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想教給你的,是你要識抬舉
1、
之前,為了讓自己的文章寫得更出彩,我請教了多位前輩。但得到更多的是輕微得放之四海皆準的話術:
“堅持寫,一直寫。”“看看別人怎么寫。”“你太年輕了,想寫好文章,得有經(jīng)歷。”“你為什么這么著急?想當年,我也有你這么迷茫的時候。”……
后再也沒理過我。
這些話,容不得我質疑。本來就應該堅持寫,不寫,你怎么可能下筆如有神?當然了,多看看別人怎么寫,找尋寫作的技巧,這也是一種方法。
看過很多文章,寫得好的,多是倚靠自身豐富的人生經(jīng)驗。可以說,經(jīng)驗和資歷,是一篇好文誕生的非常重要的條件。
這些話都沒有錯的,錯的是,我寄予的期待過高。
我加了許多暢銷書作者,大號運營者,幼稚地以為,互相添加名片,咱們就是朋友了,可以互相學習,甚至知心相交。
其實啊,互相學習才是弱者的自我勉勵,強者是不屑與你“學習”的。
得到了血淋淋的教訓后,我還是不肯放棄,依舊會找別人請教。我給自己注入了聒不知恥的力量,也許,我一直缺少的正是聒不知恥。
曾經(jīng)讀過一篇文章,正說的是這種關系。
你千辛萬苦擠入了他們的圈子,卻只是成為他們朋友圈里虛弱的頭像。
我黯然傷神。但也篤定地認清了現(xiàn)實。
并非是人情冷暖。說是人情,大家都還沒到那個份上。大概是,位置不平等吧。
所謂的朋友圈,當然是寄托在相同的可以交換的資源上,大家同在一個階層,一個平臺,所以能夠互相幫助。
而對于對自己沒有任何幫助的人,大有不搭理的理由。
2、
我不太想把這種現(xiàn)象解釋為“文人相輕”。當然也可能真的是。
很久以前我偶然遇到這句話,一直不太贊成。當時覺得,自認為受到輕視,都是因為自己不夠強大而同時心氣過高。
自身心理不夠平衡,才會產生這種不夠清醒的心理錯認。
可是,后來我開始慢慢理解了。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先前結交了一位同樣喜歡寫文,而且文章寫得還不錯的朋友。起先聊天都很愉快,無論是她喜歡的詩詞歌賦,還是我們日常會寫下來的小說故事,都成為平日里的歡樂談資。
但我并沒有注意到一些微小的情愫從一開始就是不穩(wěn)定的。
我的朋友不多,一直認為能夠交好的朋友,且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自是應該珍惜。
但不知,她在某天悄悄地刪了我。
我發(fā)了驗證消息給她:你刪了我?為什么?
她加回了我,回復的是:沒什么,就是最近心情不太好。
她本是多愁善感的,我也理解。所以,便打出了一長串安慰她的話。結果彈出來的系統(tǒng)消息再一次把我震懾住了。
她換了一種屏蔽的方式,這次把我拉黑了。
我怔了半響,感覺莫名其妙。
后來啊,我從咱們共有的朋友那了解到,她很早便對我有了嫌隙。
我記得給她看某篇小說時,她給我留言:寫得越來越好了。我很開心能得到她的稱贊,同時也下決心好好向她學習。
再沒多久,我便看她在我們幾十人的聊天群里發(fā)了一段話,正是我那篇文章的寫作思路,大概是問,這樣的故事安排,真的適合嗎?
當時并沒太在意,很快,這句話就被下邊群友的聊天給淹沒了。
如今拿回來再想一想,似乎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
對于這件事,我忍住眼淚解釋為:
你要識抬舉,當你什么都不是時,別人可以不把你當朋友。
3、
一次,偶然間看到一篇文章,寫的是作者身為一個自媒體人,對于自媒體時代人情冷漠如何了然于胸,但也無法做到,對加了自己剛開始聊得非常投緣,后期卻連名字都不記得的情況感到無動于衷。
拿這篇文章對照自己的經(jīng)歷,的確是很有感觸。但是,我的想法與作者卻有些許的不同。
同樣的有人加我,聊得非常好。到最后,也是永遠都沒有來往了。
那些之前聊得好好的人,除了出現(xiàn)在朋友圈里,多是不會在生活里有真正的交集。于是,就真的只是靜靜地待在通訊錄里了。
我記得每一個加過我的人,記得每一個曾經(jīng)有過微妙心靈觸碰的人,也真實地領教過,各自回歸生活后的互相沉默。
這大概就是,網(wǎng)絡為我們敞開了交友的大門,但也同時讓我們彼此變得更為陌生。這種陌生,是基于見不到的惶惑,和想要交心的不知所言。
這樣一來,別人對你的愛理不理,其實也是情有可原的。
到底是沒辦法苛責。而假如你真的在某個方面做的非常成功,而且是保持成功,別人還會真的忽視你嗎?
應該在加了你的那刻便虔誠地做好了備注,巴不得時時刻刻能夠保持聯(lián)絡吧。
正如一句話所言:
你沒有成功之前,你左右的人可以理你,也可以不理你。當你成功之后,高攀你的人越來越多,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你比之前更精彩了。
所以啊,要寬心。
別人的愛理不理,也正是你缺少了讓別人保持熱望的資本。而一旦你有資本讓別人搭理你,別人的愛理不理,也不會讓你心有戚戚了。
此時該懂得,你要識抬舉,因為你還不夠好。
4、
在現(xiàn)實世界里,根本不存在付出和回報不平衡的等式。
沒有不費心經(jīng)營便可一世安穩(wěn)的婚姻;沒有不付出比他人多出更多的努力,就能扶搖直上的事業(yè);沒有披星戴月日夜兼程的課后努力,就能收獲每次考試都能交出滿分的答卷;也不存在,只有無間斷索取卻沒有付出的自然規(guī)律。
萬事萬物,都存在一個對等。
捫心自問,如果他人教會了你寫作,你能回報對方什么?
別人花費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的時間與你暢談,又是為了什么?
在時間非常昂貴的今天,別人又憑什么花費時間來幫助你?
僅因為萍水相逢?
弄清了這些,那還有什么可抱怨的。
想要與別人比肩等高,唯有多付出更多的汗水,在前人曾經(jīng)走過的路上,摸爬滾打再一遍。
別傻了,世間的路都沒有捷徑可行,你要識抬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