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代,教育是被重點重視的,我們的就學環境也比祖輩父輩們好了太多太多,可是為什么寒門的孩子想要出人頭地,想要成功,卻比他們更難了呢?
是什么在悄悄地影響著寒門的孩子前進的步伐?
我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曾問我:你是為誰讀的書?
我記得那時我回答的是:為你讀的書。
那個時候說實話我真的不喜歡讀書,也不知道為什么要讀書,讀書有什么用?想來想去覺得這個答案甚好,不然他們為什么非要讓我去讀呢?
縱使我人在校園里,心早就飛出去十萬八千里了,又如何能讀好書,如何走出農村成為貴子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今年北京高考狀元熊軒昂采訪時說的一段話: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像我這種,屬于中產階級家底的,衣食無憂,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農村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這種東西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是能比他們多很多捷徑。
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通俗來講,就是家里又好又厲害的這種。知識不一定能夠改變命運,但是你沒有知識是一定改變不了命運的。我父母是外交官,怎么講呢,從小就給我營造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包括對我的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因為我每一步的基礎都打得比較牢固,所以現在自然水到渠成。
是呀,沒有一個好的家庭氛圍營造一個好的讀書環境,你怎么可能會形成一個好的讀書習慣,怎么可能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怎么可能靜下心來像父母一樣安安靜靜地去讀一本書,為自己而讀?
我記得小時候我哥經常翻墻逃學,老師沒辦法多次來找我三姨。
因為我家是上坡后的第一家,而我們幾家又都是挨在一起的,第一次老師找上門來的時候,問我他家在哪,還是我給指的路。
印象里這種事三天兩頭發生一回,當時我還覺得蠻刺激的。
后來等我上學了,我才理解我哥,讀書這事真不是人干的,無聊死了,簡直是浪費時間。
慢慢地我開始上課走神,下課瘋鬧,作業什么的,就大家一起互相抄,然后我的期末試卷上毫無意外的只有少的可憐的幾分。
再后來,我就被送我舅那去了,和我姐姐一起上學。
舅舅是老師,小時候的印象里,他好像從來沒笑過,我很怕他,直到現在每次看到他,我都不敢太放肆。
寄宿在舅舅家的那段時間,我每天和姐姐準時起床,按時上課,下午放學了,和姐姐一起安安靜靜地寫作業,然后吃晚飯,飯后在操場上散步,差不多八點多的時候就去睡覺。等到了周末,除了天氣好的時候踢踢毽子,跳跳繩,然后就是看書,或做做筆記。
一個人做這些事的時候,真的是格外的無趣,根本就堅持不下去,但兩個人的時候,卻發現原來這種生活還可以這么有意思。
現在想想,那個時候,真的有種歲月靜好,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感覺
慢慢地我由被動地看書到自己主動地跟著姐姐去看自己喜歡的書,偶爾寫寫讀后感,讓姐姐點評點評,當姐姐說寫的很好的時候,我竟然能感受到一種我之前從未有過的喜悅,滿足,我想那是被肯定的成就感吧。
就這樣,慢慢地我的成績起來了,我完成了由學渣到學霸的逆襲。
后來我升學了,寄宿學校,離了姐姐,我依然保持著之前的習慣,按時上課,按時完成作業,休閑的時候讀一兩本喜歡的書。
現在我從農村來到武漢,到大型三甲醫院實習,看見了都市的繁華與昌盛,也看見了我的未來,這些我以前從未想過,但現在我都做到了。
讀書有多苦,有多累,相信每個學子都深有體會。多少次我想要放棄卻最終都咬牙堅持下來了,我想是因為在舅舅家的時候,那里的氛圍塑造了我的性格吧,注入了我想要優秀,想要出人頭地的信念,所以我才能在一次次挫敗面前從新站起,走到我想要到達的地方。
上次我回家,和媽媽去趕集,遇上了我們村的一個同學,曾經我們還一起翻過墻偷人家的柿子,只是現在,她已為人妻,為人母。
物是人非,到底是半點不由人呀。
看著曾經白皙稚嫩的臉龐變成現在的蠟黃,沒有血色,眼角還布滿了本不該屬于她這個年齡的皺紋,我簡直不敢相信我們是同齡。
我問媽媽,怎么會這樣?
媽媽告訴我,她中考沒有考上縣城高中就沒讀了,就在附近一家超市上班,然后認識了現在的老公就結婚了,生了一個孩子。
寥寥數語,就此前半生。
如果她當初考上高中,再多讀點書,是不是此番情況又不一樣了呢?
縱使現在的教育越來越好,可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寒門的子女真的很難走出來成為貴子。
城市里的家長都知道為孩子營造很好的讀書氛圍,從而塑造他們的性格,利用各種資源讓孩子多方面發展,可是寒門的家長又有幾人有這個意識?
大多的家長只知道掙錢,至于學習,孩子愿意讀就讓他讀,不讀就算了。還覺得自己這麼做盡到了教育的義務,根本不知道孩子需要啟蒙。
如果你現在問我:讀書是為誰讀的?
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為自己。
感受過讀書的樂趣,體驗過讀書的快樂,方知命運在自己手中,方能運用知識開啟新的世界。
而家長,如果不去用實際行動引導,不去為他營造一個很好的氛圍,孩子怎么可能知道讀書的好處,怎么可能很好地塑造自己的性格,潛移默化地閱讀,又怎么有勇氣一個人去抵擋讀書路上的種種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