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進化學的角度上來說,患有拖延癥的人是不是應該逐漸延長壽命直至長生不老?
這是一個自嗨的問題,但如果上升到哲學層面,你也可以探討拖延與時間的博弈。然而從本質上來講,拖延并不是時間管理上的問題,無關道德,更不是器質性問題,而是復雜的心理問題。
很多人把自己的拖延癥歸結于「懶」,其實兩者并不能劃上等號,懶是一種純粹的、無目標的自我放縱,盡管我們都承認這并不是一個好習慣,但不可否認我們在犯懶的時候其實很享受,只要能取悅自己,也算值了。而拖延癥是一種明知道會影響自己做事效果或自身做事態度,在目標明確的情況下仍然自愿推遲的行為,是一個不斷反復的死循環,期間可能有即時性的滿足,但長期來看,卻伴隨著焦慮、擔憂、自我否定等負面情緒,進而轉變為亞健康心理狀態甚至引發功能性病變,出現實實在在的各種「癥」。
拖延癥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閉環,要想一鍵根治就需要破壞其中的某個節點,重新疏通任督二脈獲得新生。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拖延的怪圈:
1.試圖監督(我本該早點行動)
2.自我安慰(沒關系,還有時間,反正我現在還沒想到從何下手,我不能在沒準備好的情況下開始,即便開始了也不一定成功…)
3.寄托未來(這次就算了,下次我肯定能盡早開始,等明天/明年吧)
所以即便一個人不懶,卻未必沒有拖延的惡習,我們再把上面的閉環掰開揉碎來看,一開始我們嘗試自我監督,期待以旁觀者的身份敦促自己應該及時行動,這是一個好的動機和方法,但通常還沒來得及起作用就已經進入第二個環節,因為大多數人在面臨自我挑戰時都傾向于選擇安逸,并且嚴重低估當前的選擇對遠期造成的損失,換個說法,就是并不看好當下的自己,卻又對未來的自己迷之自信。所以就有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似乎一直在等待那個牛逼閃閃的自己在某天突然覺醒。
人都本能地討厭不確定性,不喜歡失控的事物,所以在回報遙遙無期時,動機自然就不強烈。舉個例子:
將一群沒有健身習慣的人分成兩組,設置如下條件與回報:
1.堅持健身10天,獎勵2000元,即時兌現
2.堅持健身10天,獎勵2500元,一年后兌現
結果是第一組的人能更好地完成指標,盡管條件2的回報價值更大,但因為無法立即兌現,一年期限給了人們更多的不確定性和無法掌控的無力感,這種心理狀態間接轉變成執行時的障礙,讓人難以堅持。或許這也能解釋為什么多數人并不適合創業,大家都不愿意給自己挖一個深不見底、回報無期的坑,所以不少創業者在創業時還給自己系上好幾根繩子,留好了萬一失敗的退路,事實證明,只要你準備了退路,你基本上都會走到退路上。
總結一下拖延癥的根源,1)目標太高/完美主義/不確定性,于是就有了“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口號,但隨之而來的是害怕達不到預定的目標,所以采取的對策是:2)逃避,只要我不去做,那么“我必然能成功”這個話題就無法被證偽,外界似乎就不能判定你是個loser,于是就出現了這樣一種姿態:不是我不行,只是我不屑,如果我做了,肯定比他強。
至此,我們就可以對癥下藥了,盡管我們是有清晰目標的,比如要考取注冊會計師、英語六級,但是我們并不擅長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你在網上經常能看到雞湯君說“努力一定有回報,但是千萬別著急”,然后看到雞血君說“一個字:干!”說實話,人人都需要適時喝點雞湯、打點雞血,但那些只能在情緒、意識層面起作用,沒有方法論的努力,心力消耗大而且效果未必好。換個更清晰的計劃也許能改變這種局面,比如“下個周末之前把高頻詞匯看完,留個印象”、“做這件事之前,我應該先把資料整理完備”。
總有人喜歡一蹴而就,一開直播就火遍大江南北,寫一篇文章就刷遍全網,擬一份商業計劃書就拿到千萬融資,雖然身邊確實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但都只是個案被放大呈現而已,況且這些個案中或許也有長期的沉淀,趙雷難道只唱了一首《成都》?網紅難道只會賣肉?要想一直紅,賣藝少不了!咪蒙在南都干了十余年編輯才有了輕松撰寫現象級爆文的本事,25歲的李叫獸成為百度副總裁之前,對營銷理論的認知與演繹能力恐怕勝過不少工作十年的營銷人。
所以如果你在老家沒有可以拆遷的房子,沒有可以繼承的資產,放不下傍大款的自尊,那請問你在等什么?拖延什么?
將大目標分割成一個個小目標,小步快走是大多數普通人正常的成長路徑,我看到很多理論中提到自我獎勵,即完成幾個小目標就犒賞一下自己,買點喜歡的東西,看場期待的電影,但我覺得這是治愈拖延癥初期可以嘗試的方法,長期來看沒有必要。休閑娛樂本來就是生活應該有的本真,并不是非要取得某些小進步之后才給予自我的獎賞,如果長期把兩者建立某種因果關系,會致使你錯誤地理解成長過程及意義,今后你會像小時候那樣,給一顆糖才愿意做一道題,因為你忽視了成長本身就是對自己最好的獎勵。
在自制力不夠強大時,依賴群體監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見過很多人組織了讀書/跑步等各類打卡群,設置好獎懲機制,比如沒達標的要發群紅包等等。羅胖在《迷茫時代的明白人》里講到美國社會的一個現象,富人很少有胖子,窮人卻有很多是胖子,因為富人在社群里面是有壓力的,胖就意味著你自控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在社交圈里就不好混,這反而起到了反制的作用。幾年前凡客的免燙襯衫很受市場追捧,怎么穿都不容易褶皺,然而歐洲那些貴族們的襯衫其實是很容易褶皺的,因為這樣才能體現出他們在行為舉止上自我約束能力,展現他們不同于常人的內涵修養。
用逆向思維去考慮你想要拖延時所給出的理由,比如“這件事對我來說很容易,等等再做”,逆向思維是“先解決簡單的事再去思考麻煩的事”,比如“我還不想現在道歉,因為我覺得錯的是她”,逆向思維是“反正每次到最后道歉的都是我,何不早點化解矛盾”,比如“離下班只剩30分鐘了,這個匯報PPT還是明天再做吧”,逆向思維是“還剩30分鐘,我看看能不能先把大綱理出來”。當你用逆向工程去解析自己拖延理由時,會發現薛之謙唱得很好:其實感情最怕的就是拖著。(嗯,哪都適用)
歸納一下治愈拖延癥的對策:
1.制定切實可行的操作步驟/計劃
2.先定一個小目標,小步快跑
3.初期可以用獎勵來刺激,但最終要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
4.利用社會監督效應
5.逆向思維追溯
我們應該慶幸自己在拖延的時候,還有選擇的余地!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