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老師今年當上班主任,帶的是畢業班。
教室很普通,擁擠的桌子擁擠著七十名學生。
“你們可以報個補習班,學校附近有很多教輔機構。今年畢業沖刺,你不報別人報,你說你能看著自己落后其他同學一大截嗎?”
李老師穿著整潔的衣衫在講臺上嚴肅地說。
同學們部分端坐走神,部分在筆記本上寫寫畫畫,部分在認真聽。
然后是一陣一陣起立時板凳搖晃的聲音。李老師點名了二十個學生,領他們出了教室門,在走廊談話。
出去的二十名學生又一個接一個回來,一批新的二十名接踵而至。
這樣循環,七十名學生中有十名始終沒有在李老師的點名下踏出門外。
后來,七十名學生里有五十名學生報了輔導班。不過,學生A在試聽結束后就再沒去過輔導班。于是五十名變成了四十九名。
而這四十九名里,有四十五名是報名了李老師的補習班。
2.一個月后,李老師排好座次表,張貼在撕掉過無數張信息單的信息欄上。
同學們按照座次表換好了位置。以后上課的每一天,南北兩排、教室后排的學生要么睡覺,要么發呆。老師提問南北排時,除了學生A,其他人全部會不出意外地被罰站。而教室最中間坐著的,是以學生李為圓心布陣的好學生集團。
學生A坐在教室后排窗口已經三個月了。
冬天窗戶漏風,天花板漏雨,隔四五分鐘掉下來一兩塊墻皮。
學生A發燒了,但請假請不下來。
就這樣,好學生越學越好,攜帶著李老師的兒子學生李,學習步步高。就這樣,差學生一差到底,攜帶著學生A,無人問津。
3.有一天,學生李看到學生A拿著一本學習資料。
“借我看看。”李抽走A手里的試題集。
“誰的啊這是?”李沒有翻開,首先問了這句話。
“……我的。”A說。
李“哦”了一聲,把題集扔回了A手里,看都沒看A一眼,直接走開。
A過了一節課,下課后找到了李,說:“你如果覺得,'這題集是差生所以我不看',那我完全可以認為你是對差生的歧視,你看不起差生。我想告訴你,人都是平等的。”
A也轉頭就走,看都不看李一眼。
第二天,李老師在講臺上大聲講話。
“以后早上遲到的,學習好的讓進來,學習差的給我站門口一天。學習好的同學,無論做什么,就算做的是錯的,大家都喜歡。而學習差的同學,就算你做的是好的,是對的,大家都討厭。”
從南北、從后面傳出一陣輕微的唏噓聲。
4.李老師又開始罰錢了。
遲到的罰十元,亂丟垃圾罰五元……
“這些錢留著當班費。”
直到畢業也沒用到那些被罰的錢,那么“班費”去哪里了呢?
5.學生A是個普通學生,進入畢業班前的成績算是年級前列,進入畢業班以后,是年級中列。
學生A學習普通了,剪了頭發以后相貌也普通了,唯獨不普通的是體育成績。
A對于體育很有自信。
可是報考學校的考試機器出了問題,A與滿分無緣。
李老師直到畢業也沒給A好臉色看。A也就一直坐在教室的尾巴那。
6.畢業了,只有學生A哭了。
因為A覺得,終于可以離開李老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