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作者達芙妮?杜穆里埃(Daphne du Maurier,1907 - 1989)
初看這本書的時候,開頭風格很怪異,讓人摸不著頭腦,但還是耐著性子看下去了——我讀書不會很快放棄,除非讀到一半發現還是沒有意思。然后就陷進去了。
說的簡單些,早上讀的這本書的時候,為男女主之間的熾熱的讓人心動的戀情發自內心的贊美和祝福,一直讀到圣誕節晚上瑞秋戴上了菲利普從銀行強行要來的珍珠項鏈互相親吻之后,兩人一起到大廳迎接賓客的場景,讓人心神搖曳,不舍的放下書去吃了飯。
沒想到的是,下午泡好茶,打算好好地欣賞一段美如畫的愛情的時候,轉折的那么突然,我機械式的喝茶,并沒有體會到茶香,只是想要一口氣看完到底怎么一回事。一直到看完,還是平靜不下來。
我的心理路程就是:無聊--吸引--驚嘆艷羨--由衷贊美--迷惑不解--可憐--生氣--五味雜陳不愿走出來。
看書評,有各種各樣的答案,我也只能盡力說的客觀一些,但一定也是帶上了自己的理解,所幸的是,我應該屬于“一千個哈姆雷特”中的一員吧。
書中的故事
過去通常是在大十字路口執行絞刑,但現在,已經沒有這種事了。
男主菲利普從小雙親去世,被親人安布魯斯帶大,一起生活了24年,安布魯斯在外旅游的時候,遇到了菲利普的表姐瑞秋,兩人結婚了,然后菲利普不時的會收到安布魯斯的來信,信中內容從一開始的平靜美好的幸福生活開始到后來的瑞秋給安布魯斯下毒謀財害命,安布魯斯去世了。瑞秋來到英國找到了菲利普,然而未經人事的菲利普在遇到瑞秋之后,從一開始的嫉妒憤恨到立刻對瑞秋著迷,并且不顧一切的喜歡她,享受和她在一起的每一天,最后把所有的財產都給了瑞秋,故事從這開始轉折,但一切都模糊不定,瑞秋對菲利普的態度開始模糊了起來,菲利普身心受到煎熬,并患了和安布魯斯去世前 一樣的病,菲利普懷疑是瑞秋伙同她的老相識一起下毒,最終菲利普宣判了瑞秋的死。
但故事并沒有交代明白我所關心的問題,瑞秋到底有沒有對安布魯斯和菲利普下毒,瑞秋是不是喜歡菲利普,菲利普和瑞秋的美好是真實的還是菲利普的幻想,瑞秋是不是有意去的石階路。
這些,似乎都可以自己進行解釋,但又不能很好地自圓其說。
比如,瑞秋并沒有對安布魯斯和菲利普下毒,瑞秋確實愛著安布魯斯,也喜歡菲利普,這也能解釋瑞秋把所有珠寶都歸還的行為,只是這兩個男人都沒有和女人一起生活的經驗,毫無遺漏的表達自己熾熱的情感,但不會處理和女方的關系,這兩個男人都讓女方痛苦過,所以瑞秋最后還是選擇回到意大利,最終卻無意失去了性命。
再比如,瑞秋確實對兩人下毒了,并且用自己在年輕時學到的勾引男人的技巧輕巧的俘獲了這兩個男人的心,最后達到目標以后返回自己的國家,沒想到遭受意外。
再比如,瑞秋確實下毒了,但最后不忍再害她已經喜歡上的菲利普,選擇了自殺,把所有的財產都還給菲利普,擺脫瑞納提的控制。
等等,這些情況都是有可能的,說實話,如果以惡的心態揣摩瑞秋,那么這個女人最終的結果無疑讓人解氣。但如果真的什么都是好的,愛情也罷親情也罷,那么男主的最后宣判了死刑的做法讓我想吊死他。
人真的是很復雜的動物。
男主菲利普從小只跟監護人安布魯斯一起生活,沒有體味過愛情的味道,見到成熟美麗的瑞秋,毫無防備的淪陷了,而且一旦淪陷,就不顧一切了。
不強求的人會擁有一個平淡的世界。這并非現實世界,而是仙境,所有這一切都屬于我,而我不想一個人獨占。
但在我給她道過晚安,順走廊回到自己的房間,打開窗戶,看著窗外寂靜的花園,聽著那片林子下面的小海灣里回蕩著遠處大海隱隱約約的濤聲時,我就如同假日已結束的孩子一般,感到莫名的惆悵。
女主瑞秋從小過著悲慘的生活,被母親交易似的嫁給一個伯爵。所以會用物質來填補自己的情感,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每個人物的人生經歷不同,做出的事情,可能也就難以理解。
讀完此書之后,讓我難以忘懷的,還是菲利普在喜歡上瑞秋之后,所表現出來的熾熱的情感,那種單純的不顧一切的感情,能把所有的人和事都融化,我想,這也是瑞秋歸還了所有珠寶的原因。
只是,財富可以歸還,人已經不在了 。真相到底如何,也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一份讓人奮不顧身的美好,那一份讓人留戀的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