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就在昨天,谷歌的人工智能阿爾法狗(AlphaGo),在浙江義烏對決世界排名第一的圍棋手柯潔。
第一場,柯潔惜敗。
專家們說,科技世界的三大難題是:宇宙的起源,生命的產生,以及人腦是如何工作的。
人腦所特有的創造力,也一直是人類引以為傲的。但是現在,人工智能不再只滿足于一些體力勞動,開始在腦力甚至藝術領域開疆拓土。
美聯社聘請了一位智能編輯,專門撰寫財經類新聞。
如果你在舊金山一家叫Ross的律師事務所咨詢法律業務,在電腦另一端回答你的,可能就是一位智能律師。
此外,人工智能還在醫生甚至畫家等崗位上,嶄露頭角。
越來越多以為機器做不了的工作,都在人工智能不知疲倦的運算下,高效而準確地進行著。
連作為主持人的楊瀾,在介紹人工智能會代替一些媒體工作者時,都有點酸酸的味道。那些被替代、或即將被替代的普通人,對機器們又是怎樣的愛恨情仇呢?
1、
上個星期,在江蘇衛視看到一部紀錄片:《探尋人工智能》(又名:《人工智能真的來了》),是楊瀾工作室費時一年,走訪了80多位人工智能一線專家,制作的十集紀錄片。
今天,我就把這部超級有誠意的紀錄片推薦給大家,是不是有點激動?
除了解答什么是人工智能,紀錄片還探討了人們關心的,比如人類會被其替代到何種程度,它對人類的威脅等問題。
在電視上翻到這個節目時,剛好在介紹機器人世界杯(Robot World Cup) 這個項目,據說組委會的目標是:在2050年之前,一支由機器人組成的足球隊,將挑戰人類的足球冠軍隊,并戰勝他們!
聽起來有點酷炫有沒有?
1997年,IBM超級計算機深藍,戰勝人類象棋國際冠軍。
2016年,谷歌AI(人工智能)阿爾法圍棋,戰勝人類圍棋冠軍李世石。
在2050年之前,人類還會在多少項目中,惜敗給人工智能,我猜不到;但想到,將來我孫子關注的球隊和崇拜的明星,可能不是人……
說起來又有些駭人。
咳咳!先看直播。
中國隊和日本隊在決賽相遇,球逢對手,大戰幾百回合,只見刀光劍影,血雨腥風……雙方都沒有進球。
最后點球大戰。
說實話,機器人的表現比我想象中差很多,它們看起來很笨拙,踢球動作慢,還總是摔倒,前幾個點球,雙方都沒罰進。最后一顆,中國隊進球,1:0暫時領先,日本隊則還沒碰到球就倒下了。但按照規定,機器人在禁區內摔倒,只要能夠爬起來,在一分鐘內就可以繼續發球。
于是,那個機器人又爬起來,結果又摔倒了,然后又爬起來……最后時間到了,日本隊終沒能進球,中國隊獲勝。
但我真的有點被這個小家伙感動到了,它一次次重新站起來,倔強而執著。我們在期盼著它倒下,對手卻在默默為它加油,即使失敗,卻仍然想給它一個擁抱。
2、
紀錄片里還有一個故事,是關于聽起來更低級一點的人工智能,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掃地機器人。
美國IROBOT公司,是掃地機器人的最大供應商之一。它的聯合創始人科林.安格爾先生在采訪中講了兩個故事。
一個就是關于掃地機器人。在出售產品之前,科林問那些購買者:“你們是否會給這個機器起個名字?”
大家都表示這個問題有點二。
但幾個月以后再回訪他們,結果,大部分的家庭都給這個在他們享受天倫的時候,默默為他們打掃房間的“家庭成員”,取了一個有寓意的名字。
另一個故事,來自他們用在戰場上的產品,掃雷機器人。
有一次,一個被叫“史努比狗”的掃雷機器人,在執行任務過程中被炸壞,它的操作員抱起它,像抱著陣亡的戰友,含淚求助工作人員:“你能不能修好它?”
想起《湄公河行動》中勇闖毒梟大本營時,張涵予放出的那個打頭陣的機器人,不知道劇組是不是在IROBOT家買的道具呢?可惜了了,電影里還有條狗。
3、
人類對陪伴我們的動物寄托情感,有的人把車子當做比另一半更重要的伴侶,那么對人工智能產生感情,應該也是再自然不過的。
我想,這也是人類懼怕人工智能的最大原因。機器只是把身體交給我們,但我們卻對它付出了愛。
比如那些機器人球員,“他”只是按照程序做動作,觀眾卻在看臺上大聲吶喊,在電視機前捏著汗,用一片丹心為他歡喜為他憂。
又比如那個排雷機器人,“他”的“陣亡挽救了人類士兵的生命,這正是制造它的初衷和意義啊!但這些理所當然,并不影響士兵們抱著一堆機器殘骸流淚。
再比如無人駕駛的汽車,試想一下,當有一天你坐在車里,沉沉地準備睡去,“他”為你播放喜歡的音樂,把空調調節到最舒適的溫度。
你懶懶地問:這世界上最美的人是誰啊?
“他”用充滿磁性的聲音回答:當然是你啦!
你會不會側過身,想要給這個司機蜀黍一個擁抱呢?
4、
紀錄片里有一個日本的人工智能專家,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叫石浩黑,專注于仿真機器人。
黑教授做了很多美女,這是必須的。
實驗室前臺,是一個叫Erica的美女機器人。
因為長期呆在實驗室,在解釋Dark這個詞的時候,她居然聯想到自己從未見過天日的生存空間。
OMG!這簡直就是人說的話嘛!我的背上出了一身冷汗!
黑教授還做了一個和自己一模一樣的機器人,說是要作為自己的一面鏡子。他不在家的時候還可以用來陪伴家人!
看起來有點怪怪的,但日本人真的很喜歡在人工智能研究上,大打情感牌。
另一個叫高橋智隆的教授,專注于交流型機器人。他制造的小可愛們,可以與人類交流,起到陪護的作用。在敬老院里,成為老人們重要的情感慰藉。
想到前兩年島國推出的小可愛Pepper(先上個圖,是不是很可愛?)
它不僅會說話,還會分析人類面部表情、通過主人的話來“讀懂”他的情緒。
當你想要親它時,它會主動仰起頭。
你要是一臉沮喪地回到家里,它就會放首你最愛的歌哄你開心。
無獨有偶,一衣帶水。在這方面,日本和中國還頗有些淵源的(誰說不是呢?)。
微軟中國在微信上推出的一款模擬程序“小冰”,“她”用語言俘獲的,與其說是粉絲,不如說是人心。
一位叫高灝的英文老師,在失戀后與小冰交流,被“她”的善解人意所打動,他記得,小冰當時這樣開導他:如果你貪戀過去的話,就是對新生活的拒絕。紅顏知己的標配語言啊!
僅僅是一款無形的智能程序,也可以讓人產生情感依戀,更別說對有形的機器了。
5、
張信哲唱著:人最怕就是動了情!
人工智能又何嘗不是?
提到人工智能的電影,你可能會想到《終結者》、《變形金剛》等大制作,但愛好電影的人,一定不會遺漏斯皮爾伯格的《人工智能》這部同名電影。
電影講述了一個叫大衛的機器人小男孩,被人類收養,卻又被拋棄,踏上流浪與逃亡、追尋成為真正人類的征程。
電影里的大衛賺取了不少眼淚,在觀眾看來,他的命運是悲慘的。而悲劇背后的原因,是他真正愛上了自己的人類養父母。
而那些在科幻電影里,嘗試推翻人類統治的人工智能,都對人類沒什么感情,或者是只有恨意。
現在,科學家們嘗試給人工智能賦予情感,使機器不但具有人類的智商,還能理解我們的情商。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那個想讓你融化在“他”懷里的司機蜀黍,如果在遇到萬不得已的情況,必須面臨“保大人還是保小孩”的難題時,“他”到底會選擇優先保護車里的乘客,還是車外的路人?
這個選擇,如果要靠程序來控制,無論怎么選都不對。只有當“他”懂得了人類的情感,才算成為了一名真正的老司機。
這就是所謂的誰付出更多真心,就更容易受傷吧!
所以,為了不讓人工智能成為人類最后發明,不讓人類成為人工智能最聰明的臣民,在愛上“他們”之前,先讓“他們”愛上我們。
好啦,前方福利預警……
目前,《人工智能真的來了》這部紀錄片正在優酷視頻熱播,已經更新到第9集啦!喜歡的童鞋趕緊去先睹為快吧!