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素老師的語文教育敘事
其實今天可并不多,可是忙到現在我竟然沒有停過。復盤一下今天的工作的流程吧!
早讀課帶著孩子們歡歡樂樂地朗讀,又補充了兩首《詩經》中的詩歌《江有汜》和《野有死麕》,孩子們聽著故事笑得很開心。
第一節課沒有課,我就批作業,正在批著作業,蔣老師說,8:10,我以為我忘記上課了,原來今天“七彩語文杯”全省中學語文優秀課教學匯報展示活動,主題是“課堂讓轉變發生”,有點意思,為啥不是“讓課堂發生轉變”呢?帶著好奇心聽了一節整合課“演講單元整合教學”和單篇教學《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網絡有的時候真的便利,一節公開課,幾十萬人觀看,這規模讓人贊嘆。只是整合教學也好,學習任務群教學也好,還是處在一個探索階段,每個教師都使出渾身解數,想要找尋出最好的方式,又似乎是沒有模式可以遵循的。至于第二堂課的單篇語文教學,我實在沒有發現什么亮點,聽得我渾身難受,大概教學的老師長期在教研室工作的原因,有點脫離了日常教學的緣故,既沒有對文本深入的研究,也沒有對學生活動如何展開的研究,平平淡淡,作為這樣大的平臺的一次展示,我覺得呈現得是不夠的,什么都沒有轉變啊!如果是一次寫作,這大概就是一篇偏題作文吧!
第四節課是我教的兩個班的籃球比賽,我當然不會錯過,問問自己,希望哪個班級的孩子贏?還真不好說呢,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自己的學生,誰贏都好。看到一半我要回教室去整理試上課的教室,做好開課的準備。這是一份體力活!等孩子們打完球回來,一身臭汗,還沒緩過神來,已經要走進經典了,而上課時間已經過去了幾分鐘。試上課我沒有特別細致的要求,導致孩子們在《十三邀》環節沒把控好時間,打亂了原先的節奏,不過看著孩子們一邊講《經典常談》,所有的孩子又再一次翻閱了一遍作品,其實我的目的達到了。不過這也提醒我下午的公開課時間安排一定要合理。
沒來得及吃飯從,趕緊去交待第二個班級相關事宜:教室怎么布置?分享部分時間如何把控?要使用的道具有沒有準備好?體育課一結束要馬上回來……蔣老師說,既然開課了,你就錄下來唄!想想也是,趕緊去借手機支架,一頓忙碌。
整節課我把課堂都交給了學生,所以上課反而很輕松,這次公開課的流程是這樣的:
一、《十三邀》視頻導入,創設訪談情境,許知遠說自己帶著偏見去審視當代人的思想狀態,我們今天也要去審視我們自己的思想狀態。
二、隆重介紹這次《十三邀》訪談的主持人,在簡介環節,主持人在初中階段獲得的部分榮譽已經讓在場的人震驚了,最關鍵的,這樣的形式,大大鼓勵了學生,激發了她對文學的更高熱情。
三、主持人掌控全場,引出十三位嘉賓對《經典常談》十幾部名著的推薦和閱讀建議,再引出《詩經》的專題閱讀。
四、《詩經》專題閱讀包含《詩經》的吟誦之美,嘉賓和觀眾組分別吟誦了《蒹葭》和《關雎》,優美動聽,課堂氣氛融洽自然。《詩經》的體驗之美,情景劇配上兩個學生現場的配樂朗讀,先民們美好的生活狀態就呈現在我們面前了。《詩經》的探究之美,學生們進行了《詩經》植物的專題研究,有蒹葭、薇、萱草、桑、桃花、竹、楊柳等植物,孩子們小組合作,深入探究,課上雖然只有兩個小組分享,實際上每個同學都參與了,每一個研究報告都很深入也很有價值,后面我還想制作展板展示孩子們的研究成果。《詩經》的原創之美,從《詩經》到詩歌創作,學生的原創詩歌清新靈動,文辭優美,頗有意趣。創作者談了自己創作時的想法,教師做了示范配樂朗讀,學生集體朗讀,再次感受經典的魅力。
五、結語部分,我做了本課的總結,也現場采訪了學生,用這樣的形式去展示整本書閱讀的成果你有什么感受,學生臨場的回答居然很精彩,也很感人。“這節課讓我的靈魂受到了洗禮”,“改變了課堂的形式,我們從知識的接受者,成為了輸出者,與同學的交流中產生了思想的碰撞”,“又從其他同學的分享者獲得了自己不熟悉的信息,激發了對經典的更大興趣”。
課后同事們給了這節課極高的評價,校長說,這節課給我們展示了整本書閱讀教學開展的很好的形式。
今天先寫到這里吧!去校園里走走,看到了一叢開得正好的鐵線蓮,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