。對于初一的孩子,離家幾十里寄宿在學校,遠離親人,生活自理,不啻于一次斷奶。
好在,孩子們經歷了一個星期的軍訓生活,基本對學校、對同學熟悉了些。再回到學校,家長離開后,哭哭啼啼的少了。
第一節課就是語文課,挺順利。但有個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到了辦公室,我跟他的班主任說:“你班的??同學,可能沒有媽媽,甚至連奶奶也沒有。”
年輕的班主任很驚訝,說是還沒登記詳細信息,不知道。問我怎么知道的。我說:“別的孩子都穿得干干凈凈,他還是穿著軍訓時穿得汗漬斑斑的衣服。如果有媽媽,或者奶奶,肯定會給孩子洗干凈,穿干凈的。”
記得小時候,我們每次衣服臟了,或者玩耍時不小心撕壞了,母親看見都會叫立即換下來給她洗補。她說:“不要穿著臟衣服、破衣服出去,讓人看著像沒媽疼的可憐孩子似的。”
所以,我確定那個孩子,身邊肯定缺少疼愛他的女性。后來,晚上班主任登記了解到,孩子父母離異,各自在外打工,奶奶去世了。他平時就是跟年邁的爺爺生活。
后來見到過一次他的媽媽來看他。那是一個很漂亮的女人,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與孩子臟兮兮的衣服對比太過鮮明。她給孩子買了一大堆零食,孩子高興不得了,一天都活活潑潑的,連回答問題聲音也響了許多。
? ? ? ? ? ? ? ? ? ? ? ? ? ? ? 二
班里正上音樂課呢,她被音樂老師帶到辦公室交給我。到了辦公室,還在哭著。
原來,老師教唱的是《魯冰花》,大家唱到“天上的星星不說話,地上的娃娃想媽媽”時,她突然哭了。老師問知她想媽媽后,安慰她也不行,還是哭,沒辦法就把她帶出來了。
這孩子父母都常年在外打工,她和弟弟在家跟著爺爺奶奶。她幾乎每年也就是在過年時候可以見著父母。不過,她父母挺關心他們,每星期至少通一次電話。她性格內向,不愛說話。聽宿舍長說,她經常晚上睡前把媽媽的照片抱在懷里。我讓她坐下來,等她哭一會后,就開始勸她。
我說,父母在外打工,是為了給你們姐弟更好的生活。雖然人在外,心都一直牽掛你們的。這比起父母離異的、母親去世的同學,已經很幸福了。實在想的時候,就來老師這里打個電話。那孩子挺懂事的,勸勸也就好了。
當天下午,我跟她媽聯系,說了孩子今天的情況,并與她約好,晚自習跟孩子通電話。
誰承想,晚上通電話時,娘兒倆在電話的兩頭哭了起來。她想她,她也想她。聽到對方的聲音,更想了。
后來,與那個母親溝通,讓她回來帶兩個孩子讀書。她似乎很為難,說是孩子父親一個人在外掙錢供不起兩個孩子讀書和一家人的開銷。我勸她可以在縣城找一份工做,好歹離兩個孩子近些,能經常見到,也能多溝通。畢竟誰也代替不了媽媽。
好在那母親后來自己想通了,年底回家就沒有再出去打工。在縣城找了份工。雖然收入沒以前多,但孩子臉上的笑容多了,性格也變開朗多了。
? ? ? ? ? ? ? ? ? ? ? ? ? ? 三
比起其他同學,他算是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別臟。別的男生衣服綻線了,只是幫忙給縫上就可以了(女生基本自己做,都不要我縫)。每次給他縫補開線的衣褲,都實在看不下去,味兒也難聞。都是帶回家洗過才縫補。
夏天也不肯洗澡。每天,放晚學時,都要單獨交待他到宿舍一定得洗頭沖澡,把衣服換下來洗。他答應好好的,可第二天還是穿著臟衣服,一身酸汗味。我生氣數落他,他不吭聲,第二天照舊。把他交給宿室長,讓宿室長督促他洗澡,還是沒用。宿室長說,放學到宿舍,催他洗,他說人太多,衛生間沒地方;等別人洗過有地方了,宿舍關燈時候到了,值班老師不準下床。總之,他洗個澡,比什么都難。
我本來就急性子,見他那樣臟,又不聽話,非常生氣。但你罵他、數落他,他也不吭聲,隨你便。
我知道這孩子很小父母就離異,爸爸也是那種不務正業的人,好像也沒有什么正當的職業。家里房子被賣了,錢用來放了那種民間高利貸,結果收不回來了。爺兒倆就長期租住在一家臟兮兮的小旅社里,從來沒有好的衛生習慣。現在要想改變他,真的難。
沒辦法,每天晚自習放學就跟他到宿舍里,逼著他去洗澡,洗過澡再教他怎么洗衣服。平時從家帶點零食,獎勵他的進步。連逼帶哄的,好不容易有了點進步。平時,雖然數落他、罵他,但心里還是覺得疼他。那孩子雖不太愛說話,但也看出他跟我比較親。
有一次早上,我到辦公室,發現桌上有兩盒牛奶,問了幾個同學,都說不知道誰放的。突然,我想起來了,頭天,他外婆來學校看過他。一問,果然是他。
? ? ? ? ? ? ? ? ? ? ? ? 四
他幾乎令所有的老師頭疼。
上課不愛聽,作業不愛做,老師批評,當堂頂撞,一句不讓。這不,又被憤怒的英語老師帶來辦公室交給了我。
他也在正憤怒中,我當然是更憤怒。但忍住火,給了他一只凳子,坐一邊自己冷靜去。我也得想想到底該怎么做這孩子工作。
我的經驗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軟肋”,那就是父母。只要跟他們談談父母的不易,平時的牽掛,寄予的厚望什么的,所有的孩子都會低下頭,而往下交流就會比較順利。
但這孩子不行。他兩歲時母親意外去世。父親不久再婚住在外地,根本就不過問他。他爺爺奶奶特別疼他,他姑姑因為他缺少父母疼愛,也特別寵他。因為母親去世早,外公外婆也疼得不得了。甚至親戚家的哥姐弟妹的,也都因此讓著他。所以這孩子受不了一點兒委屈,基本上是想怎樣就怎樣。
過了會,他也慢慢平靜下來。我給他指出在課堂上頂撞老師的錯誤。他就說老師也罵他的,還用書打了他。怎么都不愿向老師認錯。
而英語老師的態度也很堅決,不在教室向她道歉,永遠都別進她的課堂。
我通知了他姑姑,希望她能來學校幫著做做孩子的思想工作。
那孩子姑姑來了后,先是向我訴說孩子兩歲就沒媽媽的苦命,說著說著,自己竟哭了,把那孩子也帶哭了。然后說從來沒有人舍得打過孩子一下子,老師怎么能打罵他呢?!我跟她解釋,老師也就是個年青的女孩兒,像個大姐姐,能怎么樣罵他打他,無非是批評他,就是用書打了,也不是那種多么厲害的打。但那孩子姑姑就是不依不饒的,說要找那老師,要找校長,要那老師向孩子道歉。
我也徹底明白了那孩子為什么那個樣子了。
誰也不愿向誰道歉。最后,那孩子跟他姑說,不想念書,學不下去,要回家。他曾有過這樣的念頭,被我很費勁地勸住了。但這一次,他再也不想留下來,怎么勸也勸不住。
每次,想到那孩子,我就不得不沮喪地承認,我是個失敗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