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我們帶了小寶去臺灣旅行。
出發前,父母一直嘀咕,為啥你們要去那里啊?
是呀,從城市建設和商業形態上看,臺灣早就不是標桿。
臺灣所有的潮流店鋪,北上廣深幾乎都有,且更好、更大。
各種層出不窮的新創造,如共享單車、移動支付、商家外賣,讓我們大陸人的生活無比便捷、日新月異。
但臺灣呢?還在慢慢地、慢慢地發展,i-bike只有很少的點,必須用悠游卡。許多店鋪竟然只收現金……
而且,還算不上友好……
但為啥還有去呢?
這是因為,這個季節想去海邊,去臺灣比去泰國便宜一半啊!
哈哈哈。而且臺灣既有自然風光,也有人文景點,很適合親子游。
一、習俗和建筑——傳統之美
大年初三那天,我們和同行的朋友一起搭地鐵去博物館。
看到101大廈下面,人們圍在一起,興致勃勃地看舞龍獅。小寶和朋友的小孩阿牛,立刻擠了上去。龍獅大赤大金——明度和飽和度最高的顏色,似乎每一滴色彩里都滿溢出喜悅。
龍獅不光是跳來跳去,它們一會兒就叼起一大捧糖果,撒向小孩子們。小寶和阿牛興奮地大叫,蹦來跳去,到處撒歡亂跑,去搶糖果。小寶企圖越過龍獅,直接去糖果盆里搶糖。這還了得?龍獅一口叼住了小寶的腦袋,他高興地哈哈大笑。
然后春節期間,臺灣到處是花燈。傳統中國畫,迤邐的山水,精致的花鳥,潑墨寫意的水墨,甚至就是一幅字,做成燈籠,溫暖祥和地祝福新年。
現代感的燈也一定要移步就景,和自然的小橋、山水、花木融為一體,如琳瑯映花、水月洞天。
當然這種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不僅體現在花燈上。從恢宏的大建筑如臺北故宮,到臺中的街道一角,都和自然水溶交融,相互偎依。
古典園林之美,精髓在人性和自然實現的通感。音樂廳外植了很多樹,我去的時候遇到大風,松風如濤,美哭了。想到了蘇州拙政園,有一個亭子叫聽雨軒,園主人在亭子前面種了幾棵大大的芭蕉,只為在此軒中聽雨打芭蕉的聲音。這些內在精神都是一致的,是某些臺灣政客想割斷也割斷不了的。
審美教育,潤物無聲。
西方的小孩,是在美術館、雕塑館中,在數不勝數的精美繪本中,一點點積累起對美的感受力的。中國的小孩,也應當在園林中,在建筑中,在書畫中,在自然中,浸潤東方美學的靈性。
你會問,為啥孩子需要審美教育?
答案很簡單,一個能夠感受美擁抱美的孩子,心靈會比較健康。
如果他未來成功富有,不會限于虛空抑郁和無聊,不會去飆車吸毒賭博墮落。如果他未來平淡寒素,不會滿懷怨恨酸楚,不會怨天尤人仇恨社會攀比嫉妒。
生活的長度不能無限延伸,但生命的深度和廣度可以無限擴展。擴展生命的能力,是我們應該送給孩子的禮物。
二、小捷運,大道理——禮儀之美
在臺北的電梯上,人們習慣安靜站在右邊,讓有急事的人可以從左邊通過。其實在我們大陸的很多城市,這種對陌生人的體貼和善意,也已經漸漸蔚然成風。
三、臺中科博館——科學之美
去臺北故宮和陽明山,小寶都覺得很無聊。讓他流連忘返的,是臺中的自然博物館。
在上海和西安,我們也常去自然博物館,但客觀說,臺中的自然博物館更贊,在向孩子呈現自然科學的浩瀚之美上更專業細致。
第一是豐富的層次感。
每個學科都有核心理論、歷史脈絡和前沿研究。如果大而全、平面化、散碎地呈現出來,孩子會很快厭倦,成年人會倍感無聊。
比如人類演化,很多自然博物館只是把幾個階段用圖片或場景平面呈現出來,但臺中博物館的呈現是有層次的。尼安德特人、匠人、巧人……都有細節和微觀的展示。在宏觀方面,也有人類演變的整體圖譜。尤其看完《人類簡史》后,再來看這個展廳,會對書里描述的歷史有直觀感性的理解。反過來,小朋友看完這個展覽,將來讀《人類簡史》,也會完全理解無障礙。這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學習真諦吧。
第二是生動活潑的展示形式。
人類演化的展示廳里,有一個迷宮《這是存活的途徑么?》讓孩子們輕松感受物競天存、適者生存的偶然,你會走進腿變長的那條路,還是匍匐行走的那條路?小孩玩不夠。
恐龍的展示廳,不僅有大小恐龍的互動,還有小恐龍一下子轉到小朋友們這邊的場景,嚇哭了很多小孩……此外還有豐富的恐龍電子游戲,比如拼恐龍骨頭之類的,我們努力了很久,才把小寶從那里拖走。
人體展示廳,有各種模擬儀器,模擬人們從年輕到年老的過程,可以測腦電波,可以預測你變老后的樣子,可以模擬你不能動的時候怎么用眼睛指揮物品……我和老公玩得比小寶還嗨……
在哺乳動物廳,讓小朋友把自己的體重和各種動物的體重來換算……
第三是奇幻的想象力。
我們看到了很多不認識的東西,比如假如把螞蟻腳放大無數倍會怎樣,假如大象超級小而螞蟻超級大會怎樣,比如微小的生物到底什么樣子……
那些小朋友腦子里的十萬個為什么,那些莫名其妙的想象,原來博物館和大人是可以給出溫暖的共鳴的。
因為沒有經驗,我們只預算了2個小時,看了一兩個展廳,很多有趣的地方沒有拍照,很多很多展廳都沒有去。其實這里可以玩上一整天的。
四、臺北動物園——體驗之美
我們原本錯過了臺北動物園,而且不以為然。但坐捷運的時候,別人告訴我們,動物園很好玩。于是從臺中回來,又抽了兩個小時去走馬觀花。仍然是只看了一點點,但覺得很贊。
臺北動物園最好的地方,在我看來,是充分考慮了游客的體驗,和動物的體驗。
很多動物園,都是單純的呈現動物。但這里,動物園充分回答游客,尤其是小朋友關于動物的各種疑惑——長頸鹿怎么睡覺?猿和猴有什么區別?動物的糞便去了哪里?而且用各種小朋友們喜歡的方式展示層次豐富、領域廣泛的有關動物的各種知識。
比如,動物的屁股有什么不同:
比如動物的皮毛有什么不同:
和很多動物園把相同動物們集中到一起,分成猛獸區、猛禽區、水鳥區等不同,臺北動物園的分區是熱帶雨林區、非洲動物區、沙漠區等等,而且不同的動物按照它們原生的生態系統生活在一起。一個館里可能有長臂猿、山羌還有烏龜……這樣動物們的體驗會比較好吧,最大限度地還原自然。
我常常想,為什么我們要跋山涉水,累得半死,卻堅持要帶孩子去旅行呢?
因為旅行是學習的一部分,是假期中的學習。孩子在課堂上聽課是學習知識,旅行是學習風土人情、人文地理、自律和約束,決策和取舍,妥協和團隊精神,甚至感受選錯路線的遺憾,不得不放棄心儀景點的煩惱,時間流逝的無奈,這些,都是孩子真實人生的預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