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學似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在我看來,這是對學習最為警示的一句話。學習就是非常重要但是并不緊急的事情。學習并不會在當下就看出差別,但是加上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學習對人產生的影響,就會顯現出來,差距就會非常明顯。
學習是一門科學,那么就要總結學習的方法,追求學習的效果,而不能只是簡單的重復,雖說熟能生巧,但是簡單的重復只會讓你更熟練,而并不能帶來更大的價值。對一種知識,一項技能,習得之后,需要的是熟練,而更重要的是需要精進!
精進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考量。要做到精進,最重要的一個概念應該是刻意練習。簡單的練習很容易就陷入簡單的在舒適區的重復訓練。就像打球,你投籃姿勢是錯誤的,無論你重復多少次,就算練得非常熟練,也只是一個非常熟練的錯誤動作(可能錯誤的投籃姿勢也會投的很準,但是相對比正確的投籃姿勢,可能消耗的能量,投籃的效率,各方面都會限制到它的極限值,也就是如果姿勢正確,也許這個球員付出的努力達到的效果遠比這個要好,這就是另外一個課題了)。而刻意練習,就不僅是舒適區,必須要跨出舒適區,在學習區練習。同樣是練習,就要刻意不斷的校正,不斷的打破原有的錯誤習慣,做出正確的動作,這樣才是刻意練習,刻意的跨進學習區,這樣才能精進。
很明顯,要做到刻意練習,就必須要有兩個部分:第一個就是反思,培養元認知能力;第二個就是優化,結構化思維。
元認知能力,我的理解就是思考自己的能力。不僅是想一件事,而是要去想這樣的思維方式是否合理。有了這樣的思維方式,當你開始練習的時候,就要反思到自己現在的不足。這樣你的意識里就會更容易接受正確的東西,更容易進入學習區,就有了優化的空間。
優化自己的不足,需要用到不同的思維和工具。一個重要的思維就是花錢就是省錢。比如花錢請教練,看起來比自己練習多花了錢,但是教練會糾正你的錯誤,帶給你正確的東西。我們的時間效率提高了,縮短了達到一定程度練習的時間,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做正確的事情上,而注意力恰恰是最寶貴的資源。另外,“教練”的引入,有一定的機會帶給你新的認識,新的資源。如果從一個人周邊的資源來看一個人的話,你的教練其實是提升了你的圈子。這也是一種無形的資產。另外一個重要的思維就是結構化思維。人都是有惰性的,也是健忘的。很多知識和技能學了就忘,分析一件事情的時候也是左一榔頭,右一棒槌,沒有任何條理,而結構化很容易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個有點像所謂的套路:確定個你自己習慣的結構,分析事情套用這個結構分析,如SWOT,四象限等,遍歷一件事情的多個方面,邏輯清晰,全面有序的分析;記憶一些知識也可以用一些結構,如樹形,金字塔形等,也能梳理出知識之間的聯系,條理清晰,容易記憶。
比如這兩天看到如何擁有“下屬力”,就是說成為上司喜歡的下屬,其中一個方面是交出結果。也就是說結果導向,你可以說你能吃苦,但是能吃苦不是目的,是手段,而交出結果才是目標。那么交出目標,如何做到呢?可以用LEAD模型:
Listen:聽
聽要會聽,聽幾個東西:1老板想要什么樣的結果;2詢問及傾聽涉及這個結果的經驗;3注意與這個結果有關的重要信息。
Experience:經驗
聽完后去思考,自己和別人的經驗,想出交出結果的方法。重要的是別人的經驗,舉一反三,想出適合自己的。
Analysis:分析拆解
聽到交代的目標之后,頭腦中一定會思考達成目標的各種思路,無論是來自別人還是自己的經驗,必須經過拆解,找出可以使用的邏輯。
Do:行動
經過積累經驗,深度的分析加工,然后逐漸找到可行的路徑,去做,才能交出結果。
看,一個交出結果,就分解出了四步,這就是一個結構化的過程,也是拆解一件事情的基本面貌。不斷的細化到不能細化的地步,然后去各個擊破,精進自己的能力!
學習完之后,是需要輸出的。輸出是學習后可交付的結果,是你的學習能產生影響的必要條件,輸出也是倒逼輸入的一種最好的方式。比如你要參加演講比賽,那么你就必須按時寫好講稿,改進自己的演講技巧,在有限的時間內精進自己的技能。通過這個輸出的倒逼,就會在有限的時間內培養出一個重要技能,而如果只是說我想學習演講,可能三個月后,依舊沒有開始。
寫作與演講是兩種重要的輸出方式,也是兩種傳播方式,是你的輸入產生價值,產生影響重要方式,這兩種技能也是必須具備的。”審美常常并不需要知道原理,但是創造美的人必須有方法論,否則不可能持續創造。”對于輸出,應該是個可交付的產品,能夠傳播,能搞產生影響,那么就要盡可能的美,才能傳播的更廣,產生的影響更深遠。寫作,還是要從寫開始,可以模仿,可以改編,可以每次寫一點,也可以格式化協作,把寫作題拆分成填空題。把要寫的文章的結構與元素抽象到極點之后,進行格式化。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習方法,也要積累內容,為了文章內容的豐富、詳實,需要長期且系統的收集整理素材。這樣要寫文章的時候,有了準備好的內容,加上格式化的設計,一篇文章就不難寫出來了。
分享一個說故事的公式:
1主人公的目標是什么?
2他的阻礙是什么?
3他要怎么樣努力?
4努力后會得到個什么結果?
結果通常是不好的,如果是好的結果基本上也是個假象,或者是暫時的。
5意外,使故事發生一種偏移。
意外比努力更重要,努力都沒有成功,但意外卻反倒往成功的方向走過去,意外和努力是朋友,前面沒有努力,后面意外就不會有收獲。
6意外發生,情節開始轉變。
7結局:呼應目標,但走出跟目標不一樣的方向,即完成了目標,又開啟了一個新想象。
七個步驟是一個因果邏輯的關系,因果邏輯排列的事件就是情節。
練習:把看到的好奇的人物或好奇的事帶進來作為主角,然后開始問自己這七個問題。這樣就會產生:因為,但是,所以…高潮迭起的故事。
剛好昨天看完《我是馬布里》這部電影,利用這個公式來試著講一下。
馬布里是NBA 96黃金一代首輪第四順位被選中,2次入選NBA全明星陣容,他夢想能夠獲得總冠軍。(1)但是他的父親在一次觀看他比賽的現場突發心臟病去世,場上的馬布里并不知情,比賽結束后他都沒來得及見父親最后一面。隨后他與球隊交惡,在NBA越來越差,最后差點墮落自殺。(2)隨后,被中國球探帶到CBA打球,重試對籃球的熱愛。尤其是CBA兩年后來到北京隊,想成為球隊領袖,帶領球隊打敗7年衛冕冠軍廣東隊,而此時的北京隊最好成績是第八名。他想用自己的行動,帶領北京隊,努力訓練,科學訓練,建立奪取冠軍的決心和信心!(3)新賽季13連勝的開場,一個夢幻的開局,卻沒有走的更遠。第二輪對戰廣東隊的時候,輸掉了比賽,馬布里和廣東隊外援,他的老朋友起了爭執,在爭吵中馬布里了解到父親的去世是因為他并不合群甚至讓別人討厭的自大性格,讓父親和周圍的球迷起了爭執,父親在維護他時心臟病突發,而這個原因,親人們為了照顧他的感受并沒有告訴他,馬布里得知父親死因竟然是因為他,幾近崩潰!他要放棄在中國的生活,放棄籃球,回到紐約去。這時他的母親給他打電話,告訴他父親捍衛他,是因為父親永遠愛馬布里無論他做什么,知道馬布里熱愛籃球,希望他在場上捍衛自己的比賽,不愿意看到他放棄籃球。馬布里失聲痛哭,最終留了下來,每一場比賽都仿佛有父親在場鼓勵他,告訴他沒有不可能,堅持到底,決不放棄,一定要拼盡全力去捍衛自己的比賽。(4,5,6)最終在CBA的總決賽,北京和廣東再次相遇,雖然實力懸殊,但是北京隊也是斗志昂揚,一個賽季的比賽已經帶給了大家奪冠的斗志和信心。雖然開局落后,但是北京隊并沒有放棄,一直緊緊地咬緊比賽,最終贏得了最后的勝利,拿下了十七年來的第一次總冠軍!隨后的賽季,北京隊在馬布里的帶領下,四年三冠!馬布里本人也成為CBA歷史上第一個獲得中國《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的現役外援。(7)
刻意練習,正確思考,系統的輸出,從當下開始,堅持學習,每天進步一點點,讓自己像個春起之苗,日有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