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我們家小表妹中考成績出來的一天,她大約考得沒有她自己想的沒有好,可能有點沮喪。
我今天看她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一個段子:高考那年,我考了200分,而媽媽的朋友的孩子考了680分,那個孩子去了重點大學,而我只能去打工,九年后,那孩子的媽媽向我和媽媽炫耀她兒子又應聘了一個月薪過萬的項目經理……而我,卻在想,該不該聘用他。
我當然能理解她現在的心情,以及這個段子在她心中的應景程度。
但我不知道她在多大程度上相信了這個段子。
這個段子里,充滿了“讀書無用”的論調。好像只要努力只要拼搏只要時間允許,你就一定能給當年在學業上碾壓你的人結實的一巴掌。
可是現實如此嗎?
這是多么小概率的一件事情。在一樣環境成長的兩個人,成績尚且還能相差這么大,以現在的創業環境,我太不相信一個當初考了200分的孩子能如此輕松地碾壓當初考680分的孩子。
類似這樣讀書無用的段子還有很多,每年的中高考季里,都會在學生的朋友圈里熱傳,給大家劈頭蓋臉灌上一頓毒雞湯。
比如說:馬上就要高考了,提前??忌鷤兛荚図樌?。四年后你們會明白,你們今天的所有的努力,并沒有什么卵用!改變你們命運的不是知識文化,主要是酒量,關系,膽量,爹媽,顏值,還有你們村是不是要拆遷…高考只是決定你在哪個城市打王者榮耀,不過還是要好好考 ,大城市網速快。
又比如說:高考結束后,一班主任老師在朋友圈里發了一條微信:考上大學的同學要記得和沒考上大學的同學搞好關系,等你們大學畢業了,好去他們公司去打工!考上一本的要經常聯系二本的,未來家鄉的領導就是他們!二本的同學要跟大專的搞好關系,他們將是你們孩子的老師!也要和沒上大學當兵的同學搞好關系,因為他們將來是交警,警察和城管!富二代更要和班里漂亮女生搞好關系,因為她很有可能成為你后媽。
還有這樣的:這兩份名單你認識多少?第一份名單: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堂、王云錦、劉子壯、陳沆、劉福姚、劉春霖。第二份名單:李漁、洪昇、顧炎武、金圣嘆、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哪份名單上你認識的人多一些?答案揭曉:前者全是清朝科舉狀元;后者全是當時落第秀才。
我相信這幾個段子大家在朋友圈里或多或少都見過。觀點和角度有很新鮮有趣,或許調侃了一部分現實。但卻毫無邏輯毫無道理地給讀書這件事污名化了:認真讀書真的一點用都沒有??!
好像你現在這么努力這么辛苦地考了第一,反而成了他們眼中注定會平庸會被碾壓會被遺忘的那個人。
這是一些成功者的自嘲,也是一些失敗者的托詞。更給一些不諳世事的少年們指了一條很不好的路。
認真學習要是真的沒有什么卵用,那我就吃飯睡覺打游戲等著四年畢業后逆襲就好了。
可是——
逆襲哪有這么容易,你在學校安安靜靜讀書的時候,都競爭不過這些人,出了社會,手不能寫,口不能說,辦個事情還不利索,你又能拿什么去跟這些人競爭呢?
出了社會后,你就會發現,所謂的逆襲,并不是你想象中的時間的累積,也不是你想象中的,我只要努力和拼搏就可以了呀。
努力和拼搏是天天真槍實刀的苦練和苦干,這里面所包含的汗水、委屈、痛苦、絕望,遠不是現在說“只要努力和拼搏就可以了呀”的你所能現象的。
你大多會頭破血流,也會堅持不下,最后為生活所累,被生活推著向前走。到那時,你就會明白:這么多年來,并不是讀書這件事無用,而是你這個人無用。
這種懷疑自己的悲觀和絕望,我希望你不要有。
我以前一直對這些在朋友圈里轉發這些段子的人無感,但是今天,我看到一個青少年以此為論據暗示自己讀書也不見得會有用的時候,我覺得那些大人實在可惡。
青少年的三觀并不成熟,他們還不清楚未來的社會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形態。
這樣的段子無疑為他們預告了未來世界可能的邏輯。盡管他們現在不盡然完全相信它,但你總能在他們的懈怠中,找到這種段子的影子。
我無意爭論讀書有沒有用這件事情,對不同成長環境和家庭環境的人來說,讀書這件事情應該細分,還應該拓展出知識、智慧、經驗等一系列事情,不應該用讀書有用這個事情籠統概括。
但對于許許多多像我們小表妹這樣的縣城孩子來說,認真讀書就一定有用。
我到現在都還能想起升學那段時間的苦悶和無助。
所有人都看著你,關注著你,鼓勵著你。但卻沒有一個人可以給你靠一下,你一個人齟齬獨行,又瞻前又顧后。
這也并不意味著熬過那段時間就會好就會成功。
你會在往后的很長時間里,刻著這一段時間努力程度的印記,為這一段時間的懈怠買單。
你甚至有可能為此自責很多年。
這并非夸大其詞,路走得越多,我就越明了:對很多像我這樣的人來說,讀書,是我們唯一會的技能,也是我們唯一能依靠的事情。
我希望你能堅持,也能下定苦心。不要因為一點小挫折轉向了另外一面。
上升真的很難,但下降實在太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