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永澄老師帶著我們閱讀《快思慢想》的序言,我讀了好幾遍,每一遍都澄清了一些疑惑,思路都更清晰了。對照臺版和英文版,我感覺在文字和概念理解上基本打通了,下一步要能用作者的話講明白序言部分的結構和觀點。
看了序言,我覺得以下幾點很重要:
一、建立清晰的關于“判斷和決策”主題的概念庫。
二、先不要糾結于細節的理解,先把握全篇文章的結構和總體邏輯。
三、我們在判斷事物時竟然帶著這么多的偏見,而我們自己一點都不覺得。偏見使我們與事實和真理漸行漸遠,是什么原因使我們戴上這么多有色眼鏡?
下面我將自己對以上問題的理解一一闡述。
?
一、序言中提到的關鍵概念及其含義(均來自原文翻譯)。
1. 直覺的偏見(又叫直覺思維,直覺思考,直覺性判斷,直覺性選擇)
?* 跟著印象和感覺走,憑直覺引導行事,我們覺得這種直覺和偏好很可靠。....不過,也不盡然。我們經常在自己出現失誤的時候還信心滿滿。
* 與之相反的是依據邏輯判斷做出選擇。
?
2. 直覺型統計者
? *人們對統計的基本原則的一種直覺感受。
?* 感知從小樣本中觀察到的統計結果的可靠性。
?
3. 預測角色的相似度
? (孩子)自身特點與特定職業特點的相似度。
例如:三歲大卻會善辯的孩子將來會做律師。
?
4. 簡單捷徑(又叫經驗法則,啟發法)
?? 人們做出判斷的一種方式,以下是”簡單捷徑“的表現形式:
??* 忽略相關的統計數據,僅僅依賴于相似度來作出判斷。
*? 依靠記憶做出判斷(又叫可得性法則)
?
5. 系統性失誤
重點:偏見
?
6. 決策
面對不確定因素時的決策過程
如:人們在簡單的賭博中如何做決定;人們如何在確定的事物和不確定的結果之間進行權衡。
?
7. 專家直覺
? * 專家們的直覺,專家們的辨識,往往很準確。
?
8. 正確的直覺
? 如果專家能在新情境中能察覺熟悉的因素,并且采取十分得體的做法來順應種情景,這便是正確的直覺。
?
9. 判斷和決策的依據來源
? *? 長期實踐的結果(熟練)
??*? 捷徑(啟發法)
? *? 情感因素
?
10. 情意捷徑(affect heuristic,臺版翻譯))
? 判斷和決策直接受到喜歡或不喜歡感覺的操縱,很少有思辨和推理的成分在內。
?
11. 快思考
* 自然地憑直覺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的一種思考形式。
* 它既包括直覺思維的不同形式,比如專家式的和啟發式的,也包括感覺記憶等所有無意識的大腦活動。
?
12. 慢思考
? 一種更慢、更嚴謹、更需要投入更多腦力的思考形式。
?
13. 系統1和系統2
? 是兩個描述人的思維活動的因素。系統1產生快思考,系統2產生慢思考。
14. 作者的一些觀點
1)關于正確判斷的作用:
* 正確的判斷能有效地干預錯誤,以降低錯誤的判斷和決策經常造成的損失。
?
2)關于人類思考方式的特點
* 人不是優秀的直覺型統計者,我們特別容易相信在沒有足夠證據的基礎上得出的研究結果,而且研究中對樣本的收集也不足。
*???人類很理性,很有邏輯。我們(作者和他的研究伙伴阿莫斯)對此并不認同,這種結論很武斷。
* 人類的大腦容易受系統性誤差的影響。
?
3)關于偏見及其原因
* 對經驗法則(臺版書譯為“捷徑”)的依賴必然會導致人們判斷時的成見(臺版書譯為“偏見”)
*? 正常人思考時出現的系統性失誤(即偏見),是由認知機制的構造造成的,不是情緒造成的。
?
4)關于可得性法則
* 人們是根據從記憶中提取信息的容易程度來估測事情的重要程度的(可得性法則)。
5)關于直覺
?*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表現出很強的直覺能力。我們日常的直覺能力并不遜于一位經驗豐富的消防員或醫生(專家),只不過我們經歷的都是日常小事而已。
6)關于直覺啟發法(直覺思維,捷徑判斷)
核心: 當面對困難問題時,我們經常回答比較容易的問題,而不是回答真正的問題,而且我們通常沒有注意到這樣的問題置換。
7)關于統計型思維
?要求同一時間把多件事情串聯起來,這一點快思考做不到。
15. 其它在序言中提到的重要概念,需要在相關章節詳細了解。
??? * 后見之明
??? * 前景理論
???? * 框架效應
???? * 標準經濟學、古典經濟學、行為經濟學
?????* 理性假設
???? * 經驗自我和記憶自我
???? *? 統計型思維
??二、??閱讀方法的選擇
一)不要糾結于細節和片段描寫,先抓文章的主干和框架,摸清文章的邏輯。
?? 不管看什么文章和書籍,作為一個嚴肅的讀者,都要問自己這樣4個問題:
??? 1. 這篇文章/這本書講了什么?
??? 2. 它是如何講的?
??? 3. 它講的都對嗎?還是部分對?為什么?
??? 4. 這篇文章/這本書和你有什么關系?
我試著回答這四個問題:
1.這篇序言講的是作者寫這本書《快思慢想》的目的是給讀者提供關于“判斷與決策”方面的專業詞匯,分析人們在這兩個方面的失誤,進而減少因判斷和決策失誤帶來的損失。
2.序言按照作者和他的搭檔阿莫斯的研究軌跡和取得的研究成果來展開,分別在判斷和決策領域展開了什么樣的研究,澄清了哪些方面的認識,得出了什么結論,產生了什么影響。其中涉及到了大量的專業詞匯,如第一部分所述。本書重點在描述大腦工作的兩種模式:快思考和慢思考。
3. 作者和他的搭檔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和事例展示,得出了關于人類思維偏好的種種結論,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并且已經在各個領域中得到了驗證,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4. 我們的生活就是由一個個的選擇和決策構成的,如果選擇不當,就會讓我們陷入低效率,苦悶和彷徨,生活因此而失去了很多色彩,最主要的是蒙受了不必要的損失,整個人生因此而發生了偏轉。所以說這本書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值得花大量時間高標準地研讀。
二)一個比較高級的閱讀方法:屬性閱讀法
這是聽永澄老師在共讀活動中提到的一種閱讀方法,雖然老師并沒有對它做具體介紹,但我通過后面老師的引導,漸漸悟出了這種方法的一些主要做法。
根據我的理解,“屬性閱讀法”實際上屬于綱舉目張的一種形式,把文章提綱挈領地看一遍,勾勒出她的整體架構,也就說能回答上面的問題1和2.。
在具體閱讀過程中,針對每一段,看完后讀者都要能回答:這一段講的什么?它的屬性是什么?并非問它的大意,而是這一段的性質,是講觀點,還是講事實,舉例子,講故事,介紹背景等。如序言部分,分為四大塊:
1. 本書研究主題的背景和研究目的
2. 作者及其同事過去十年的研究過程和取得的成果
3. 他們現階段的研究重點:直覺思考的優劣
4. 本書的結構
在共讀期間,永澄老師又提到了一個模型“EAT”循環,即成人學習法。
Experience(體驗)+ Awareness(感受)=Theory(理論,觀點)
我們學知識,有幾個階段,要想從了解,理解到使用、應用、分析和創新,必須結合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學習者必須親身實踐,在實際操作中去感知去使用知識。語言學習是如此,閱讀寫作是如此,健身訓練也是如此,都離不開長期的刻意訓練。
從知識輸出者的角度來說,要想讓聽眾或讀者接受你的觀點,你必須提供例子,通過生活實例的描述來讓受眾感知感受,有所觸動,產生共鳴。所以我們經常會說不僅要講道理,還要擺事實,舉例子,觸發聽眾的直覺,打動他們的心,動之以情。
序言中出現了大量的專業心理學和統計學詞匯,由此引出了諸多觀點,為了讓讀者明白,作者給了很多相關的例子加以說明,什么是“直覺判斷”,什么是“預測角色的相似度”,什么是“可得性法則”等。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學會判斷一段文字的“屬性”,只有明確了“屬性”,才能從整體上看懂文章的構造。
三、我們頭腦中的“偏見”無處不在,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判斷和決策
“捷徑(大陸版叫”啟發法“)和“偏見”是作者在序言中反復提到的詞,我們很多時候都依賴直覺來下判斷,沒有或者說懶得慢下來費腦筋去進行邏輯推理,因為捷徑快,省力,直覺判斷發生得如此之快,我們甚至都沒意識到就做出了結論,而這個結論往往是錯的!
”偏見“對于我們做出判斷和決策如此重要,必須好好研究。
1. 什么是”偏見“?
按照作者在序言中的描述,偏見包括”直覺判斷“,在沒有足夠證據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只從”小樣本“的觀察中得出對整個群體的統計結果。
這方面我也有體會:
如我有一次在外面住宿,和我同住的是一個來自云南的女孩,我一看她第一印象覺得”好黑“,臉上油光光的,好像臉都沒洗干凈,頓時沒了好印象。那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來自“云南”的人,心想:云南人就是長這樣的啊。后來又有一次,我的一位老前輩去云南探親,幾個月之后回來了,我一看她,就感覺她長黑了,氣色也沒以前好了,也長矮了,我爸媽也是這個感覺。就通過這兩個小樣本,我頭腦中立刻得出這樣的結論:原來云南人都是長得又黑又丑的。而且我還自己想出了個原因:因為云南地處高原,紫外線強,所以那里的人很容易曬黑。
現在看來,我就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對云南人產生了偏見。只觀察了兩個樣本,就對整個群體的特征下了結論。幸虧沒造成很大的損失。
2. 一次直覺判斷(捷徑)造成的”偏見“,從而帶來不小損失的例子
我們在遇到一個事情時,因為急于想得到預期的結果而沒有或忽視了理性分析,往往憑直覺憑感覺在短時間內就下了判斷,這個判斷并沒有站得住腳的證據支撐,我們有時還會自己想出一些不存在的證據來自圓其說。這也就是現在社會上騙子屢屢得手的原因,騙子固然狡猾,手段隱蔽,但很多時候受害者之所以被騙也是因為頭腦發熱,沒有理性思考就輕易地相信了騙子,還有就是因為想占便宜,天上掉餡餅。
去年夏天我接到一個電話,一家在外地的教輔機構邀請我去他們那里工作,在電話里介紹得很好,說已經有學生100多人了,參加英語輔導的學生也有。雖然那家公司不在荊州本地,我還是想去看看,覺得地級市的教輔機構能有這么大的規模,應該不錯。后來負責人又說還有別的老師也來面試,把面試時間都安排在同一天。聽他這么一講,我覺得這家公司還有人氣,應該不錯。于是我決定去實地考查一番。
到了那家公司,我有點吃驚,辦公地點在二樓,公司的招牌還沒掛出來,一上去才發現,正在裝修,辦公室和教室都還在粉刷,黑板課桌椅什么都沒有,磚頭水泥堆在地上。面試官就一位,就是前幾天給我打電話的,教室里除了面試官坐的一把椅子,啥也沒有。面試官也不是搞英語的,名片上寫著”招生主任“。
這時,我應該理性地思考一下:
這里明明是還沒開張,剛成立,為什么招生主任在電話里說已經有100多學生了呢?這些學生在哪里上課呢?為什么面試只有一位老師,還不是英語專業的,他來聽老師試講,能聽什么?難道沒有其他的老師嗎?
現在回想,當時就是想著早點進入教育培訓行業,早點上崗,積累經驗,至于這家公司是不是很渣,老板是否靠譜,它里面是否有我要找的學生群體,我能否發揮我的專長,這些都沒有仔細考慮。當時就憑直覺判斷,既然這里有初中生需要輔導英語,先在這干起來,至少可以鍛煉一下,把這個行業內幕了解了解,別的先不要想太多。
結果后來事實證明,這家公司確實不靠譜,領導人三觀與我不符,企業文化是唯利是圖,我應該早點離開,后面因為考慮沉沒成本,履行合同等因素,干了一個月才走。如果當時能理性思考的話,應該就在面試后果斷放棄。如果沒去那家公司工作,后面的一個多月本可以做別的價值更高的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