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雖然不是社交網站的開拓者,但它一旦進入了這個市場,便開始勢不可擋地野蠻生長。這個充滿理想主義的網站逐漸在世界遍地開花。正如創始人扎克伯格在臉書主頁中寫道,我要讓這個世界更加開放,他憑借自己的遠見,改變了一代人的習慣。
Facebook創立于2004年,正是互聯網泡沫剛平息的那幾年。那時,許多社交網站已經成功建立品牌,Friendster, LinkedIn, Spoke, Tribe瓜分了社交網絡的市場。當然,對于廣大的大學生而言,社交網絡顯然有點供不應求。不同大學的社交網站各有千秋,大多數都沒什么名氣,唯獨這時有一個小小的社交網站開始嶄露頭角,逐漸在常春藤聯盟擴張自己的領地。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名校效應,Facebook用戶量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增長。
正當Facebook在各大校園攪得風生水起的時候,投資者卻普遍保持警惕。直到扎克伯格遇見了帕克,這位與投資者合作辦公司最后被掃地出門的創業者。兩人一見如故,推心置腹地交談起來。通過帕克在硅谷的關系網,Facebook接洽了一批有意的投資者,最終選定了彼得泰爾這位關心公司未來的投資者。
Facebook的事業開始越做越大,越來越多投機者想從中分一杯羹。扎克伯格的目標很清楚,我要把公司經營下去,為更多的用戶提供一個交流的工具。因而,當像雅虎這樣的投資者決定出1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Facebook時,盡管來自董事和員工的重重壓力,他還是做出了堅持獨立經營的決定。
當Facebook發布“新聞動態”這項功能時,扎克伯格內心是無比激動的,他明白這是一個公司產品創新的重要轉折,事實上,通過這件事,確實讓扎克伯格學會在今后如何與用戶溝通。“新聞動態”的用戶回饋有點事與愿違,公司透明化、公開的理念在一個公民隱私尚未消失的社會確實超前了。收到來自用戶巨大的抗議聲,扎克伯格既能冷靜分析用戶的需求,又能與現實接軌,果斷地向用戶道歉并給予用戶控制隱私的權限。這一恰到好處的行動既彌補了莽撞的創新后果,又證明“新聞動態”是迎合用戶需求的。
扎克伯格對待廣告業務的心情是矛盾的,無疑廣告是公司主營收入的來源,但廣告會影響用戶體驗。剛開始時,只出售少量廣告位。后來不得不重視廣告收入,公司琢磨出獨特的廣告形式——訂制式廣告,一種命中率極高的目標市場投放廣告戰略。Facebook終于平衡好廣告和用戶之間的關系,盈虧表上開始撥負為正了。
Facebook形成成熟的公司體系后,優勢漸漸顯露出來。Facebook產品開發始終以社交為重心,保持整體風格的簡約,故初期用戶量能夠平穩增長。當用戶達到一定規模時,不僅使開發和經營成本降低,對競爭對手形成優勢,而且基于用戶選擇的成本最低原則,大型社交網站容易形成贏者通吃的局面。
截至2016年6月,Facebook上全球日均活躍人數達11.3億,月均活躍人數打17.1億。如此巨大的體量,恐怕容易形成壟斷,即便如它所說的要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的工具。那么Facebook能不能如它所愿,整合全球的人,成為人類的大腦呢。事情并非一帆風順,光是要打開中國的市場就要十幾年的時間,那時騰訊已經足夠成熟與Facebook競爭。而Facebook不容回避的問題是,它作為一家公司,控制的公民信息某種程度已與政府利益沖突。如何控制支配公民信息的權利,是Facebook實現偉大騰飛要跨越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