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現在你天天講,年年講,等到孩子娶了媳婦,他會想:我現在給我妻子買衣服,沒有給我媽媽買,我媽媽會不會說我是不孝順呀?
一個男人娶了媳婦之后,他應該給媳婦買衣服多,還是給媽媽買衣服多呢?
媳婦。
這是很正常的事情。然后,到了過年過節回家的時候,給媽媽買件衣服,這是自然的。
但是,由于小時候被植入這些東西,“你看,我現在一年給老婆花了一萬塊錢買衣服,給媽媽花了幾百,那就證明我不孝順了。”——把自然的一些行為都給破壞掉了。
因此,給讀者朋友,給做管理的先生們,女士們,給做太太的女同胞們一個建議:所有美好的東西、最有價值的東西,不要去說,不要去倡導。即使是普通的、天性的部分,就像孩子喝水一樣,千萬不要去問,不要去提倡。記住:當你提倡喝水的時候,就說明孩子笨了。家長對孩子有所要求的時候,正是我們自己先出亂的時候。
《道德經》第18章中老子講的這段話,實際上很容易理解,一看就明白。只是很多人不愿意這么理解,不愿意接受老子所說的這種觀點。我們完全應該接受,他有三層意思:一是缺什么就會倡導什么。而且往往缺什么總愛補什么,比如孩子的學習,數學差我們就一定要給孩子報補習班。二是倡導什么就可能缺什么。往往是你缺了才去想,但是你老想這個事,老說這個事,就有可能出問題。這倆者是相互影響的。第三,我們得出的結論就是,凡是自熱而然的東西,不管它有多么重要,你不要再去倡導它、不要過分的關注它。你一旦過分地關注它,它反而缺了。因為缺的時候愛倡導,你倡導 了,就算你本來不缺,會給人一種感覺,我們缺了這些。
當孩子不笨的時候,你總是說:“你什么什么事情是不是做到了?”他就會認為:我是不是經常什么事都做不到?為什么我媽媽會這么說?這樣時間久了,孩子就會有一種不被認同的感覺,他會認為:噢,看來是不是我真的什么事情都做不到。
一個男人把老婆娶回家了,老婆總是問:“你還會像過去那樣喜歡我、愛我嗎?覺得我新鮮嗎?”老婆天天說、天天問,時間久了,這個老公就會覺得:怎么老婆總是覺得我不愛她了呢?難道我也像別的男人一樣,對自己的老婆有點不喜歡了嗎?要不然,我老婆怎么天天這么說?她天天這樣問我。就是說我都已經表現出來了。時間一長,老公覺得我好像真的是不喜歡她了。
有什么意義呢?
老子的水平相當高,他的《道德經》是中華文明的標志性符號、是中華文明之精華。你不要首先去批判,而是應該認認真真地,先去全盤接受,先去理解
?
本文部分資料參考自周正老師《老子的養育智慧》
—·END·—
如果覺得文章有價值
請轉發到朋友圈、微信群
歡迎微信公眾號獲得免費授權(微信:isunlaoshi)
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