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行品第十三
1、 有一個國外的禪師 來求《法華經》有一法師給他講了 《法華經.安樂行品 》獲得法華三摩地 返程途中在船上 聽到空中有聲音邀請他去龍宮傳法 傳法7天 后來獲得 水三摩地 火三摩地等
另有一人修本品 生起特別大的悲心 他是官員 原來騎馬 后來再也不傷害眾生 死的時候 十幾年后 尸體其他部分腐爛 他的舌頭還是鮮紅的
鳩摩羅什也是舌頭不壞 修法華經有一個常見瑞相是舌根不壞 有信心的人應該通過學習得到不同的三摩地和加持 。
2、不能全部誦持 《法華經》那么持誦部分如“寶塔品 、安樂行品”等也可以;
3、文字整理的時候要準確 講的時候 世親論師說過:講和辯論有一些不確定的性 造論則需要確定 。所以落入文字需要干凈一點 不要太多形容詞 上師的思路要連上。文字上的資料需要認真的對待,現(xiàn)在網絡上傳播看的人很多;(強調整理上師講課內容的注意事項)
4、從一些大德傳記來看 很多上師確實是經歷許多的坎坷 但是并沒有畏懼心 沒有放棄 堅持下來了 以后我們弘揚佛法也會有困難 也需要隨學他們;
5、學習《法華經》需要從心里覺悟到法華三摩地;
4、遇到事情不要急躁 要安忍 心要柔和;
5、上師最近在看《維摩佶經》 維摩佶居士跟什么人都能接觸 很有善巧方便 當然如果沒有度化的意義 不用接近一些《法華經中》遮止的那些人群。上師改變計劃會先講《維摩佶經》,因為《維摩佶經》里面有很多密宗的見解,和大圓滿、大幻化網的觀點相似,如“煩惱即菩提”等。經中的觀點連接顯宗和密宗
因為維摩佶顯現(xiàn)上是在家居士 也可以增上在家人的信心
之前此經有七種譯本 然而有很多失傳 熟悉精通藏傳佛教的講解本經可能見解上有一些優(yōu)勢;
(想看)
6、出門的時候經常祈禱佛 祈禱上師 這點很重要 上師自己出門的時候也會同樣祈禱
;
7、有些人、有些地方不要去 持戒律后心很安定 可以長期聞思修 心不散亂(講戒定慧三學的重要性)
9、不要嚇唬初學者 要有包容 開放的心態(tài) 。對初學者太緊 太松都不好(如不灌頂傳密法等)
所涉教證:
從他謗任他非 把火燒天徒自疲
我聞恰似飲甘露
《永嘉證道歌》
道當自守 戲笑非道
道當精進 懈怠非道
《長阿含經》
若近不善人 令人速親近
《正法念處經》
因戒生定 因定發(fā)慧
《楞嚴經》
諸法實相者 心行言語斷
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槃
《中論》
今日所講內容:
安樂行品第十四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難有,敬順佛故發(fā)大誓愿,于后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于后惡世,云何能說是經?”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于后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于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揵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贊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叉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xiàn)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亦不問訊。若于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xiàn)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余事?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常好坐禪,在于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于后惡世,
無怖畏心,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及親近處。
常離國王,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兇險戲者,
及旃陀羅,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增上慢人,
貪著小乘,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求現(xiàn)滅度,
諸優(yōu)婆夷,皆勿親近。
若是人等,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為聞佛道,
菩薩則以,無所畏心,
不懷希望,而為說法。
寡女處女,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以為親厚。
亦莫親近,屠兒魁膾,
畋獵漁捕,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衒賣女色,
如是之人,皆勿親近。
兇險相撲,種種嬉戲,
諸淫女等,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為女說法,
若說法時,無得戲笑。
入里乞食,將一比丘,
若無比丘,一心念佛。
是則名為,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能安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