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是關于時間和自律兩個關鍵詞。
我常以為自己在時間利用與嚴格自我約束方面已經做得不錯,直到我前幾天在一本名為《奇特的一生》中看到了一個牛人的時間自律方法后,霍然一驚,原來自己的自我約束與真正的牛人相比,不過是九牛一毛、小巫見大巫罷了。
這個牛人是前蘇聯的一名著名的科學家,名叫柳比歇夫,暢銷書作者李笑來在他的作品《把時間當成朋友》中也表達了對此人的敬意。我們先來看看柳比歇夫是一個怎樣的人?
其實關于柳比歇夫個人的描述介紹很多,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一些人說他是生物學家,另一些人說他是科學史作家,還有人把他當成昆蟲學家,還有人認為他是一個哲學家…柳比歇夫的朋友也用一些諸如“唯物主義者”、“幻想家”、“直覺主義者”等詞語來描述這個人。
柳比歇夫的遺產
我常以為我們從事的很多工作需要耗費一生的時間去研究,但不久前我在一則消息中聽到一些內容,內容大概是談到在科研工作中耗費最長時間的事情是什么?出乎我意料之外,我一直認為科研工作耗費最多時間的當然是做腦力方面的研究吧。然而事實相反,在科研工作中,耗費最多時間竟是是不斷地、重復地實驗。為什么呢?因為科學本身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我們現在看到的許多成功的實驗,正是由于不斷地試錯產生的結果,所以科研其實是一個腦力與勞力的密集型產業。
同樣的與之類似,我們可以觀察一下我們的工作,我們把大量的時間耗費在工作上,但事實上很多時間都花費在一些簡單地、重復地勞動上,真正用在能提高我們職業水平、收入產出上的時間真是少之又少。相反,我們來看看在同樣的一生里,柳比歇夫留下物質與精神層面的遺產有多么龐大。
柳比歇夫一生中發表了70來部學術著作。其中就有分散分析、生物分類學、昆蟲學方面的經典著作,據統計,他一共寫了500多印張的論文和專著,相當于12500頁打字稿,就算以一專業作家而論,這樣的作品數量也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他是一所大學里擔任教研室主任和研究室負責人,常常到各地考察。據說在20世紀30年代,他跑遍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去過許多集體農場去研究害蟲。他還在他的業余時間里研究蚤的分類,到1955年,他已經收集到了35箱地蚤的標本,共13000只。除了生物學外,他對君主制度、宗教流派、哲學思想、達爾文理論等都有深厚的知識根底,他能夠說出任何一個英國國王臨朝秉政的細節,能夠侃侃而談關于羅馬教廷的源流、馬丁路德的學說、畢達哥斯拉學派的思想等等。說了以上種種,只是為了說明柳比歇夫在他有限的一生時間里留下了比很多人都多得多的學術遺產,估計我們大家都很奇怪,為什么他能夠做到這些呢?
時間開銷法
其實,柳比歇夫取得這么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時間開銷法,他也是由于這個嚴格的時間開銷法所為人津津樂道。有人曾經對他留下來的大量日記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他每一天的日記幾乎形成了一個模板,內容很多都是一模一樣、千遍一律,記錄地是這一天里時間的花銷,摘錄一段如下:
1964年4月7日。
分類昆蟲學(畫兩張無名袋蛾的圖)-----3小時15分
堅定袋蛾----20分
附加工作:給斯瓦拉寫信-----2小時45分
社會工作:植物保護小組開會------2小時25分。
休息:給伊戈爾寫信-----10分;
基本工作合計-----6小時20分。
盡管是在休息的時候,他仍然會寫道:
休息。剃胡子。《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15分,《消息報》-----10分,《文學報》-----20分,阿·托爾斯泰的《吸血鬼》,66頁------1小時30分。
柳比歇夫的日記里都是充斥著枯燥的數字統計內容,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般感情洋溢的自我剖析和個人隱私。他除了每天記錄當天的時間花銷外,還會每個月做一次月度總結,年底做年度總結。他也因此養成了一種獨特的時間感知方法,也就是不用看鐘表,他也能準確地估計時間過去了多久。
人生的容量到底有多大
當我了解到這一位牛人對于時間的利用竟然自律至如此的地步時,我不由得深為震撼,人生的容量到底能達到多大。每天的時間對于一個人來說都是一筆固定的財富,你用和不用,又或者用的效率怎樣,這筆財富它永遠都只有那么多。柳比歇夫的時間如同可以看得見的物質一般,在他的手中,時間絕不會無緣無故地消逝,失蹤,也不會像我們很多人一樣,“醉生夢死”地過去了最終而不知使用。正如一曲子所唱,“時間都去哪了”。
在《奇特的一生》中,還提到柳比歇夫總是想方設法地利用起每一分鐘,就是所謂的“時間下腳料”,比如乘車、坐火車、開會、排隊……
“每一次散步,他都用來捕抓昆蟲;在那些廢話連篇的會議上,他演算習題。”
他是這樣安排讀書時間的:
“清早,頭腦清醒,我看嚴肅的書籍(哲學、數學方面的)。專研一個半到兩個小時之后,看比較輕松的讀物,文藝作品之類。”
柳比歇夫在蘇聯植物研究所工作時常要出差,一般都要帶一些數量的書上火車,如果是長期出差,他會把書打包成郵件,寄到某地。他對坐電車時的看書方式也有自己的一定套路,比如如果是從起點開始,那就有位置坐,他可以用來看書甚至寫字,如果是很擠的時候,他利用的則是小冊子,因為這樣方便拿在手中。
看到了這些,或許你我都會深為之慚愧,我們常常自詡工作時間外沒有時間學習,但牛人真正牛的地方正在于他們可以正確地利用時間,并且能從時間里找時間。
最后說一下,如果能夠將這種時間開銷法運用于自身之上,讓我們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做的更多、更快、更好,那固然是柳比歇夫留給我們的一筆財富之一。但柳比歇夫真正重要而且龐大的財富是告訴我們,我們想從生活中得到什么東西。
有一個例子,有些人在生產單位中工作十分飽和,每一秒中的利用都是經歷過周密思考的,可是當他走出單位大門后,他仿佛忽然掉進了時間的海洋里,為了排隊買小吃花費數個小時,無聊間與人閑談了整個晚上。所以啊,時間的開銷管理一定要精準的與人生的目標結合在一起,不然最終只是落入一個事倍功半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