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
今天早晨坐享的時候,發現心情不太正常,是一種類似于煩惱的東西……對,是焦慮與不耐煩。睜開眼之后想記錄下來,卻突然提筆忘字,于是又重復了一次,確認了是這兩種感覺,于是記錄并發了朋友圈:
d16,20min,有樣東西終于被抓住了,是大腦的焦慮與不耐煩。我很想知道這是由什么產生的,這會導致什么。
御飯同學是這樣評論的:
焦慮會導致內源性組織如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等糖皮質物質的激增,心率加快,引起皮膚血管擴張,潮紅,可能會易激動,同時也會刺激腸胃。
嗯,這個描述和當時的狀況極為相符。
還原一下當時的場景:
閉目,呼吸……數十秒之后開始心慌、呼吸急促,有種生氣的感覺,急躁,打住……
探尋
維基百科里焦慮的解釋:
焦慮意指由于情緒或心理上產生內在沖突,進而引發非理性的憂慮或恐懼感受。焦慮可能在特定情況下產生;也有可能是慣性或是常見與普遍的一種感受。焦慮通常與佛洛伊德對于壓抑感受與沖動所提出的論點有關;此外,亦與習得或制約反應機制的概念相關。反應機制的概念提到,某些事件或刺激如果在過去曾經造成恐怖或緊張的經驗,就會引發焦慮。[1]
焦慮有很多形式,有社交方面的情緒焦慮,自我強迫,外傷后的壓力,甚至是恐懼癥。焦慮給身體帶來極大負影響,例如,呼吸急促,頭痛,心悸,四肢無力等等。焦慮的原因主要是外界環境所給與的驚嚇與自身的抗壓能力不能形成一定平衡。杏仁核和海馬體是參與焦慮形成的神經部位。
一種心理狀態,指人平常的情緒受某事物的負面影響,持續時間與該事物的發展時間正相關。
沒有不必要的焦慮與恐懼,是健全的心理包含的特性之一。
百度百科里關于“焦慮”的解釋
與病理性焦慮不同,現實性焦慮所表現的是對現實的潛在挑戰或威脅的一種情緒反應,而且這種情緒反應是與現實威脅的事實相適應的,是一個人在面臨其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時的一般反應。特點是焦慮的強度與現實的威脅的程度相一致,并隨現實威脅的消失而消失,因而具有適應性意義。它有利于個體動員身體的潛能和資源來應對現實的威脅,逐漸達到應對挑戰所需要的控制感及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措施,直到這種現實的威脅得到控制或消除。因此,現實性焦慮是人類適應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情緒反應。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適應和應對環境的一種情緒和行為反應方式。
百度漢語里關于“不耐煩”的解釋
謂不能承受煩劇的事情。
百度百科里關于“煩”的第二義項
②討厭;厭倦
百度百科里關于“厭倦”的解釋
對某種活動失去興趣,或感到疲勞,不愿繼續做。
可以看出,焦慮和不耐煩雖然同時出現,卻不是一種心理。那么就應該分開來思考。
為什么我會焦慮?
焦慮是由于遇到某種問題而產生了壓力。而我只是在靜靜的坐著,閉著眼,為什么會焦慮?這時候應該并沒有遇到什么問題,那么是什么時候遇到了問題,一直存留在心里面么?往前追溯,還有過產生類似焦慮的現象么?
從早到晚,按照時間順序來掃描一下一天的心情:
- 第一次很大概率出現這種現象的情況是在看秋葉 Word 的教程,表現是頻繁的關注時間,關注進度
- 第二次出現是在下午看 C++課程時,看到第3段以后,對于視頻長度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心理變化
- 第三次是在吃完晚飯后,思考是先寫《元學習》感悟還是先看 C++課程時,對于寫作出現了焦慮的情緒
- 接下來是在看《領導梯隊》的時候,由于時間很晚,看的進度也不是很快,所以心情并不是很好
- 晚上坐享的時候,并沒有很好地感受,心里有種亂成一團的感覺
初步的判斷,這是來自于“時間的壓力”,即時間有限與任務過量之間的矛盾:
- 因為秋葉 Word 的教程還有很多,會占用很多時間;
- 因為 C++課程超出了預期時間,會影響接下來的計劃;
- 因為還有很多的感想要寫;
- 因為還有很多書想看。
我企圖與時間賽跑,換句話說,企圖在少量的時間里去做多于其承載能力的任務。誰出了問題?我。哪里出了問題?“計劃”,計劃??計劃表里明明沒有這樣的計劃啊。新的或者隱性的任務加入了計劃表,導致原本富裕的時間變得捉襟見肘。如何解決?改變計劃表——這會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吧?
時間不可管理!一句話擲地有聲。這是《把時間當做朋友》里第0章提出的主要觀點。
很少有人會注意,所謂“管理時間”抑或“時間管理”是虛假的概念,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時間不回復從任何人的管理,它只會自顧自地流逝。你不可能沖它大喊:“時間,你給我慢一點!”它只是自顧自地流逝。你也不可能向它大叫:“時間,你給我快一點!”它還是自顧自地流逝。時間不理任何人,它用自己特有的速度流逝,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響。
……
我們無法管理時間。我們真正能夠管理的,是我們自己。只有接受這個簡單的事實,才有解決問題的希望。“時間不可管理”,盡管聽上去很簡單,但是理解它,進而接受它,可不見得很容易。因為,它未必是(甚至幾乎肯定不是)你以往已經認同的觀念。
問題來源于,我企圖用以前基于時間的事務管理體系去解決時間與任務量之間的矛盾。而在《把時間當做朋友》第3章中提出,“有些時候沒必要做計劃,行動更為重要。”
是的,拿看書和寫感悟這件事來說。看書和寫作應該變成一種日常的行為習慣,并不是說這個月完成了任務量就不用去做了,或者說今天少看了,明天就必須補上。我錯誤的把看書寫作這件事情量化了,這就是任務量與時間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
但是換一個角度想,如果把看書寫作換成可以量化的任務呢?那么我應該如何應對?《把時間當做朋友》第2章第1節“速成絕無可能”里面有這樣一段話:
總的來說,一方面是自己的無限欲望,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滿意度的不斷下降——這就是人們總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肯定存在,但這出路只有一個起點——接受現實。告訴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時間,我沒辦法一蹴而就。
承認現實。在加入新任務之后,感受到焦慮之前,盡快調整計劃表,使其可能被完成。這是解決“來自時間的壓力”的辦法。
不得不說還有另一種情況,就好像騎一輛沒有剎車的自行車,越騎越快,然后超出了自己的控制范圍。這是由自己的貪婪(或者說無節制的求知欲)引起的。想看書,想看書,想看書……然后把其他的事情丟在一邊。任務扔在那里,隨著時間推移,堆積的越來越多,最后這些任務變成了壓力。控制一下欲望吧,笑:p
為什么我會不耐煩?
不耐煩是因為對所做的事情失去了興趣,不愿意再去做。
為什么會失去興趣?失去了意義?失去了成就感?感覺到了不適?
我認為,在早晨產生這種心情的時候是由于重復出現的不舒服的心情而產生了不適和挫敗感。焦慮是不耐煩的誘因之一,重復的未知的不適的問題困擾著坐享這一行為,導致了我對這個行為不耐煩。那么,在排除焦慮之后,這種不耐煩也會消失。不耐煩是種警告,類似于 deadline,因為不耐煩的心情出現后,很可能隨之而來的就是放棄。如果這件事有意義,那么就會強迫人去找出解決方案。而方案就是在不耐煩出現之前,主動發現產生不適或重復出現的問題,并把問題具體化,處理解決。
不耐煩不僅僅在坐享時會發生,在其他的時候也會出現,應該對這些可能的情況進行分析。
- 怎么還沒學完呢/怎么還沒看完呢?
- 你怎么還不明白?(解釋說明時)
- 你怎么又出了這個問題?(出現問題時)
這就是經常感覺到不開心的那種心情。
而我沉迷于、或者說專注于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又是怎么想的呢?
- 別催我,我一定要把這件事情做完。做不好還要翻工繼續做。
不投入,沒有賦予重大意義,因此并沒有陷入專注與執著。也就容易出現不耐煩。
缺乏耐心似乎是另一個維度的解釋。耐心是什么?如何去提升?這是另一個需要去深入思考的問題。我先提兩個著眼點:
- 承認現實
- 相信未來
這個問題以后再討論。關燈,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